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综合练习题(十三)
[ ]1.俄罗斯杜布纳核联合研究所和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2004年2月的美国《物理评论C》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 他们新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5号和第113号元素。科学家在利用回旋加速器进行的实验中,用具有20个质子的钙元素的同位素反复轰击含95个质子的镅元素,结果4次成功制成4个第115号元素的原子。这4个原子在生成数微秒后衰变成第113号元素。前者的一种核素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15号元素衰变成113号元素是化学变化 B.核素中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74
C.113号元素最高正价应为+3 D.115号与113号元素的原子质量比为115∶113
[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晶体中原子间平均距离越小,熔、沸点越高
B.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
C.SnH4 、GeH4、SiH4、CH4四种物质的熔点依次降低
D.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氢键
[ ]3.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是
A.S(g)+O2(g)=SO2(g); △H1 S(s)+O2(g)=SO2(g); △H2
B.1/2H2(g)+1/2Cl2(g)=HCl(g);△H1 H2(g)+Cl2(g)=2HCl(g);△H2
C.2H2(g)+O2(g)=2H2O(g);△H1 2H2(g)+O2(g)=2H2O(l);△H2
D.C(s)+1/2O2(g)=CO(g);△H1
C(s)+O2(g)=CO2(g);△H2
[ ]4.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d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与c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c>d>b b B.原子的氧化性a>b>d>c
C.原子序数:a>d>b>c 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d>a
[ ]5.下列实验操作中,所使用的有关仪器要求干燥的是
A.中和滴定实验中所用的锥形瓶 B.喷泉实验中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圆底烧瓶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所用的容量瓶 D.制取CO时用于收集CO的集气瓶
[ ]6.向等体积pH均为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滴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最后得到的两溶液pH相等时,盐酸中用去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Vl,醋酸中用去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V2。则Vl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l==V2 B.Vl>V2 C.Vl<V2 D.Vl≤V2
[ ]7.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OH-的性质,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A.取NaOH、NaCl、HCl溶液分别与酚酞试液作用,观察溶液颜色
B.取KOH、Ba(OH)2、Ca(OH)2溶液分别与酚酞试液作用,观察溶液颜色
C.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盐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向滴有酚酞的盐酸中,逐滴加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8.在铜催化作用下氨气和氟气反应.得到一种三角锥形分子M和一种盐N.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氨气和氟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3 B.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M
C.M是极性分子,其还原性比NH3强 D.N中只有一种化学键
[ ]9.铁氧体(Fe3O4)法是处理含铬废水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FeSO4把废水中Cr2O72-离子还原为Cr3+离子,并通过调节废水pH,使生成物组成符合类似于铁氧体(Fe3O4或FeO·Fe2O3)的复合氧化物·
。若处理含1 mol Cr2O7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10mol
FeSO4·7H2O,则
A.x=1,y=4,z=6 B.x=0.5,y=1.5,z=8.5
C.x=2,y=4,z=6 D.x=2,y=6,z=4
[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CO2分子内含有极性键,所以CO2分子是极性分子
B.分子晶体、原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离子晶体一定含有离子键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H3>PH3>AsH3
D.某非金属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 ]1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CO、H2、O2共16.5g,用电火花引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的气体用Na2O2充分吸收,Na2O2增重7.5g,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是
A.36% B.54.5% C.40% D.33.3%
[ ]1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C2H4和N2 B.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C.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D.体积不等,密度相等的CO和C2H4
[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 D.③⑤
[ ]14.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类型的是
A.食盐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 ]15.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种类的。下列有机物分子中,在氢核磁共振谱中信号强度(个数比)是1:3的是
A.1,2,3,—三甲基苯 B.丙烷 C.异丙醇 D.醋酸正丙酯
[ ]16.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B>A>D>C
[ ]17.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NH、Al3+、SO
、NO
B.K+、Na+、CO
、NO
C.K+、NH、MnO
、SO
D.Na+、K+、NO
、HSO
[ ]18.下列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熔点:Li<Na<K<Rb B.沸点:NH3<PH3<AsH3<SbH3
C.热稳定性:SiH4>PH3>H2O>HF D.酸性:H2SO3>H3PO4>HF>H2CO3>H2S>HClO
[ ]19.氯化碘(ICl)跟 水发生反应:ICl+H2O=HIO+HCl,这个过程可以称为ICl的水解。预计PCl3水解的产物是
A.PH3和HClO B.HCl和H3PO4 C.HCl和H3PO3 D.HCl和HPO3
[ ]20.A、B、C、D为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A、C同主族,B、D同周期;A的气态氢化物比C的气态氢化物稳定;B的阳离子比D的阳离子氧化性强;B的阳离子比C的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A>B>C>D B.单质熔点:D>B,A>C
C.原子半径:D>B>C>A D.简单离子半径:D>B>C>A
[ ]21.郑老师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烧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若将烧杯中的溶液换成有少量KSCN和FeCl2溶液,溶液显红色。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条件下生成的水分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该条件下H2被冷却为液态氢,液氢的水溶液具有还原性
C.该条件下H2燃烧生成了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D.该条件下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H2O2
[ ]22.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为Na2SO4,而NaClO被还原为NaCl,若反应中Na2Sx与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则x的值是
