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学期选修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
A、共同性 B、持续性 C、公平性 D、阶段性
2、“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 )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色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的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这种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完成4-5题:
4、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 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5、王教授家乡的土壤上是 (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6-7小题:
6、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铁矿石 C.劳动力资源 D.煤炭资源
7、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广阔的市场 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 D.劳动力素质
8、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下列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A.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B.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9、区域的特征有(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0、“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A.整体性 B.阶段性 C.开放性 D.综合
11、以下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有( )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 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东北平原区 ⑤浦东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⑤
1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人地伙伴论的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13、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D.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4、下列区域中既按单一指标划分,又属于均质区的是
A.东部季风区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东北地区 D.中部经济地带
15、按人类历史的区域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基本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南斯拉夫的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16-17题。
16、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杆作燃料
C.建立火力发电厂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制取沼气
17、对照上述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发现,我国许多地区“毁林开荒,越种越荒”的原因在于
A.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B.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C.土地利用不合理,生态平衡被破坏 D.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生产
18、下列河流中,为鲁尔区重要运输线的是
A.多瑙河 B.莱茵河 C.泰晤士河 D.塞纳河
19、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的区域优势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人力资源丰富
2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21、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 )
A.地貌 B.土壤 C.气候 D.植被
22、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单元有 ( )
A.黄土高原 B.藏北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 准噶尔盆地
23、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保塬工程”措施有 ( )
A.植树造林 B.平整土地 C.修建水库 D.深耕改土
24、下列关于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丰富的煤炭资源
C.便利的航空运输 D.便捷的水陆交通
25、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A.人口骤增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资源短缺
三、综合题
![]() |
26、读图1-6,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区域C为 区,D为 区。C、D的分界线是 山、 山、 山。
(2)图中A、B所在的区为 区,AB间以 为界,
自然环境差异明显。A与C相邻处的A侧温度带属于 带,B与C相邻处B侧的干湿地区属 区。
(3)C区向东,农业生产由以 业为主变为以 业为主。
27、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
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组,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上的遗物,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设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 、 、
和 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由 取代 。鲁尔区主导产业中的 工业迅速衰退。
(3)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 (多项选择)
A.废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固体废物污染 D.辐射污染
(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的整治
措施是 , 、
。
(5)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 、
、 等措施。
28、 下图为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1)、分析该地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
(2)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a、b、c、d四处需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 ;植树种草 ;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 。
(3)图中甲、乙、丙三地,哪地最适宜建窑洞?为什么?
29、 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 工程、 工程和 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经过自然带最多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中,对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有: 、 ;它们对长三角的积极影响是
。
30、根据下面各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20分)
![]() |
材料一:我国四大重点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三)
材料二: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工程示意图(图四)
材料三:2002年1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南水北调开工典礼主会场人民大会堂宣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
(1)西气东输工程线路设计考虑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_______ _。
(2)西电东送的三条线路中,输送电力以火电为主的是________线;南线对能源输出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
。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________施加的影响,目的是合理调配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三峡工程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防洪,另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有重要的作用,即从三峡水库提水往________水库(图中字母D所示),再引水至华北地区。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利用________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这一工程主要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河、________河、__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紧缺状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图10的ABC各段输水道中,依靠地形能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____段。
(5)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 。
(6)试分析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东线工程的优势和劣势条件。
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劣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试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案:1.B 2.B 3.B 4.D 5.C 6.A 7.A 8.D 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C 16.D 17.C 18.B 19.C 20.D 21.AC 22.AD 23.AB 24.BD 25.BC
26.(1).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2).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暖温带,湿润区
(3).畜牧业,种植业
27.(1).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2).石油,煤,煤炭钢铁
(3).ABC
(4).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5).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28.(1).自然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灾害多发.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2).d b a c
(3).丙 地势较高 ,向阳地带, 适宜建住宅。
29.(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 西气东输
(3).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改善环境质量,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0.(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2).北线 加快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地表径流 空间 丹江口
(4).京杭运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A
(5).径流量小 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严重的污染和浪费.
(6).水量丰富,工程量小,投资少
水质差,需建梯级抽水站
(7).长江径流量减小,河口水质下降,航道淤塞;江淮沿线水生生物受到影响;土壤盐碱化;污水排放使水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