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氧化硫
Ⅰ 学习重点
1.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制备的化学反应.
2.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Ⅱ 学习难点
二氧化硫的性质.
一、选择题
1.将H2S和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只有一种气体反应是( )
A.溴水 B.酸性KMnO4 C.浓HNO3 D.CuSO4溶液
2.下列对SO2和S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条件下都是无色气体,都易溶于水 B.都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都是强酸
C.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D.都能与碱溶液反应
|
点燃
A.H2+S H2S B.2H2+O2 2H2O
通电
催化剂
C.SO2 +H2OH
2SO3 D.2SO2+O2
2SO3
△
4.下列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O3溶液,不能反应的是( )
A.CO通过加热的CuO B.萤石与浓H2SO4共热
C.浓H2SO4和MgCl2固体 D.FeS和稀H2SO4
5.在空气中不易变质的是( )
A.Na2SO3 B.NaHSO4 C.亚硫酸 D.氢硫酸
6.以下气体能用NaOH固体干燥的是( )
A.NH3 B.SO2 C.CO2 D.HCl
7.既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又能使品红试液变为无色,还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A.Cl2 B.H2S C.SO2 D.CO
8.为除去混入CO2中的SO2和O2,下列试剂的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
①饱和Na2CO3溶液;②饱和NaHCO3溶液;③浓H2SO4溶液;④灼热的铜网;⑤碱石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③ D.③④⑤
9.下列反应中,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
①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②向Na2CO3溶液中加入酸性CaCl2溶液;③向Na2SO3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加BaCl2和稀盐酸;④向Na2SO3溶液中加入稀HNO3后再加入BaCl2溶液;⑤H2S通入Pb(NO3)2溶液中.
A.①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化学反应中,SO2是还原剂的是( )
|
A.SO2+2H2S 3S↓+2H2O
B.SO2+2Mg 2MgO+S
催化剂
C.SO2+NaOH NaHSO3
D.2SO2+O2
2SO3
△
11.X盐和Y酸反应,可放出有气味的气体Z;Z跟NaOH溶液反应又得到X;Z氧化的最终产物为W ,W溶于水又得到Y,则X和Y是( )
A.Na2S和H2SO4 B.Na2SO3和盐酸 C.Na2S和盐酸 D.Na2SO3和H2SO4
12.等体积的Na2S溶液与Na2SO3溶液混合并加入过量的稀H2SO4,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反应过程中无酸性气体放出,再微热中,始终无酸性气体放出,则原混合溶液中Na2S与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 )
A.2∶1 B.1∶2 C.2∶3 D.3∶2
二、填空题
13.写出符合下列情况的化学方程式:
(1)H2S作还原剂 ;
(2)氢硫酸作氧化剂 ;
(3)SO2作还原剂 ;
(4)SO2作氧化剂 ;
(5)H2S既作还原剂又作氧化剂 ;
(6)SO2既不作还原剂又不作氧化剂 。
14.按下列方法制得气体A、B、C.
①Na2SO3与浓H2SO4反应产生气体A;②MnO2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气体B;③FeS与稀HCl反应产生气体C.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三种气体中 具有漂白性, 在空气中燃烧;
(2)把气体B通入A的水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中,
是还原剂;
(3)把气体A通入FeCl3溶液中,反应的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
(4)把气体C通入到溴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
是氧化剂.
15.根据实验室制取某种干燥气体的装置图(右图),判断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固体药品和液体 可能是 .
A.FeS和稀H2SO4
B.Na2SO3固体和浓H2SO4
C.大理石和稀HCl
D.MnO2和浓HCl
16.298K时,向VL真空容器中通入nmolSO2和mmolH2S.
(1)若n=2时,当m= 时,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密度最小;
(2)若2n>m,则反应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差为 g;
(3)若5n=m,且反应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差为48g,则m+n=
第二节 二氧化硫参考答案
一、1.D 2.D 3.B 4.AB 5.B 6.A 7.AC 8.B 9.A 10.D 11.AD 12.A
|

(2)2Na+H2S Na2S+H2↑
(3)SO2+Br2+2H2OH 2SO4+2HBr
(4)2H2S+SO2
3S+2H2O
(5)H2SH H2+S
(6)SO2+2NaOH Na2SO3+H2O
14.(1)Cl2、SO2、H2S
(2)Cl2+SO2+2H2O H2SO4+2HCl SO2
(3)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SO2+2FeCl3+2H2O H2SO4+2FeCl2+2HCl
(4)H2S+Br2
2HBr+S↓Br2
15.B、C
16.(1)4 (2)16m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