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一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高一年级化学秋学期期中考试

2014-5-11 0:31:03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化学秋学期期中考试

试题

命题人:杨贵生   审核人:杨 堃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S—32 Na—23 Ca—40 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起反应的是              

  A.Na和H2O            B.Na2SO4溶液和Cu(OH)2

C.Na2O2和 H2O          D.Na2CO3和 Ca(OH)2

2、下列关于Na和Na+  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强还原剂       B.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都显碱性         D.它们灼烧时都能使火焰呈现黄色

3、下列各种方法中,可以用于除去苏打中混有的少量小苏打的是 

  A.水洗   B.加热   C.通二氧化碳   D.加入盐酸

4、下列物质中,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A.干燥的氯气   B.液氯   C.氯水   D.氯化氢

5、正在燃烧的镁条,放入下列气体中时,不能继续燃烧的是   

  A.H2       B.CO2     C.N2   D.Cl2

6、下列氯化物中,能直接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得到的是    

  A.三氯化铁   B.氯化铜   C.氯化汞   D.氯化亚铁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B.钠与水反应:Na+2H2O= Na++2OH+ H2

  C.碳酸钙溶于稀盐酸:CO32+2H+=CO2↑+ H2O

  D.铜与硝酸银反应:Cu+2Ag+=Cu2++2Ag

8、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 、H+ 、SO42 、OH―    B.Na+ 、Cu2+、Cl 、SO42-

C.Na+ 、H+ 、Cl 、CO32   D.Na+ 、Ca2+ 、CO32 、NO3

9、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丁达尔现象         B.电泳现象 

C.布朗运动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0、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气体的        

  A.分子的数目         B.分子间的距离

C.分子的大小         D.分子运动的快慢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能把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

剂是(必要时可以加热)                    

A.BaCl2   B.NaOH   C.Ba(OH)2   D.AgNO3

12、容量瓶上一般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或碱式中的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13、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下列溶液,久置后溶液中溶质浓度变大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氯水    D.氯化钠

14、元素的种类和核素的种类                 

  A.前者多   B.后者多   C.相等  D.不能确定

15、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质量数为191,质子数为77,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A.77   B.114   C.191    D.268

16、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 2NaOH+ H2 ↑     B.Cl2+H2O=HCl+HClO

C.2F2+2H2O=4HF+O2        D.Na2O+H2O=2NaOH

17、将少量氯水加入KI溶液中振荡,再加入CCl4 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A.形成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B.有紫色沉淀析出

C.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      D.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18、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0. 88g/cm3,与钠不反应,不溶于水)各50mL。将一小粒金属钠0.97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

19、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充分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为              

A. 等于1.06g            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2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8g氮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B.化学反应中1mol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2NA

C.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三、填空题

21、(1)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            等物质反应,通常

将钠保存在      

 (2)碳酸钠的水溶液显   (填酸或碱)性,故碳酸钠俗称      ,从组成上看,该物质应属   类化合物

(3)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稀HCl,溶液中的HCO3浓度的变化情

况是    (填选项)A.逐渐增大  B.逐渐变小  C.先逐渐增大而

后减小  D.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试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4)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会有晶体析出,此晶体是

        ,析出晶体的原因①     ②          。

22、(1)新制备的氯水显      色,说明氯水中有     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    生成,说明有    存在。氯水经光照后颜色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与电源   (填正或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氯气,用          检验氯气的生成。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食盐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标准状况下,实验室用足量的二氧化锰与含4molHCl的浓盐酸混和加热制氯气,得到氯气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2.4L,理由是

                   

(4)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氯气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如果反应中有0.5mol氯气被还原,被氧化的镁的物质的量为    mol,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23、(1)在分液实验中,下层液体通过活塞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放出下层液体后,上层液体的取出方法是                    

 (2)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是    

 (3)焰色反应是元素的一种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钾及其化合物的焰色呈    色,且必须透过          进行观察。

 (4)实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应选用      mL的容量瓶,称取     g无水硫酸铜。

24、(1)H、D、T、H+、H    元素的五种粒子,它们的    数相同。

  (2)NaH+H2O=NaOH+H2↑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依据是        ,氧化剂是      ;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3)离子反应H++OH= H2O表示的含义是              

  (4)只用酚酞试液就能鉴别相同浓度的食盐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三种溶液,操作方法是                           

四、计算题(1—16班做25、26A两小题,17—21班做25、26B两小题)

25、400mL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与5.6LCl2(标准状况下)完全反应,计算:

 (1)生成的NaClO物质的量

 (2)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6A、将4.6g钠加入100mL1mol/L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求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26B、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热灼烧至恒重,将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的Ca(OH)2饱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沉淀的质量是1.0g。加热后剩余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盐酸反应,收集到1.12L(标准状况)气体。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

高一化学文本框: 考试号:         姓名:        班级:      秋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二选择题:

三、填空题

 21、(1)                 

   (2)                 

(3)                           

(4)      ,①                     

                      。

22、(1)                          

   (2)                            

   (3)     ,                    

(4)          

23、(1)                。(2)      

   (3)                         

   (4)            

24、(1)       

   (2)        ,                     。

   (3)                          

(4)                             

四、计算题(再次提醒:1—16班做25、26A,17—21班做25、26B)

25、

26A、

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