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水平测试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时期是
A.20世纪初期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末期
D.20世纪60年代
2.该国在20世纪末期的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下图为人口再生产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3~6 题。
3.当前,我国人口增长阶段处在图中所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影响我国 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文化观念 D.生产力水平
5.引起 ① 阶段人口增长波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
B.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周期性现象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自然环境周期性的变化
6.下图中,最符合
④ 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完成 7~8 题。
7.当今世界人口净迁入的国家或地区是
A.中国
B.中东地区
C.拉丁美洲
D.东南亚
8.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A.由中部向东北、西北、西南迁移 B.由平原向山区迁移
C.由内陆向沿海迁移
D.由较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迁移
9.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图中反映了
A.P为人口合理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人口规模与人均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D.当人口规模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人均收入的下降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11. 引起阶段II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右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 12~13题。
12.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A. ① 区 B. ② 区
C. ③ 区 D. ④ 区
13.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中心 B.低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从1979年至2000年,深圳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深圳城乡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1979年至2000年,深圳城市化的发展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
B.从1979年至2000年,深圳城市结构越来越单一
C.深圳的城市等级不断上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D.深圳成为“花园城市”,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地域文化特点
15. 在深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不会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热岛效应 B.雨岛效应 C.噪声污染 D.臭氧层空洞
16. 最能体现法国巴黎当地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建筑是
A | B |
C | D |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图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5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17~18题。
17.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18.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的“都市农业”,以下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A.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房地产业 D.水稻种植业
读某种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下列19~20题。
19. 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雨热同期 ②生产规模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人口稠密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0.不同地区,插秧的时间不同。如农谚所言,广东是“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为“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则为“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植被
下图是世界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 21~23题。
21.图中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放牧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
22.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最主要分布在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3.该种农业地域类型能灵活适应的农业区位变化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市场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右表为我国华北某山区1970年和2000年的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统计资料,回答24~25题。
24.该地农业发展状况是
A.耕地较30年前增加了25%
B.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宜农荒地的开垦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D.生态环境发展呈恶性循环状态
25.如果森林覆盖率提高,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中不可能的是
A.气温年较差减少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地下水的蓄积量增加 D.耕地面积扩大
26.北方的早春给农田盖薄膜(蔬菜温室大棚)主要是改造当地自然环境的哪种因素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A.热量条件 B.光照条件 C.地形条件 D. 土壤条件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27~29题。
27.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c、a、b C.c、b、a D.b、a、c
28.据图判断,不正确的说法是
A.②与④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交通通达度造成
B.交通通达度是影响①和②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
C.距城市中心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最小
D.该城市西侧交通通达度比东侧高
29.如果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因素,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城市在不同建设时期人口与用地规模发展过程的模式图(图中各单元格的地域面积相同且比例尺相同),据此回答30~31题。
30.下列正确的是
A.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更好地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减少建厂费用
B.时期Ⅱ,在城郊地带建设工业小城镇(卫星城),有利于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C.时期Ⅲ,工厂均迁建在城区边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D.时期Ⅳ,为使交通方便,工厂宜布局在城郊
31.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在建设时期Ⅳ拟将交通干线a、 b、 c、 d作为其规划的工业地域发展轴。从环境因素角度考虑,合理的发展轴线是
A.a B.b C.c D.d
![]() |
广东省的全球电子、轻工产品与通讯设备完善,加上钢铁、装备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现广东省汽车出口量正式跃居全国第一。随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进驻(如广州本田、广州丰田等),加上近百家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聚集,使得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境内逐渐形成了“汽生产业集群”。就此回答下列问题32~33题。
32.广东省汽车产业的过人表现是基于
A.原有重工业基础雄厚 B.拥有了极佳的制造业基础与外围配套条件
C.珠三角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D.广东省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先进的管理技巧
