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一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4-5-11 0:34:24下载本试卷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测试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B.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C.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带

D.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亚马孙平原

2.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3.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

4.山上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主要是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气候   B.河流分布   C.植被   D.地形

5.形成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
A.副极地低压   B.反气旋    C.气旋   D.赤道低压

6.下列各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西南山区的森林资源    B.南非的金矿

C.青藏高原的阳光      D.长江三角洲的耕地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

8.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9.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
A.气旋  B.反气旋  C.锋面气旋  D.冷锋

10.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11.下列地区中,泥石流的分布较为广泛的是

A.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B.山东、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C.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的地区  D.甘肃西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

12.人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          

A.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B.河流水

C.陆地上的水量总体   D.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3.近些年来地球上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断加重,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的气温不断升高,使蒸发量加大,水资源减少

B.全球的气候趋向干旱,年降水量不断减少

C.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的用水量大量增加  

D.参加水循环的水量不断减少

14.下列关于水资源节流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C.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D.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加强

15.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A.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B.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D.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16.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不均       B.地形类型不同 

C.降水量分布不均      D.各地蒸发量不同

17.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化害为利,人类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过量抽取地下水    B.排干湖泊和沼泽

C.植树造林,修筑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D.控制地表径流和水汽输送

18.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欠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A.陆地上的淡水和咸水      B.淡水资源数量

C.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9.下列关于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B.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一个定值

C.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D.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科技的发展而扩大

20.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21.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D.多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2~25题。

22.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23.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25.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26.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A.自然资源综合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在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轻微地震。回答27~28题。

27.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

A.植被破坏  B.轻微地震   C.连续降雨   D.岩层破碎

28.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 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29.有人提出赴西藏旅游宜采用“渐进一阶梯式”模式,其目的是为了

A.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    B.躲避山洪爆发等灾害

C.适应当地的交通条件    D.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

右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30~31题。

30.1951~2002年,我国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31.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读右图,回答32~34题。

32.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33.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

A.可以改变当地地貌   

B.可以加速水土流失

C.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

D.增加了灾害危险

34.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

A.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南极地区正是科考的季节  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2007年8月12日晚八点钟,台风“云娜”的中心,在浙江温州一带登陆。读台风“云娜”移动路线图,回答35~36题。

35.12日2时台北吹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二.双选题(共15小题,每题2分,一共30分,全选对得2分,错选、漏选、多选均不得分)

36.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

D.台风能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37.2001 年 4 月 7 日,新疆北部出现 10 级以上狂风,气温骤降至 - 20℃ 以下,在天山隘口等地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这次天气过程

A.是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典型暖锋天气过程

B.是极地大陆气团推进造成的快行冷锋天气过程

C.因冷气团不断增温而没有雨雪

D.因当地空气干燥而没有雨雪

地震是突发性强、破坏大的自然灾害,研究地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破坏程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这也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提供必要的依据,据此回答下题。

38.下列区域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耳其多地震与其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有关

B.日本、我国台湾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有关

C.印度尼西亚南侧多地震与其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D.美国西海岸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39.距今4000年左右的一次寒冷气候,使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衰亡;秦汉王朝统一期间,希腊和罗马两大文明正散发着勃勃生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代文明灭亡和经济衰退的气候变化主要是     

A.气候变干   B.气候变湿  C.气候变暖   D.气候变冷

40.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及附近岛屿位移和地貌形态的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D.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

广东是中国风力发电最早的地区之一,该省风能资源储量异常丰富,风速可媲美全球最大风电国德国,发展风电不仅可为广东高速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还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此回答41~42题。

41.广东、德国分居亚欧大陆东西两侧,两者相比

A.风速相当,但盛行风向不同    B.风速相当,但风能的利用率有异

C.盛行风向相同,但风速差别很大  D.风能的利用率相同,但盛行风向差异很大

42.从生态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A.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C.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D.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43.下列洋流中,以信风为驱动力形成的是

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赤道逆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44.右图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浓雾出现的情况,从中可知此地区浓雾

A.主要发生在夏季B.主要发生在秋、冬与春季

C.与月均温有关  D.与月均最低气温有关

                

 
45.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基本上是断块状     

B.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海洋上的热低压切断

C.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D.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基本上是条带状

46.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背斜

B.如果③处有恐龙化石,则①处可能有人类化石,

C.A成山谷,主要是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D.A、B两处比较,在B处修建地铁更合适

47.指出由冷锋形成的天气现象  

A.北京夏季的暴雨天气    B.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

C.江南的伏旱天气      D.北方冬春季的沙暴天气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48~49题。                   

48.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A.城镇布局    B.地形起伏

C.河流流向    D.矿产分布

49.丁城建港的区位条件有

A.纬度低,港口水域全年不冻

B.位于河流入海口,长年不淤

C.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  

D.水陆联运便利,腹地较广 

50.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A.荷兰部分被海水淹没 B.海平面下降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 D.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5分)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除有说明外,其余每空1分)

51.读兰州市略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7分)

(1)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_级阶梯上。

(2)兰州城市空间形态呈______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

 (3)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来看,兰州属于(  )

A.两条大河的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位置

C.河流水运的起点       D.内河航运的终点

(4)分析石化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读“世界水资源分布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全球范围看,世界降水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低或高)气压带;从水资源总量看,世界水资源最多的是_____洲,最少的是___洲。

(2)图中A为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 _________地区,其中天津位于海河边,为什么还会严重缺水?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面对严重的淡水危机,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在有效利用水资源上下工夫,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3.(8分)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画上句号。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格尔木一拉萨段长1142千米)的高原铁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设青藏铁路要克服的世界性三大难题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铁路建设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哪种产业的发展。( )

A.畜牧业    B.旅游业

C.矿产资源开发 D.电子工业

(3) 青藏铁路的修建,说明现代影响铁路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因素。

(4) 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4.(9分)读“地质构造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A是     ,该地形成山地的原因是      。(2分)

 (2)在B地钻井,是否可能找到石油    ,理由是        。(2分)

 (3)从图中各类岩层的相互关系看,最晚形成的岩体是      ,该岩体附近是否可能找到大理岩?       

(4)图中甲村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