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二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2014-5-11 0:31:15下载本试卷

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物理试题(理科)

一、(1)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关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B.机械波波源振动越快,波的传播速度越大

  C.离波源远的质点振动得慢

  D.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立即停住

 
2、如图所示是某一向右传播的横波的图象,从该时刻开始的一段极短时间内,这列波中质点A的振动速度vA和加速度aA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vA变大,aA变小    B.vA变小,aA变大

  C.vA变大,aA变大    D.vA变小,aA变小

3、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必变大

  B.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可以不变

  C.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压强必变小

  D.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压强必变大

4、关于电场强度和电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E=F/q可知E和F成正比,与q成反比

  B.由公式U=Ed可知,在匀强电场中,E为恒量,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与这两点间的距离成正比

  C.电场强度为零处,电势不一定为零

  D.当负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时,若仅受电场力,它一定是从电势低处移到电势高处,并且它的电势能一定减少

5、如图所示,在一个电场中,负电荷q只在某一外力和电场力作用下,由B点运动到A 点,vA>vB,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力一定做正功   B.电势能一定增加 

C.外力和电场力做功之和等于电势能增加量与动能增加量的总和

D.外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之和等于电荷动能增加量

6、传感器是一种采集信息的重要器件,图为测定压力的电容式传感器,将电容器、灵敏电流计(零刻度在中间)和电源串联成闭合回路。当压力F作用于可动膜片电极上时,膜片产生形变,引起电容的变化,导致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在对膜片开始施加恒定的压力到膜片稳定之后,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为(电流从电流计正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右偏)(  )

 A.向右偏到某一刻度后回到零刻度 

 B.向左偏到某一刻度后回到零刻度

 C.向右偏到某一刻度后不动       

D.向左偏到某一刻度后不动    

7、一束正离子初速为零,它们经同一电场加速后获得相同的速度,则这些离子的(  )                      

A.电荷量一定相等     B.质量一定相等

C.比荷一定相等      D.质量,电荷量都一定相同

(2)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8、关于“永动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消耗任何能量,却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是绝对不能制造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B.只要不违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机器总是能够制造成功的

  C.只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机器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D.热效率是百分之百的热机是绝对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9、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铜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均为国际单位),则(  )

  A.1m3铜原子含原子数目为ρNA/M   B.1个铜原子质量是M /NA

  C.1个铜原子的体积是M/ρNA       D.1kg铜所含原子的数目是ρNA

10、如图,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则 (  )

A.乙分子从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

B.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

C.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少

D.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   

 
11、如图所示,a、b是一列横波上的两个质点,它们的平衡位置相距30m,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当质点a到达最高点时,质点b恰好经过平衡位置,经过3s,波向前传播30m,这时a经过平衡位置,b恰好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列波的周期可能是24s   

  B.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24m

  C.这列波的周期可能是3s 

  D.这列波的波速一定是10m/s

12、如图,R1=10Ω,R2=16Ω 开关接1时,电流表示数为0.8A,则开关接2时,电流表示数可能是 (  )

A.0.4A

B.0.6A

C.0.7A

D.0.9A

填空题:(每题4分)

13、氢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的圆周运动可等效为环形电流。已知轨道半径r,电子电量e,则电子运动中受到的向心力为       ,等效电流是         

14、如图所示为一简谐波某时刻的波动图象,此刻之后d点到达波峰的时间比b点早1/200s,a、b间水平距离为3m,则该波的传播方向为      ,波速为    m/s。

15、电荷q=-2×10—9C,由电场中的A点运动到B点时电场力做功1.5×10—7J,由B点运动到C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4.0×10—7J。比较A、B、C三点,电势最高的是    点, A、C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16、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缸中空气做功为2×105J,空气的内能增加了1.5×105J,则气体   (填“吸”或“放”)热为       J。

17、 电动机加电压U正常工作,此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是I,已知电动机的内阻r,电动机的发热功率是         ,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是          

18、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M和N间有匀强电场,如图所示,场中A点离M板为1cm,B点离N板为1cm ,AB两点距离为4cm,B、A连线与M板夹角为α=300。已知A、B间电势差是40V,若将M板接地(以大地为零电势),B点的电势φB=       V。若固定B点,N板接地,将N板向下移一些,则B点的电势将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三实验题(每题6分)

 
19、在做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浓度为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用注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有液滴75滴,把1滴该溶

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

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

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纸上正方形的边长为1cm,则

(1)油膜的面积为      cm2

(2)每一滴油酸溶液中含纯油酸体积为      cm3;    

(3)按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   

20、(1) 螺旋测微器的示数如图所示,其读数是           mm

(2)在测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需要测出其电阻。下图中给出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1.5v干电池两节及导线,请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连线(注意电表的量程选择)

计算题(8+10+10

21、一列横波的波源在如图所示的坐标原点O处,经过0.4s,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20m,P点在X正方向离O点115m,求:

(1)P点起振的速度方向;

a

 
(2)图中a点在该时刻之前1/4周期时的速度方向;

(3)该波从0.4S开始计时,再经过多长时间质点P第一次到达波峰? 

22、下图为一个示波管工作原理示意图,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从静止经电压U1加速后以一定的速度沿两板中央,平行于板的方向进入两平行金属板间的匀强电场,两平行板间的距离是d,电压U2,板长为L,平行板间的单位电压使电子出电场时产生的偏移量即(h/U2)称为灵敏度Φ。

(1)试根据有关物理知识推导出灵敏度Φ的表达式;

(2)指出提高灵敏度Φ可以采用的方法;

(3)若荧光屏距平行板右端也为L,则写出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到屏的中心位置O的距离表达式。

23、如图所示,一长为L的轻杆的一端系一带正电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可绕O点自由转动,它们处在匀强电场中,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已知重力是电场力的,现先把小球拉到图中与电场平行的P1处,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求:

(1)球到达与P1等高的P2点时受杆的拉力大小。

(2)小球运动中在何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多少?

文本框: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物理期中考试答题卷(理科)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3、         ,            14、         ,         

15、        ,           1 6、        ,         

17、         ,           18 、        ,         

 

三、实验题(每题6分)

19、(1)          

(2)         

(3)       

20、(1)       

四、计算题(8+10+10

21、

(1)

(2)

(3)

22、(1)

(2)

(3)

23、(1)

(2)

答案:

1~12:A、A、B、C、D、A、C、AD、ABC、BC、BD、BC

13、 14、右、600;15、B 125v; 16、放  5×104

17、I2r  UI-I2r  18、-60  升高; 19、(1)140 ;(2)8×10-6;(3)5.7×10-10

20、(1)9.200 (2)略

21、(1)向下 (2)向上 (3)2.2s

22、(1)φ=L2/4DU1 (2)增大L、减小d、减小U (3)y=3U2L2/4dU1

23、(1)F=;(2)竖直线右侧与竖直线成30o角,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