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训练题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王兆军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因素按重要性的先后排序是( )
A.集群状况、质量、地域组合
B.价值、集群状况、地域组合
C.质量、地域组合、集群状况
D.地域组合、价值、集群状况
2.关于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这些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的组合判断,正确的是( )
①美学价值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 ④经济价值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景点中,即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
①苏州园林 ②川西九寨沟 ③印度泰姬陵 ④挪威峡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北京的雍和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到北京的游客中,很少有人到雍和宫游览,是因为( )
A.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差
B.生态环境容量不足
C.接待能力不足
D.游览价值相对不高
1.B点拨: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高低(即质量好坏)是其游览价值大小的首要因素,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对游览价值的影响也较大。
2.D 点拨: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具有建筑美学、科学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观的经济价值,旅游收入是埃及的经济支柱之一。
3.B 点拨:川西九寨沟和挪威峡湾都是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价值较低。
4.D 点拨:历史文化价值高不等于游览价值高;在北京众多的旅游资源中,雍和宫游览价值相对不高。
5.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地的最优辐射半径是无限的
B.游览价值高的旅游资源,无论位于何地,开发价值都高
C.一般来说,人们的经济收入越高,旅游经济距离越长
D.旅游活动的规模对景区来说越大越好
6.“五一黄金周”来武汉旅游的人主要来自周围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有限的( )
A.旅游容量
B.区位条件和可进人性
C.最优辐射半径
D.旅游经济容量
7.关于旅游经济价值的正确叙述是( )
A.任何游览区的旅游经济价值都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
B.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大
C.旅游经济价值基本取决于旅游区与旅游消费市场之间的距离
D.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也会影响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8.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下列选项中,属于旅游活动基础设施的有( )
①水 ②邮政 ③电信 ④购物场所、健身设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具雄、奇、灵、秀等特征。据此回答9~10题。
9.天柱山景区人烟稀少,其原因可能是( )
A.天柱山的美学价值不高
B.天柱山景区的环境承载量小
C.天柱山的交通不便
D.天柱山的基础设施较差
10.近年来,天柱山景区的游客又可大大增加,其原因可能是( )
A.天柱山的景色更加秀美
B.天柱山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
C.人们对天柱山的评价提高
D.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交通条件改善
5.C 点拨:一般来说,人们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范围、距离也越远。
6.C 点拨:近距离旅游可以大大降低消费。
7.D点拨:经济价值受多个因素的制约,不一定与游览价值成正比。
8.D 点拨: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电等公共设施和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9.C 10.D 点拨:9.天柱山交通不便,增加了游人的心理顾虑,因而游人稀少。10.交通条件的改善会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11.下列自然景观与其主要美感表现对应正确的是( )
①浩淼烟波之旷——动态美 ②流水飘烟——朦胧美、动态美 ③北京香山红叶——色彩美 ④黄山“云海”——形象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下列人工景物中,使游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的是( )
A.古典园林 B.历史古迹
C.民俗风情 D.山水景观
13.下列关于人工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的山水花木无不体现出人工美
B.山上建亭、水上架桥都是为了供游人欣赏
C.人工美反映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呈现的审美状态
D.自然美与人工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感,二者各自独立存在
14.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15.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听觉美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下列关于审美素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B.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可以在旅游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审美享受
C.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的接受和判断能力
D.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意境的开拓和创设方面
11.B 点拨:“浩淼烟波之旷”主要体现了形象美;流水飘烟既体现了动态美,又体现了朦胧美;北京的香山红叶体现了秋天的色彩美;黄山“云海”使山中景物若隐若现,体现了朦胧美。
12.A 点拨:园林艺术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缩影,使游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13.C 点拨:自然界的山水花木主要体现了自然美;山上建亭、水上架桥既有实用性,也具有审美意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许多自然风景区的特色,体现着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14.D点拨:在细雨迷漾中,西湖像美女一样穿上一层薄纱,具有特殊的魅力,体现了一种朦胧美。
