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卷模拟训练卷
第Ⅰ卷(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人类的唯一家园。据此判断1-3题。
1.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总星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①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②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④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而且方向相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全球华人除夕的重要内容。当北京时间2007年2月17日20点准时开始直播时,远在英国伦敦(中时区)的华人收看春晚的当地时间是
A.2007年2月17日12时 B.2007年2月16日8时
C.2007年2月18日4时 D.2007年2月17日20时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以下4-6题。
![]() |
4.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低
5.如果图1甲、乙之间表示的是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季风环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环流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B.该环流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甲一定是亚欧大陆,乙一定是太平洋
D.甲一定是太平洋,乙一定是亚欧大陆
6.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是赤道低气压带
B.甲是极地高气压带,乙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甲、乙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甲、乙之间是盛行西风带
图3为大洋环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7-9题。
7.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A.近地面的盛行风 B.地转偏向力
C.地球的自转 D.日月地相互吸引
8.如果该图表示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则有大渔场分布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受海陆轮廓影响,在太平洋中实际上不存在的洋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4并回答10-11题。
图4
10.关于图中甲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山岭、背斜 B.山岭、向斜
C.谷地、背斜 D.谷地、向斜
11.从地质条件看,在该地区修建公路,最不利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图5,图中黑圆圈代表城市等级),回答12-14题。
图5
12.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由甲图到乙图变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过程称为城市化
B.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D.此过程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3.在甲图到乙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现象有
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②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③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弃物,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④出现 “热岛”现象,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有关a.b.c.d四类城市等级体系和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城市等级最高,数目最多,服务范围最大
B.b比d的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C.c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比b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远
D.d等级城市等级最低,但服务种类最多
2007年1月1日,采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发泡剂的冰箱在我国禁止生产和销售。这一“禁氟令”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提前3年履行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据此回答15~16题。
15.使用含氟冰箱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
B.释放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酸雨
C.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D.产生噪音污染,损害人体神经系统
16.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把重污染的工厂迁往农村 D.严厉禁止森林砍伐
图6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6
17.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18.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2006年9月16日,南京市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顺利完成,上百万市民从此告别使用了35年之久的管道人工煤气,迎来了一个新的能源时代。据此回答19-20题。
19.南京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来自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0.用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的好处有
①更加清洁、污染小 ②燃烧效率高 ③比较价格高 ④储存、运输方便
A.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21.下列现象的形成与黄赤交角有关的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D.地方时的差异
图7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判断22-23题。
图7
22.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23.图中②国最可能的是
A.印度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24.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土壤的肥力状况 C.经济因素 D.宗教因素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据此判断25-26题。
25.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B.各种区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的
C.各种区域面积和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都具有明确的边界
D.同一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相似,不同区域间自然环境不具有相似性
26.区域研究中,野外考察时,要想随时知道自己的地理坐标,需要使用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2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D.因用地紧张导致大面积围湖造田
图8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8~30题
28.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 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29. 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多样性 D.层次性
30.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农林牧综合治理
C.大力发展重工业 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二、判断题(10题,共1 0分,正确的表示为“A”,不正确的表示为“B”)
31.冷锋过境常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32.海岸地带的沙滩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33.海陆间大循环能促进陆地淡水的更新。
34.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预报、预警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
35.在山区修建运输线路,一般公路建设优先于铁路建设。
36.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37.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的。
38.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39.在同一地域内,影响农业的区位是不变的。
40.产业转移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
第二卷(共30分)
三、综合题(共2题,3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水资源也愈感短缺。
材料三:德国鲁尔区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图9)
图9
(1)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的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并填写下表(8分)。
![]()
| 相同点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不同点 (从自然条件分析) | ||||
德国鲁尔区 辽中南工业区 |
|
|
(2)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5分):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42.读长江流域图(图10)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图10
(1)1998年,长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结合图中资料,试分析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3分)。
① , ② ,③
(2)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请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8分)。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2) 借鉴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与整治的经验,本流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采取哪些的措施?(至少3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