33.现阶段,广东省汽车产业的产业缺点是
A.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缺少自主品牌;出口的汽车以贴牌生产为主
B.没有大量世界名牌汽车出口
C.没有产生集聚效应
D.没有充分利用我省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成本分析资料,据此回答34~35题。
地点 | 原材料运费 | 产品运费 | 土地成本 | 工资成本 | 其他费用 |
① | 3 | 4 | 5 | 2 | 5 |
② | 4 | 5 | 5 | 3 | 6 |
③ | 2 | 3 | 5 | 1 | 4 |
④ | 5 | 7 | 5 | 4 | 4 |
34.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工厂最好建在
A.①
B.②
C.③
D.④
35.如果在选定的地点建厂,则最适合在该地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电子装配厂 B.啤酒厂
C.集成电路设计厂 D.有色金属冶炼厂
海尔集团在美国投资建立电冰箱厂,回答36~37题。
36.该工厂布局首先考虑要靠近
A.港口 B.机场
C.铁路枢纽
D.市场
37.近年来,该企业生产的冰箱,以无氟制冷技术取代了氟氯烃制冷技术,其原因是
A.使用氟氯烃制冷成本高
B.无氟制冷效果更好
C.适应美国市场
D.保护大气臭氧层
下图是长江三角洲某城市工业布局变化示意图。近年来该市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地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基地。读图回答 38 ~ 39题。
38.该市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最主要的区位原因是
A.资源 B.环境
C.技术 D.劳动力
39.从重化工生产的特点看,输入大量原材料的交通运输方式最主要是
A.水运 B.高速公路
C.航空 D.铁路
40.当前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
①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②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③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要在右图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一条公路,从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过程中,没有实施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航空
C.海运
D.管道运输
43.2007年 4月18日中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提速将大幅度压缩列车运行时间
B.科学技术的提高是铁路提速的重要保障
C.铁路将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区重点城市间,大量开行城际快速客车,实现公交化运输
D.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将会完全得到解决
读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回答44~45题。
44.此图说明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人类可征服自然界
D.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
45.由图可知,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人口激增
C.气候异常 D.物种灭绝
读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图,回答46~48题。
46.下列各时段,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 1880---1900 B. 1920---1940
C. 1958---1978 D. 1978---1998
47.全球变暖会导致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B. 全球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下界上升
C. 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 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48.在新时期要建立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学发展观,那么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其关键因素是
A. 经济
B. 人
C. 技术
D. 环境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49~50 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 生态足迹 | 有效生态承载力 | 生态赤字 |
美国 | 10.3 | 6.7 | -3.6 |
日本 | 4.3 | 0.9 | -3.4 |
新西兰 | 7.6 | 20.4 | 12.8 |
巴西 | 3.1 | 6.7 | 3.6 |
49.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好的是
A.美国
B.日本
C.新西兰
D.巴西
50.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二、非选择题(四小题,共 20 分)
51.(4分)已知某市各类用地付租能力( y )随距市中心的远近( x )呈如下规律:商业: y =一 500x + 1500 ;工业: y = —30x +300 ;住宅: y = 一125x +750 。
(1)请画图表示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地租变化曲线,并在土地利用横轴上表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范围。
(2)距市中心4千米处,最佳布局是 区。
52.(4分)图中表示我国某城区农业布局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 |
(1)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布局农业,最合理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
A. ①林牧业区 ②水果园艺带 ③粮食产区 ④乳肉家禽饲养带
B. ①乳肉家禽饲养带 ②粮食产区 ③水果园艺带 ④林牧业区
C. ①乳肉家禽饲养带 ②林牧业区 ③粮食产区 ④水果园艺带
D. ①乳肉家禽饲养带 ②水果园艺带 ③粮食产区 ④林牧业区
(2) 导致T1到T2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3) 该变化给当地农业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采取的解决措施是:_________ 。
53.( 8 分)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工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其工业区位分布条件不断变化,钢铁工业布局也随之变化。下面以日本二战前后某钢铁厂M区位变化为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与布局。
材料1: 图1是二战前后日本M钢铁厂的区位示意图 |
|
材料 2 : 图2是显示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转变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影响钢铁厂区位因素的强弱) |
|
根据材料1、2,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2中二战前后,图中 X 、 Y 的区位因素名称。
(2)分析二战前影响 M钢铁厂分布的主要区位条件。
(3)解释二战后M钢铁厂迁址的原因。
54.(4分)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
(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
。
(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10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C | C | B | D | C | B | C | A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C | A | B | D | B | C | A | A | A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D | A | B | D | D | A | B | B | B | A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答案 | C | B | A | C | A | D | D | B | A | D |
题号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答案 | C | D | D | A | B | D | B | B | C | C |
51.(4分)
(1)(3分)每条直线画全对,并准确表示三个分区才能给满分;只画对三条直线的,给1分。
(2)住宅(1分)
52.(4分)
(1)D (1分)
(2)工业化(1分)
(3)农业用地急剧减少(1分) ;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1分)
53. ( 8 分)
( 1 ) X :燃料(动力) Y :市场( 每空1分,共2 分)
( 2 )二战前,影响钢铁厂分布主要是原料和燃料,所以,钢铁厂选择接近原料和燃料地。 ( 2 分)
( 3 )二战后,影响钢铁厂分布主要不再是原料和燃料,而是科技、运输和市场(3分),所以钢铁厂搬迁到太平洋沿岸,利于进口、出口产品,接近市场。(1 分)
54.(4分)
(1)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恶化;(每条曲线的说明1分,共3分)
(2)人口曲线;人口增多导致对资源消耗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增多,从而导致环境恶化。(1分,不能说出人口曲线不予评分;对原因表述不当,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