15.A 点拨:桂林山水是地质地貌与水域风光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其美感主要表现为山水组合的形象美。
16.D 点拨:“黄”“翠”“白”“青”等词描绘色彩美,“鸣”“上”“含”“泊”等词反映动态美,“鸣”表达声音美,整首诗的意境反映了大自然的形象美。
17.C 点拨: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其中审美感受力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的接受和判断能力。
18.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湖的最佳位置是( )
A.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
B.低临水面
C.适当距离仰视
D.适当距离远眺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 )
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 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 ③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 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关于自然景观的观赏地点和时间的正确叙述是( )
A.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近观可得
B.庐山、黄山最宜冬季观赏
C.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游览效果最佳
D.湖沼池塘以高远处观全景为妙
21.下列自然景观与其观赏要领,对应正确的是( )
A.黄果树瀑布——选择观赏位置
B.武陵源峰群——把握观赏时机
C.敦煌壁画——选择观赏角度
D.华山——充分享受人文景观的魅力
22.欣赏旅游景观应该选择适当的位置,下列语句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
D.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2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我们的启示是,雄伟高峻的峰峦( )
A.宜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视
B.宜在群峰外的高山处远眺
C.宜在远处平地仰视
D.宜在峰间谷地迂回巡游
18.B 点拨:西湖是一个比较小的湖泊,观水景地点不宜太高、太远,否则感受不到西湖之秀美。受湖水水位的限制,要仰视西湖不合乎逻辑,也没有这个必要。
19.D 点拨: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本诗的意境和内涵。
20.C 点拨:峰峦之雄伟峻秀宜远眺,庐山、黄山宜夏季观赏,湖沼池塘多于低临水面的亭、榭、廊中观赏。
21.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要领。武陵源峰群应该远眺,敦煌壁画应选择近观,华山应该享受其雄、奇、险、峻的特点。
22.C 点拨:对于山水有机结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产生“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23.A 点拨: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不难发现该诗对于欣赏起伏峰峦的指导意义。
2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明了观赏西湖胜景( )
①晴天效果最佳 ②雨天效果最佳 ③晴天与雨天湖美景各具特色,各有情趣 ④进入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晴天与雨天都能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5.关于我国园林的正确叙述是( )
A.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B.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
C.北方皇家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一切都按严格的数学法则进行布局;江南园林规模宏大,布局方式与皇家园林基本相同
D.北方皇家园林显示皇权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需要,江南园林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
26.对以情观景的正确理解是( )
①以情观景不能客观地审视自然美 ②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情感无关 ③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入感悟自然美 ④以情观景,会使自然美在旅游者中产生相同或不同的审美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7.以下诗词做到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8.华山五大峰中的中峰又名玉女峰,附近有引玉亭,并有“吹箫引凤”典故的流传,作用是( )
A.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的联系起来
B.突出当地的自然特色
C.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
D.文学艺术形式渲染人文景观
29.关于自然和人文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入感悟到景观之美 ②通过视觉欣赏不仅能体会到形象美,也可领悟到声音美③不登山涉水,也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④发挥想象和移情于景,才会心随景化,情景交融
A.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30.关于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主要有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佚事等
B.人文景观的布局、设计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
C.使其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人文景观
D.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24.C 点拨:西湖胜景因天气变化而显现出不同的景致,游览西湖要把握观赏时机,还要以情观景,情景交融。
25.D 点拨:联系南北方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分析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在规模大小、色彩浓淡等方面的差别。
