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强化训练地理(必修2基础知识整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40小题,共40分)
读下面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1—4题
1、 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2、 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3、 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4、 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下图显示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读图回答5—7题
5、 图中②阶段可能是: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阶段
6、 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7、 如果该图表示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中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
A、农村到农村 B、农村到城市 C、城市到城市 D、城市到农村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8—9题
8、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⑤⑥
9、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⑤⑥
10、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社会分配制度 D、环境污染状况
11、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①、不确定性 ②、确定性 ③、相对确定性 ④、相对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出生率 ③、人口死亡率 ④、人口迁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人口的迁移——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B、“安史之乱”——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
C、改革开放——主要是国家有组织迁移人口
D、控制大城市规模——三峡库区移民
14、下列关于团块状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团块状城市一般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区,规模一般较小
B、 城市由互不连属的几片组成,各片之间联系不太方便
C、 城市用地较为完整,市政工程建设投资较低
D、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15、有关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B、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
C、 一个城市只有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16、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不正确的是:
A、 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B、 封建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
C、 工业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
D、未来城市的地域结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17、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合理的是:
A、 工业用地要考虑便利的交通,生活用地则不需要考虑
B、 城市的居民区内可以布局化学工业
C、 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D、防护带内可以布置一些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学校、停车场
下图是某城市发展阶段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19、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 B、与周边地区温差减小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
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21—22题
2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某地区1950年—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4、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是:
A、大幅度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25、在大城市提倡的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6、衡量现代城市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高层建筑物的数量和质量 B、城市绿地面积的多少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D、城市卫生状况和文明程度
27、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28—30题
28、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9、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30、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1、“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32、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33、美国与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正确的是:
A、商品谷物农场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B、美国的商品谷物生产规模为中小型
C、美国的商品谷物机械化程度高
D、商品谷物农业均是密集型的自给农业
34、有关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拉普拉塔平原北部 B、地处热带,冬温夏暖,有肥沃的黑土
C、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D、草场上以养羊最为著名
35、有关阿根廷牧牛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横穿潘帕斯草原大铁路的修建,促进了牧牛业的发展 ②、种植饲料作物等措施弥补了天然草场的不足 ③、这里所产的牛肉大量供应美国市场 ④、粗放的经营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36、下列有关西欧乳畜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场规模以大型为主 ②、农场主要以家庭为主
③、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④、农场一般用篱笆隔成许多围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37—38题:
37、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定的原因是:
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 ,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较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趋严重,而种水稻耗水量大
D、华北农民缺乏精耕细作的种稻经验
38、这项农业调整决定:
A、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政策
B、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
C、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大
D、说明食物偏好是影响作物品种选择的最关键因素
39、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等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末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最大城市、最大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40—42题。
40、上海市发展快速的原因是
A、位置优越 B、地形平坦 C、气候温和 D、劳力充足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每题必须选两项,两项正确得2分,一项正确得1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0小题,共20分)
41、一座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以从下列因素中考虑
A、经济腹地 B、行政管理 C、土地面积 D、便捷的交通
42、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其区位选择因素的共性条件是
A、自然地理条件 B、商品的生产能力 C、经济地理条件 D、经济腹地广大
43、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B、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44、关于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
B、 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
C、 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其等级和职能种类成正比
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所覆盖
45、对影响城市住宅分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收入差异会促进社会阶层的产生,因而高收入社会阶层的人不愿意与低收入阶层的人住宅区相邻
B、 知名度对于住宅的选择没有较大的影响
C、 在西方大城市中,一个区域内如果华人占优势,其影响或势力范围可能会独渐扩展,便形成华人聚居区,如纽约唐人街
D、城市中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的常见原因
46、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
A、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B、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C、市区交通拥堵 D、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展城市地域范围
47、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购买农产品的农业地域类型
B、 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C、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
D、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48、关于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B、 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C、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很高
D、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大农场为单位
49、有关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
B、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有距离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C、 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羊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
D、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的牛肉主要供应出口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回答50题:
50、根据上表资料判断,该城市位于哪个地区;如果从经济效益考虑该地区最适宜经营的农作物是:
A、华北平原地区 B、闽南三角地带
C、花卉、蔬菜 D、水稻、甘蔗
三、案例分析题(共4小题,总分40分)
5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 我国的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进行认真清查登记。
材料三 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 (2分)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 。(3分)
(3)、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 的。(3分)
(4)、我国各中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其原因是 。(2分)
(5)、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的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1分)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别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5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用图中给出的图例,在图中绘出美国的小麦区、玉米带的分布范围(3分)
(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这里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是 。(6分)
53、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周围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该城市拟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乳畜业、 水果和蔬菜种植业,按照合理布局原则,Ⅰ处应发展 ,Ⅱ处应发展 ,Ⅲ处应发展 。(3分)
(2)、其中乳畜业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现在在该城市市场上,同时能见到南方甚至国外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这说明了 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在地域上扩大,而这只有在 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3分)
(3)、现在城郊蔬菜种植业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新鲜的蔬菜,这是由于 的结果(1分)
54、右图展示一城市由1930年—1992年的发展情况。
A 为低级住宅;B为中级住宅区; C为高级住宅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促进该城市发展的主要
因素是 。(1分)
(2)、C为高级住宅区的主要原因是 。(3分)
(3)、D为该城市的 区,原因是 。(2分)
(4)、图中已有的工业区日趋老化,很多厂房不能容纳新式机械,
再加上该地还有不少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建议把部分工厂
迁往X地。
①、假若你是政府部门首长,为了使市民相信在X地发展
新式工业较为有利,你会用什么理由说服市民?(4分)
②、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主,不愿把工厂搬迁,为了使政府
相信X地并不比现有的工业区好,你会用什么论据说服政府?(3分)
茂名市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强化训练
地 理(必修2基础知识整合)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二、选择题(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选项 | A | D | B | C | B | C | B | B | A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选项 | D | D | B | C | B | D | C | A | C | D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选项 | A | C | B | C | B | B | B | C | C | D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选项 | A | B | C | C | A | D | C | D | D | A |
题号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选项 | AD | C D | BD | B C | A C | A B | BC | CD | BD | BC |
三、案例分析题(共40分)
51、(10分)
(1)、(2分)人口增长快、基数大、年龄结构轻、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
(2)、(3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分)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1分)
(3)、(2分)30% (4)、(2分)很少 人口总数多 (5)、(1分)C
52、(10分)
(1)、(3分)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各1分)
(2)、(7分)中部大平原(1分) 优越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每条1分)
53、(7分)
(1)、(3分)乳畜业 蔬菜种植业 粮食生产(每空1分)
(2)、(3分)市场 市场 交通运输(每空1分)
(3)、(1分)高科技对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利用改造。
54、(13分)
(1)、(1分)交通
(2)、(3分)位于海滨,风景优美;(1分) 远离工业区和发电厂,环境质量好;(1分)有公路通过,交通方便。(1分)
(3)、(2分)中心商务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可以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4)、(7分)①、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1分),用地紧张(1分);
X地有新建公路,交通便利,(1分) 环境清洁(1分)。(共4分)
②、X地远离河流和铁路线(1分),仅靠公路满足不了工业生产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且工业用水紧张(1分),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对下风向的新市镇有污染(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