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四 离子反应及离子共存
说明: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答题卡内.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直接在本卷内作答.
第Ⅰ卷(共8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向烧碱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铝溶液![]()
B.物质的量相等的溴化亚铁跟氯气反应![]()
C.硫化钾晶体溶于水![]()
![]()
![]()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2.某无色透明的溶液,在pH=0和pH=14的条件下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
![]()
C.
D.
![]()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
![]()
C.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
D.用碳棒作电极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 ![]()
4.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小苏打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
C.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
D.苛性钾溶液中加入稀醋酸 ![]()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金属钠跟水反应: ![]()
B.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氢钠溶液 ![]()
C.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少量的NaHCO3溶液
![]()
D.浓盐酸跟二氧化锰混合共热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题就为0分.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6.下列各组离子,在所给条件下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pH=0的溶液中,
、
、
、![]()
B.水电离出的
的溶液中,
、
、
、![]()
C.使pH试纸显深蓝色的溶液中,
、
、
、![]()
D.在
溶液中
、
、
、![]()
7.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过量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中: ![]()
B.在溶液中亚硫酸氢铵与等物质的量氢氧化钠混合
![]()
C.氯气通入冷的烧碱溶液中: ![]()
D.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8.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浓度为
,在此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在碘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
B.用铂电极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
C.向硫酸亚铁溶液中通入
气体:![]()
D.氯化铵溶于水:![]()
![]()
![]()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硫酸亚铁酸性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 ![]()
B.氯化铝溶液通入过量氨水 ![]()
C.碳酸钙溶于醋酸 ![]()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加入过量NaOH溶液或少量稀
时,都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12.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和
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现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
、
、
四种溶液,其溶液pH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3.下列离子方程式写正确的是( )
A.过量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中 ![]()
B.用湿润的醋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气 ![]()
C.氯化铵溶于水 ![]()
![]()
![]()
D.用烧碱溶液吸收尾气中少量二氧化硫 ![]()
三、选择题:每小题4分,9小题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4.
的
与
的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最后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是( )
A.![]()
B.![]()
C.![]()
D.![]()
1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漂白粉溶于盐酸:![]()
B.磷酸二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
C.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D.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沸水中:![]()
16.某二元弱酸的酸式盐NaHA溶液,若pH>7时,测混合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7.在指定的条件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
、
、
、![]()
B.pH=1的溶液中:
、
、
、![]()
C.与Al反应产生
的溶液中:
、
、
、![]()
D.由
电离出的
溶液中:
、
、
、![]()
1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
溶液中滴加
溶液显中性
![]()
B.向
溶液中加盐酸至呈酸性 ![]()
C.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 ![]()
D.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
![]()
1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HS水解反应:![]()
![]()
![]()
B.石灰石溶于醋酸:![]()
C.Al投入
溶液中:![]()
D.往
溶液中滴入
溶液:![]()
20.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显酸性的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2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溶液跟过量的饱和石灰水反应
![]()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醋酸 ![]()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
D.向硝酸镁溶液中加过量氨水 ![]()
2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B.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烧碱:![]()
C.碳酸亚铁固体加入稀硝酸:![]()
D.
溶解在水中:![]()
答题卡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分值 | 3分 | 3分 | 3分 | 3分 | 3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 选项 | |||||||||||
| 题号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分值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4分 |
| 选项 |
第Ⅱ卷(共67分)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3.(7分)(1)硝酸铅的稀溶液中,滴入几滴稀
生成白色
沉淀,再滴入数滴饱和醋酸钠溶液,微热,并不断搅动,沉淀慢慢溶解,以上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写出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试推测第二步离子反应发生原因是________
______.
(2)边微热边向铵明矾
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至中性.