26.D 点拨:对于自然美的观赏,随观赏者的情性、阅历、境遇、年龄以及需求等因素,会产生相同或相异的感受。不管何种美的感受,都需要观赏者的投入,需要观赏者“化入”对象,也需要对象“化人”观赏者的心灵,到达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才有审美的心境,才能进入审美状态,才能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27.C 点拨:A、B、D各项描绘的是自然美,并没有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8.A 点拨:“吹箫引风”为一神话传说,其作用在于渲染自然景观,进一步增强对游人的感染力。
29.A 点拨:以情观景,心随景化,情景交融,才能深入感悟到景观的美;视觉欣赏只能体会到形象美,通过听觉才能领悟到声音美;不登山涉水、身临其境,就不会产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自然景观的美,例如山的雄、奇、险、秀、幽等,都是抽象概念,只有发挥想象或者移情于景,才会心随景化,情景交融。
30.D 点拨: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二、综合题
1.读我国名山分布图,回答:
(1)将代表名山的字母与山的名称用直线连接起来。
A 华山 雄
B 青城山 奇
C 峨眉山 险
D 泰山 秀
E 黄山 幽
(2)我国人民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有“雄、奇、险、秀、幽”之说,并用五大名山作代表。将(1)题中的名山与审美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3)对自然景观“雄、奇、险、秀、幽”等的描述体现的是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1.(1)(2)
A 华山
雄
B 青城山 奇
C 峨眉山 险
D 泰山
秀
E 黄山 幽
(3)A
2.右图为我国东南某山地的等高线图(局部),等高距为25 米, MN为空中索道。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M、N海拔较高的是
。
(2)图中有一瀑布,试用“ ”符号将其标出,并用虚线圈表示观赏该瀑布的最佳位置。
(3)图中瀑布的落差不少于 米,不超过 米。观赏该瀑布的最佳季节是 季。
(4)江西庐山的最佳游览季节是夏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
2.(1)N
(2)瀑布位置如右图所示;
观赏该瀑布的最佳位置在图中虚线圈
内范围均可
(3)25米 75米 夏(秋)季节
(4)①夏季庐山是避暑的好地方;
②夏季属于雨季,生物茂盛;
③云雾多变换
④水文景观更加壮观。
3.读“我国十大旅游名胜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诗句“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赞誉的旅游胜地是位于图中的 (填字母),隶属于 (省区简称),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2)在欣赏黄山风景区中的“猴子观海” 、“妙笔生花”等景点时,要 ( )
A.把握时机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境 D.了解构景手法
(3)I、D两地,能体会“人在画中游”佳境的是 ;能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的是 。
3.(1)H 桂 A (2)B (3)I D
4.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风景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观,这儿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下图是珊瑚礁形成示意图,读后回答:
(1)珊瑚礁根据结构和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对应于上图,分别是A 、B 、
C 。
(2)按照珊瑚礁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 B.C→B→A C.A→C→B D.B→A→C
(3)根据珊瑚礁的形成过程推断,该海域的地壳运动特点是 。
(4)说明珊瑚礁形成的自然环境特点。
4.(1)岸礁 堡礁 环礁 (2)A (3)处于缓慢的下沉过程中 (4)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水温较高;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盐度适中(3-3.5%);大陆架浅海区,日照充足;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地壳处于缓慢的下沉过程中
5.读下图,某城镇位于河边,该河上游水流湍急,北有高山,森林茂密,D为工业区,当地盛行东北风。回答问题。
(1)该镇要建大型园林公园,A、B、C三处中,你认为建在哪处较好? 处,理由是 。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你认为在园林的布局上,用什么构景手法能充分利用自然优势。
(3)若大型园林由若干个景区组成,且有路相通,它的构景手法属于 。
(4)建园林时,在河边也修建亭、台、榭等的目的是 。
5.(1)A 贴近自然山、水、森林,远离工业区,地处上风向,空地大 (2)借景 (3)隔景法 (4)供游人欣赏休憩
6.读我国某村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地区 。
A.东北 B.西南 C.华南 D.东南
(2)据图可知,该地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至少3个)
(3)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4)有关该村镇的一些旅游规划项目,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建设滑雪场
B.发展农业生态游
C.建设大型旅馆以方便旅客住宿
D.开发水上游览项目
6.(1) B (2) 傣族风情 石林 雪山 湖泊 (3) 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合理 (4)C
7.读某地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市场需求关系图,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旅游旺季在 月和 月。
(2)A、B两图中的表示接待能力 (填“不足”或“过剩”),
表示接待能力 (填“不足”或“过剩”)。
(3)A、B两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A图: ,
B图: 。
(4)为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常采取季节差价的手段,其结果如图C所示。由图可知,采取季节差价手段后的好处是 。
7.(1)5、10
(2)过剩、不足
(3)A图:接待能力高于市场需求,旅游设施闲置,没有发挥作用;B图:接待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旅游设施负荷过重,客源外流。
(4)经过调整后的市场需求与接待能力接近,使旅游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答案
尊敬的王兆军老师:
您好!现想向您约高二地理新课标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的稿件,内容是“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训练题<就观赏方法、景观特点、开发条件等来出题。>”(选择题附上简析),依据图的多少,字数在4000字内。请您务必参照教材内容范围来写稿。交稿日期为10月10日之前。不知方便否,盼速回复!谢谢!
祝您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