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二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试题(1)

2014-5-11 0:34:42下载本试卷

 

    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新课标高二地理同步测试(1)—环境与环境问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

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     C.畜群牧场     D.高山草甸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  )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                      (   )

A.土壤       B.植被        C.水文      D.大气

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  )的矛盾?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  )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

  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        (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C.海洋污染问题            D. 水土流失问题

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

    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

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

  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

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

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  )

  ①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

  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   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此回答19~20题:

1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

  A.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C.全球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保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实现人口零增长、经济零增长、环境污染零增长

20.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是                       (  )

  A.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B.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

  C.限制使用再生纸                 D.垃圾分类回收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据此回答21~22题:

21.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D.治理污染

2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总量   D.改善生态环境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回答23~25题:

2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C.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D.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24.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全球变暖      B.破坏性地震     C.酸雨危害      D.土地沙漠化

25.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本题共2小题 ,共计50分)

 
26.(36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

_______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

和__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

的_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_ 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

_____________作用。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_______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表示。

(6)由于图中B所表示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其中位于大气圈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位于水圈的有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27.(14分)阅读“PPE怪圈”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所以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①

              

③    ④

            ⑤

  (1)从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动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体素质、社会保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入手,简述①线索成立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C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D

C

D

D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C

B

A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本题共2小题 ,共计50分)

26.(36分,每空2分)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馈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

(5)A   B  D   C 

(6)大气污染  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   水污染   赤湖

27.(14分)(答案只要合理可适当给分)

(1)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开发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及盐碱化、物种减少、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等(2分);生活生产消耗的物质、能量过多,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2分)

(2)贫困对环境:贫困人口眼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问题的无知,对当前行为长期后果的无知,使环境恶化。(3分)

  环境对贫困: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继续下降,疾病增多,人们更加贫困。(3分) 

  (3)生活贫困地区多为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自然增长率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加;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识无知;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需多生子女来防病养老。因此,生活贫困地区反而出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