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二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中地理(必修3)期中测试题

2014-5-11 0:34:38下载本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3) 期中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右图)。据此,回答1—4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

A.气候、地形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  D.植被、自然带

2.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3.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4.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5—7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5.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7.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D.从化流溪河水位开始上升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分析8—10题:

8.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9.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10.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为鱼塘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11—12题:

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净化空气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防风固沙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根据下表回答13—14题:

      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次能源消费(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

中国

日本

印度

美国

消费量(与美国相比)

2.3

0.47

1.3

1

年增长率(%)

-1.3

-3.1

1.4

-2.2

13.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的人口出生率最低

14.表中的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5—16题:

15.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①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②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④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①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可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右图为我国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你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判断17—20题:

17.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

A.土地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18.从该结构图可以判断该区可能位于

A.山东丘陵 B.两广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19.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20.本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生产

C.全部改为梯田      D.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21、从卫星云图上能清晰看到台风的中心位置及移动方向,其卫星云图的获取来自

A、RS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观测资料

2002年12月3日,经过国际展览局第12次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回答14~16题:

22、中国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的根本原因是B

 A、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B、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上海区位优越,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3、上海城市发展最能体现在继承历史基础上的创新的是C

 A、浦西的旧城改造和浦东各功能分区的形成   B,上海将成为以黄埔江水景为依托的国际大都市

 C、外滩和陆家嘴共同成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D、上海工业项目向周边开发区和工业园集中

24、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D

 A、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口建设  B、长江、黄浦江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空间

 C、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D、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广,且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其中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回答20~22题。

25、“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C

A.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        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

C.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        D.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

26、该地适合发展的农业是D

  A.基塘农业   B. 种植园农业    C.鱼塘——台田农业    D. 立体农业

27、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有A

A.建小水电站    B.开采小煤窑     C.上山砍柴    D.开采天然气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23~25题。

28、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A

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变暖             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9、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C

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

30、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D

A.缺乏分解者           B. 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 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三、综合题(4大题,共40分)

31.读“我国南方某丘陵山区人地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

(1)把下列字母代表的内容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人均耕地减少

B.土地退化

C.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D.毁林开荒

E.破坏植被

F.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2)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是                                           

(3)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①              ,②            

32.读下面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各工业部门的投资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3分)

(1)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       工业。

(2)该地区能源输出的主要方式是        ,主要原因是        

(3)根据本区资源特点,除煤炭、电力工业外,还可优先重点发展的工业是      ,主要原因是                       

(4)从本区能源构成特点来看,对大气环境的主要影响是①            

  ②                 

(5)该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选择)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   D.土壤盐渍化

产生该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主要是      

33.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分析回答问题:(共8分)

(1)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本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写出三个):           

                                        

(2)在图中未显示出的发展条件还有哪些?(举出两个)             

                                      

(3)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至少列举出三个)             

                                       

34.地理资料分析:(共10分)

资料1:从化市是位于广州市北郊的山区县级市,市区距广州中心城区约

60千米,辖区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该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向粤北山区的

过渡地带。境内北部高山环抱,南部丘陵相连,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

60%。有“广州生命河”之称的流溪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在南部

形成低平狭长的流溪河平原与珠江三角洲平原连为一体。从化市

扼守珠江三角洲向粤北山区和湘、赣两省的陆路交通要塞,105、

106国道贯穿东部和西部,京珠高速公路

斜穿西部。街北高速公路连接广州新

机场,陆路交通方便。

资料2:从化1月均温12.1°C,

7月均温28.5°C,年均降水量1914

毫米。自然资源有钨、锡、瓷土、钽、

铌等矿产,有松、杉、楠、樟、毛竹等林木,

有优质的偏硅酸型矿泉水和天然温泉。

资料3:从化近年着力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

出现了大丘园农庄、从玉菜场、清香农产和龙丰园等农业

专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我市初步确立了 “一村一品”农业生产专业村15条。而花卉生产将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北部山区的高山花卉生产日益壮大,城郊街将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园区。

资料4:流溪河是广州重要的水源地,流域面积约占从化总面积的80%。20世纪50年代在该河上游建成的流溪河水库能容纳2.8亿立方米的水,库区范围内建成的流溪河森林公园是我国十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流溪河水电站是广东重要的发电站。

根据以上资料和从化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资料中可知,从化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有                  

                                       

(2)从化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3)为了实现从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从化市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至少写出两点):

                                      

(4)流溪河水库(流溪河的梯级开发)对从化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至少写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