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二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苏教版高二化学有机化学课堂练习题

2014-5-11 0:31:20下载本试卷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课堂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当前我国环保亟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所指的是(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2.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们使用的装饰材料、胶合板、内墙涂料会释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是( )

A 甲烷    B氨气    C 甲醛    D二氧化硫

3.下列四种烃的名称所表示的物质,命名正确的是

A  2-甲基-2-丁炔 B 2-乙基丙烷 C 3-甲基-2-丁烯 D 2-甲基-2-丁烯

4.下列分子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C3H7Cl  B CH2Cl2  C C2H6O  D C2H4O2

5.正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通过热铜网,生成一种化合物,与该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CH3CH2OCH3              B


C                    D CH3COOCH3

6.丙烯酸的结构简式为CH2=CH—COOH,对其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B 不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D 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7.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8.甲醛、乙酸和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27%      B 28%       C 54%      D无法计算

9.从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的实验中,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① 蒸馏 ② 过滤 ③ 静置分液 ④ 加入足量钠 ⑤ 通入足量CO2 ⑥ 加入足量NaOH溶液⑦ 加入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加热

A ④⑤③      B ⑦①        C ③⑤①②      D ⑥①⑤③

10.中草药秦皮中含有的七叶树内酯(每个折点表示一个碳原子,氢原子未画出),具有抗菌作用。若1 mol七叶树内酯分别与浓溴水和NaOH溶液完全反应,则消耗的Br2和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A 2 mol Br2 2 mol NaOH      B 2 mol Br2 3 mol NaOH

C 3 mol Br2 4 mol NaOH      D 4 mol Br2 4 mol NaOH

11.下列取代基或微粒中,碳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乙基(—CH2CH3)  B.碳正离子[(CH3)3C] C.碳化钙 (CaC2)  D.碳烯 (:CH2)

12.“茶倍健”牙膏中含有茶多酚,但茶多酚是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纯天然、多功能、高效能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净化剂。其中没食子儿茶素(EGC)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关于EGC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共面

B、1molEGC与4molNaOH恰好完全反应

C、易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难发生加成反应

D、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3.某种药物主要成分X的分子结构如下:

关于有机物X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X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B.X能跟溴水反应

C.X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X的水解产物能发生消去反应

14.右图是某有机物的球棍模型,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性质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能与NaOH发生反应,但不能与盐酸反应   

B.能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C.能发生加成反应

D.能发生水解反应

15.据央视报道,自2005年12月1日起在武汉九市进行车用乙醇汽油封闭推广行动。车用

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经多项检测结果表明,它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在美国、巴西等国早已推广使用。下列有关乙醇汽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纯净物

B.乙醇汽油作燃料不会产生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乙醇和汽油都可作溶剂,也可相互溶解

D.乙醇和乙二醇互为同系物

二、填空与推断

16.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                            

(2)丙醛发生银镜反应                           

(3)乙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                           

17.今有化合物 :

甲: 乙: 丙: 

⑴请判别上述哪些化合物互为同分异物体            

⑵请分别写出鉴别甲、乙、丙三种化合物的方法(指明所选试剂及主要现象)

鉴别甲的方法:                    

鉴别乙的方法:                ;

鉴别丙的方法                  

⑶请按酸性由强到弱排列甲、乙、丙的顺序             

18.下列有机反应中都需使用浓硫酸,试填写下列空白:

(1)    浓硫酸和乙醇在170℃共热,其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苯与浓硫酸及浓硝酸在55-60℃时反应,生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该反应类型属于         。(填“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19.从石油裂解中得到的1,3—丁二烯可进行以下多步反应,得到重要的合成橡胶和杀菌剂富马酸二甲酯。

    (1)写出D的结构简式              

    (2)写出B的结构简式              

    (3)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富马酸的一种相邻同系物的结构简式             

    (5)写出第⑨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以上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填入编号)

20.有机化学反应因反应条件不同,可生成不同的有机产品。例如:

  (1)HX + (X为卤素原子)

  (2)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混合,若在光照条件下,侧链上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若在催化剂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菌素原子取代。

工业上利用上述信息,按下列路线合成结构简式为的物质,该物质是一种香料。

  请根据上述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③、⑤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有机物写结构简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中,中间产物A须经反应③④⑤得D,而不采取直接转化为D的方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这种香料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某些物质有下列特征:①其水溶液遇FeCl3溶液呈紫色 ②分子中有苯环,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物质可能的结构简式(只写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2C、2D、4B、5BC、6BD、7B、8C、9D、10C、11C、12CD、13BD、14AD、c

15、(1)    ONa+CO2→     +NaHCO3

  (2)CH3CH2    +Ag(NH3)2OH →CH3CH2   NH4+H2O+2Ag↓+3NH3


  (3)CH3      +CH3         CH3CH2   CH3+H2O

16、(1)甲、乙、丙互为同分异构体;

   (2)氯化铁溶液溶液呈紫色;Na2CO3(或者NaHCO3)溶液有气泡产生;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 CH2

 

—OH

 
  (3)乙>甲>丙

1700C

 
17、(1)脱水剂、催化剂;CH3CH2             CH2   ↑+H2O


= CHCl

 

—NO2

 
(2)       ;取代反应

18、(1)  CH2 C       n

 

  

  (2) CH2 CH CH2 CH2

= CH 

 


= CH 

 
(3)CH2 CH    CH2+2H2O       CH2 CH    CH2+2HBr

(4)HOOC  CH2  CH =CH COOH

(5)

HOOC—CH=CH—COOH+2CH3OH       

H2 O+ CH3OOC—CH=CH—COOH3C

(6) ④、⑦

 19、 (1)

  (2)加成;消去;水解或取代

  (3)

  (4)的水解产物不能经氧化反应⑥而得到产品(或A中的水解产物中的—OH不在链端,不能氧化成—CHO)(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5)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