①此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向以上所得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
溶液,这一步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4.(8分)
溶液呈弱碱性,
溶液呈弱酸性,在
溶液中加入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且溶液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
(1)
溶液呈弱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
溶液呈弱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
与
反应生成
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5.(8分)现有A、B、C、D、E五种盐溶液,分别由
、
、
、
、
、
、
、
、
、
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五种盐所含阴、阳离子各不相同).已知:①A+B→白↓ ②A+D→白↓ ③B+C→白↓ ④D+C→白↓ ⑤A溶液中
⑥B溶液中
⑦C、D、E三种溶液的pH<7,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以推出(用分子式表示)A为___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______;E为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7分)在含有
、
、
、
的稀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向该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数滴,溶液呈________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分加热(1)步所得的溶液,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完全反应后,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六、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7.(7分)(1)在酸性介质中,往
溶液里滴加
(连二硫酸铵)溶液会发生如下离子反应:![]()
该反应常用于检验
的存在,其特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若反应中有0.1 mol还原剂参加反应,则消耗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mol.
(2)向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
、
、
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并不断搅拌,依次发生了数个离子反应.其中:
第二个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8.(10分)某无色溶液,其中有可能存在的离子如下:
、
、
、
、
、
、
、
、
,现取该溶液进行有关试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乙是:_________________,由溶液甲生成沉淀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
(3)沉淀丙是: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甲成分可能有哪几种?(可以不填满也可以补充)
| 1 | 2 | 3 | 4 | 5 | 6 |
(5)综合上述信息,可以肯定存在的离子:_______________.
七、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29.(7分)向
、
和
的混合溶液A中,逐滴加入
和NaOH的混合溶液B,产生的沉淀和加入溶液B的体积关系如右图所示:

(1)当加入B溶液110 mL时,溶液中的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溶液B中
与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________________;从90 mL至100 mL之间加入10 mL B溶液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将A、B溶液中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填入下表:
| 溶质 |
|
|
|
|
|
| 浓度 |
30.(13分)向
的
溶液30 mL中逐滴加入
的
溶液,生成沉淀量y(mol)与加入
溶液体积V(mL)有如右图像:

(1)当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当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此过程中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当
时,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
阶段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5)
阶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6)
阶段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A 7.AD 8.AC 9.BD 10.AC 11.C
12.D 13.AC 14.D 15.B 16.D 17.B 18.B 19.A 20.D 21.D 22.B
23.(1)
;
;生成了弱电解质
,破坏了
的溶解平衡.
(2)①![]()
![]()
![]()
②![]()
24.(1)
在溶液中存在
的电离,![]()
![]()
,同时还存在
离子的水解,![]()
![]()
,
溶液呈弱碱性,说明
的水解反应占优势.
(2)
在溶液中存在着
离子的电离,同时又存在
离子的水解,
呈弱酸性说明
离子的电离比水解来得强.
(3)![]()
25.A:
B:
C:
D:
E:![]()
①![]()
②![]()
③![]()
④![]()
26.(1)粉红 ![]()
![]()
![]()
(2)放出气体,溶液变浑浊,红色加深红 ![]()
27.(1)溶液变成紫红色,0.25
(2)
,![]()
28.(1)硫
(2)
;![]()
(3)
,可能含有![]()
(4)
、
、
、
和
、
和![]()
(5)
、
、![]()
29.解析:①溶液中
被完全沉淀出后,
才开始沉淀.图中曲线第二段为平行直线,沉淀总物质的量没有增减.故这段是因
的溶解和
的继续生成导致,且溶解的
的物质的量和生成的
物质的量相等.故加入的物质:![]()
这段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第一段生成的沉淀为
、
和
,且B为90 mL时,
、
恰好沉淀完全.这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③图中曲线第三段(100-110
mL),B为100 mL时
恰好沉淀完全.这段中
继续溶解,B为110 mL时,沉淀中
已完全溶解.这段中溶解了
,消耗了10 mL NaOH,故
,则100 mL时,共加入
为0.1 mol,共生成
,故A溶液中
.这段
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图中曲线第四段中,沉淀为
、
共0.11 mol,则
为0.11 mol,A中
.
⑤第二、三段间共消耗
,则共溶解的
为0.02 mol,则A中
.
30.(1)
;![]()
(2)
;
;
,
![]()
(3)
;
;
,![]()
(4)
;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