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二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二地理上期第二次周考

2014-5-11 0:34:40下载本试卷

高二地理上期第二次周考

一、选择题(60分)

右图为地球上某日部分等太阳高度线示意图,ef为晨线,

e点地理坐标是60°E,80°N。读图回答1—3题。

1.此时,有关图中各点太阳高度值(H)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a=20° B.Hb=10° C.Hc=0° D.Hd=70°

2.此时,b处地方时是(   )

A.5时20分             B.6时40分  

C.<5时20分           D.>6时40分

3.此时,有关下列地理现象的叙述,有可能的是(  )

A.黎明前,浙江沿海军民正在抗击一次强台风侵袭B.悉尼港东北方一轮红日正从海面升起

C.纽约街头华灯初上,一群工人正在庆祝国际劳动节D.伦敦某中学的一班同学正在体育课上踢足球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内的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如今“北大荒”已被人们称为“北大仓”。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中温带湿润地区B.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而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C.土壤因富含矿物质而形成肥沃的黑土D.夏季高温且雨热同期,利于冬小麦、玉米种植

5、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已加入WTO,可以从国际市场大量廉价进口粮食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生产

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转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还应加强联系,协调发展。据此回答6~10题。 

6.下列关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的一个B.是三大经济地带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 

C.是三大经济地带中商品粮基地最多的一个    D.能源、原材料不足,淡水资源充足 

7.下列资源主要在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具有明显优势的是(  ) 

A.煤炭、石油、硫铁矿、铝土  B.煤炭、水能、钾盐、海盐 

C.稀土矿、水能、铅锌、铜   D.森林、淡水鱼、钒、钛 

8.西部经济地带有步骤地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的地区有(  ) 

①黄河中上游 ②珠江上游 ③长江上游  ④闽江中上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9.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部应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外向型农业  ②中部应大力发展农业,使其成为商品粮、农林渔牧产品生产基地 ③西部应加强农业,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0.为了加强三个经济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六)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1~13题。

1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1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13.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       (  )

A.恢复自然植被       B.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

C.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D.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 

1993年4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座机在飞行途中不幸遇上沙暴,飞机被迫降落在撒哈拉大沙漠里。与阿拉法特失去联系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使尽浑身解数寻找未果,最后只好借助美国的侦察卫星。十几小时之后,才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迫降飞机的准确位置,使阿拉法特获救。阅读上面材料,回答14~15题。

14.美国使用的这种卫星救援系统是(  ) 

A.数字地球系统  B.RS遥感系统  C.GIS地理信息系统  D.GPS全球定位系统 

15.撒哈拉大沙漠位于(  ) 

A.西亚阿拉伯半岛  B.非洲大陆南回归线附近  C.非洲大陆北回归线附近 

D.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 

读下图,回答下列16~18题:

16、城市N以西的铁路线名称是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17、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 水、地形    D.地形、热量

18、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 接近市场  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C.接近原料产地  D.交通运输方便

读2006年末中国人口资料,回答19—20题。

指标

全国

总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男性

女性

0-14岁

人口

15-59岁

人口

60岁以

上人口

年末数

(单位:万人)

131448

57706

73742

67728

63720

25961

90586

14901

19.下列四图中符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的是(  )

20.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人口比重,右图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点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综合题(40分)

21.读“三河流域示意图”和“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三河流域示意图

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

(1)图中A、B、C、D中供水相当紧张的地区是________。 

(2)2000年我国对“三河”进行了统一调水,这三条河是E________、F________和黄河。 

(3)E河发源于________北麓,流经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________。这次E河分省调水十分有利于我国________(自治区)林草的恢复和生长,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F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使该河下游绿洲不断消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2000年尽管黄河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但经统一调水,使黄河全年畅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必须坚持 ______________,尽快实施 ________________。 

(5)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 

(6)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和华北地区供水紧张的状况,因此调节跨流域的径流量非常必要,如图中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了某些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7)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跨入新世纪我国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________和________。 

(8)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水路线: 


A.东线调水路线:长江至⑤________河至________(城市)。  B.中线调水路线:长江至⑥________水库至________(城市)。  C.西线调水路线:⑦ ________________江和⑧________江至________(河)。 

32.(15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沙漠的名称是      沙漠,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      (填写简称)。华北地区冬春季节经常出现的         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2)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速度快的原因是             。

  (3)根据沙漠景观图判断风向箭头应是        ;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分析,沙丘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沙丘的移动是         作用的结果。

  (4)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1B2D3A4A5B6A 7 A 8 D9 D 10A 11B12D13C14D15C16A17D18C19B20C

21答案:(1)B 

(2)黑河 塔里木河 

(3)祁连山  河西走廊  内蒙古 冰川融水  人口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严重,植被的破坏 

(4)开源节流并举 加强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 

(5)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6)引黄入晋  引滦入津  引滦入唐  引黄济青 

(7)华北  西北 

(8)京杭运 天津 丹江口 北京 金沙 雅砻 黄河

22.(15分)(1)塔克拉玛干  内蒙古  沙尘暴(或扬沙、扬尘天气)

  (2)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林木(或植被破坏严重)

  (3)b  风力沉积  风力搬运

  (4)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地区,在强劲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