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二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

2014-5-11 0:34:41下载本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4.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5.造成我国南北方楼房房间距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高度     B.地形      C.降水    D.建筑材料

6.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7.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森林火灾 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松树属于针叶树,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A.GIS技术   B.RS技术   C.GPS技术   D.计算机技术

9.下列哪项不能正确表述全球定位系统(GPS)

A.GPS就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静态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B.GPS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C.GP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D.GPS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之中

10.为提高旅游观赏质量,临行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了解目的地,对有关资料了解应通过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网络与虚拟技术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30---31题。

11.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12.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1遥感技术 2地理信息技术 3全球定位技术

   A.12     B.13    C.23     D.123

13、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          B.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D.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4—15题:

1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1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8~26题。


18.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19.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20.图甲所示生态景观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


21.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22-24

22.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23.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24.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25-27题:

25.该地最可能属于

  A.燕山山脉    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      D.天山山脉

26.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北坡海拔700米处

27.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A.森林带   B.森林—草原带  C.草原—荒漠带    D.荒漠带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28~30题。

28.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的规律是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29.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呈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0.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31—32题:

3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3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33.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 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34.有关森林的砍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不正确的是

A.生物物种资源减少                  B.水土流失加重

C.全球变暖                         D.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增加

目的,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3538

3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36、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是: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7、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38、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9、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参与性原则

40、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

①全球气候失调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臭氧破坏加重

④自然灾害频发 ⑤地震、火山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二、综合题:

4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甲图所示的是我国       地区;乙图所示的是我国       平原地区。(4分)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6分)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水稻土

(3)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指出乙地与甲地相比,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6分)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现在的吕梁山仅存在主峰附近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世纪时,一次山洪爆发,竟冲下百万棵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2)文中所叙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是                      

   (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43.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题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图中A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地区天然植被类型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致该生态系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垦土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

答题卡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综合题:

41、(16分)(1)                    

(2)甲:                乙:              

(3)                           ;

                        

42、(10分)(1)                       

(2)                     

(3)                           

43、(14分) (1)     (2)    

(3)          区           区 

(4)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DBAACCBAB

DABACBADCD

CCADDCCBBD

CAADBAABCA

二、综合题:

41、(16分)答案(1)东北   长江中下游平原 

(2)甲: 黑土 旱地  乙: 水田    

(3)有利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降水更为充足(2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分);(共4分)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共2分)

42、(10分)(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分)   

(2)山洪瀑发(2分);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 (2分)

(3)森林破坏,导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作用减弱;气候变迁等(4分)

43、(14分)答案:(1)C (2)D

(3)干旱的亚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4)温带草原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