A.2 B.3 C.4 D.5
[ ]23.铜和镁的合金4.7克完全溶于浓硝酸中,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都已经折算成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g B.8.26g C.8.61g D.7.04g
24. ⑴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不使液体滴到试管外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
②一小块金属钠加入水中后迅速熔成小球,不停地在水面游动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③配置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时,可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 NaCl固体;
④向可能含有SO42-、SO3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再加入Ba(NO3)2溶液,可检验SO42-的存在;
⑤蒸发NaCl溶液以得到NaCl固体时,不必将溶液蒸干;
⑥向100℃时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⑦如右图,可观察到灵敏检流计的指针偏转;
⑧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和向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 液的现象相同。
⑵现有0.1mol·L-1的纯碱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其
正确的操作是
你认为该溶液pH的范围一定介于 之间。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纯碱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引起的: 。
25.已知KMnO4、MnO2在酸性条件下均能将草酸钠(Na2C2O4)氧化: MnO4-+C2O42-+H+→Mn2++CO2↑+H2O(未配平)
MnO2+C2O42-+4H+=Mn2++2CO2↑+2H2O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某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准确称取1.20g软锰矿样品,加入2.68g草酸钠固体,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之后冷却、滤去杂质,将所得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从中取出25.00mL待测液置于锥形瓶中,再用0.0200mol·L-1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20.00mLKMnO4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配平: MnO4-+ C2O42-+ H+― Mn2++ CO2↑+ H2O
⑵0.0200mol·L-1KMnO4标准溶液应置于 (选填“甲”或“乙”)滴定管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
据是 ;
⑶你能否帮助该研究小组求得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 (选填“能”或“否”)。若回答“能”,
请给出计算结果;若回答“否”,试说明原因 ;
⑷若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下列操作,其中会使所测MnO2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滴定前尖嘴部分有一气泡,滴定终点时消失;B.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未将烧杯、玻棒洗涤;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E.锥形瓶水洗之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26.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 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 Pauling假定F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Linus Pauling建立的主族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2.1 | ||||||
Li:1.0 | Be:1.5 | B:2.0 | C:2.5 | N:3.0 | O:3.5 | F:4.0 |
Na:0.9 | Mg:1.2 | Al:1.5 | Si:1.8 | P:2.1 | S:2.5 | Cl:3.0 |
K:0.8 | Ca:1.0 | Ga:1.6 | Ge:1.8 | As:2.0 | Se:2.4 | Br:2.8 |
Rb:0.8 | Sr:1.0 | In:1.7 | Sn:1.8 | Sb:1.9 | Te:χ | I:2.5 |
Cs:0.7 | Ba:0.9 | Tl:1.8 | Pb:1.9 | Bi:1.9 | Po:2.0 | At:2.2 |
Fr:0.7 | Ra:0.9 |
回答下列问题:
⑴纵观各周期主族元素电负性变化,谈谈你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理解: ;
⑵预测Te元素χ的值 ;
⑶你认为Linus Pauling提出电负性的概念是确定化合物中原子哪种能力的相对大小? ;
⑷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这两种元素通常形成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
表示AlBr3的形成过程 。
27.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A分别与B、C、D结合生成甲、乙、丙三种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质子的化合物,C和D结合生成化合物丁。B、C两种元素的单质和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
⑴根据以上条件,可以确定A、B、C、D四种元素中三种,不能被确定的第四种元素是 ,
写出转化关系图中已确认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以下四个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进一步确定第四种元素,但其中一个条件推断出的第四种元素与其余三个条件推断出的第四种元素不同,这个条件是 ;
A.化合物甲与丙、乙与丙均能够发生反应 B.化合物甲、乙、丙都是无色物质,其中只有甲有刺激性气味 C.通常情况下乙和丁不发生反应,若将乙、丁、单质C混合,立即发生化合反应。
|
依据该条件推断,第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⑶按⑵中的另外三个补充条件推断第四种元素。丙的空间构型为 。
28.M为一种常见的液体试剂。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⑴ 写出淡黄色粉末和M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若固体乙是硫化铝,则:①C化学式是 ,G的化学式是 ;
②H溶解于A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⑶若白色沉淀D不能溶解于A溶液,气体C能使湿润的试纸变蓝,则固体乙的化学式可能是
29.现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D,方框内给出了它们的有关信息。
⑴试写出D的分子式
⑵试写出A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B 6C 7B 8A 9D 10C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A 18D 19C 20C 21D 22 23
24.⑴②、④、⑤、⑦
⑵把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中部,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7到13 向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若再向该溶液中滴入过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纯碱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引起的。
25.⑴2 5 16 2 10 8
⑵甲 当看到加入1滴KMnO4溶液,锥形瓶中溶液立即变成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⑶否 因为不知道容量瓶的规格 ⑷AD
26.⑴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后面元素性质的变化重复前面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
⑵2.0<χ<2.4 ⑶吸引电子的能力
⑷ (或写成双聚分子形式)
27.⑴D 2F2+2H2O=4HF+O2 ⑵B 第二周期ⅣA族 ⑶三角锥型
28.⑴2Na2O2+2H2O=4NaOH+O2↑
⑵①H2S H2SO4 ②Al2O3+2OH-=AlO2-+H2O ⑶Mg3N2
29.⑴C15H22O10
⑵CH2OH(CHOH)3CHO+2Ag(NH3)2OH
CH2OH(CHOH)3COONH4+2Ag+3NH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