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试题说明】本章考查的重点有两点:第一,是各种概念的辨析,象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原电池的构成等,关于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中;第二,由于本章是必修化学中无机化学的最后一章,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诸多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利用各种化学反应,设计了卷II中的实验操作题、实验推断题、理论推断题等。请同学们仔细分析、认真作答。时间90min,满分100分。
卷I(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溴挥发 B、氯气被木炭吸附 C、食盐溶于水 D、硫酸溶于水
2.下列物质中,即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Na2SO4 B.NaOH C.Na2O D.H2O2
3.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其水溶液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熔融态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固态导电的一定是金属单质 D、固态不导电但熔融态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现象是
A. 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B. 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C. 氯化氢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D. 氯化氢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最近日本科学家确认世界还存在着另一种“分子足球”
,它与
分子结构相似。
在高温和撞击后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下列对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
都是氮的同位素 B.
和
都是氮的同素异形体
C.中氮原子之间由共价键结合 D.
高温和撞击后应该生成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C.释放能量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是吸收能量的反应还是释放能量的反应,必须看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7.下面四个选项是四位同学在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后,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所发表的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我们如何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化学平衡理论可指导我们如何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我们如何提高原料的转化率
D.正确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都可提高化工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8.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钢铁腐蚀 B.食物腐败 C.炼铁 D.橡胶老化
9.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A. V(A) = 0.5 B.
V(B) = 0.3
C. V(C) = 0.8 D.
V(D) = 1
10.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一定能说明反应A(g)+3B(g) 2C(g)+2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体系的总压恒定 B.B的浓度不变
C.C(A):C(B)=1 : 3 D.2V(B)正=3V(C)逆
11.可逆反应:
2A(气) + 3B(气) 3C(气), 在一定的条件下, 使一定量A和B 气体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时, 具有的性质是:
A. 各物质的浓度之比为 [A] : [B] : [C] = 2 : 3 : 3
B. 平衡时气体的总体积是反应开始时的 3/5
C. 平衡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相等
D.单位时间内, 若消耗了 a mol A 物质, 同时也消耗了 1.5 a mol 的C物质
12.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他们能缓慢地起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B.降低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
C.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D.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13.在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有离子键、共价键断裂,又有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的是
A.2Na +2H2O = 2NaOH + H2↑ B.SO2+2H2S = 3S+2H2O
C.Mg3N2+6H2O=3Mg(OH)2↓+2NH3↑
D.Ba(OH)2·8H2O+2NH4Cl==BaCl2+2NH3·H2O+6H2O
1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不合理的是
A.制Cl2: MnO2、盐酸(浓) B.制H2:硫酸(稀)、Zn
C.制O2: MnO2、H2O2 D.制CO2:硫酸(稀)、CaCO3
15.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电极是正极
B. 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C.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卷II(70分)
二、实验操作题
16.(12分)无水氯化铝是白色晶体,易吸收水分,在178℃升华,装有无水氯化铝露置于潮湿空气中会爆炸并产生大量白雾,工业上由金属与氯气作用或由无水氯化氢气体与熔融Al作用而制得,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内通过下列装置(如下图)制取少量纯净的无水氯化铝。
试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为使实验成功,A和B间需要加适当的装置,请将它画在框内,并注明其中盛放的药品。如果A产生的气体直接进入B中,实验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3)进行实验时,应先点燃(填写字母,下同) 处的酒精灯,然后再点燃
处的酒精灯。
(4)在C处可以收集到纯净的氯化铝,原因是
(5)装置D的作用是
17.(14分)我国化工专家候德榜的“候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他利用NaHCO3、NaCl、NH4Cl等物质溶解度的差异,以食盐、氨气、CO2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下面是在实验室中摸似“候氏制碱法”中制取NaHCO3实验步骤: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在仪器内装入药品。
第二步:先让一装置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C中溶解时,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C中出现固体。继续向C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过滤C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NaCl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b)接( )
(2)A中常选用的固体反应物为 ,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 。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第二步骤中必须先让 装置先发生反应。
(4)C中用球形干燥管而不用直导管,其作用是 ,C中广口瓶内产生固体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
(5)第四步中分离出NH4Cl晶体的操作是 ;其所得的NH4Cl晶体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和NaHCO3(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NH4Cl。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
三、实验推断题
18.(10分)下列两组实验中的a、b、c都是必修教材中的常见物质,它们都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的箭头“→”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转化可以一步完成),试完成下列表格。
a
b
c
序号 | 已知情境 | 写出化学式 | 写出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 | 已知b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溶液呈血红色。 | a | ①_______ _____ ②___ _________ |
(2) | 已知b为一种常见的氧化性强酸,其中某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为+5。 |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 ④_____ _____ |
19.(10分)某学生用0.1×10×25㎜3,质量分数≥99.5%的铝片和酸反应制取H2,实验现象见下表:
1min | 2min | 5min | 15min | 20min | |
3mol/L HCl | 少量气泡 | 较多气泡 | 大量气泡 | 反应剧烈 | 铝片耗尽 |
1.5 mol/LH2SO4 | 均无明显现象(只有少量气泡) |
(1)写出铝片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
。
(3)根据铝片与盐酸和硫酸反应现象的差异,深入思考,可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 。
猜想二: 。
四、理论推断题
20.(12分)193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ling)首先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电负性(用X表示)也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下表给出的是原子序数小于20的16种元素的电负性数值:
元素 | H | Li | Be | B | C | N | O | F |
电负性 | 2.1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元素 | Na | Mg | Al | Si | P | S | Cl | K |
电负性 | 0.9 | 1.2 | 1.5 | 1.7 | 2.1 | 2.3 | 3.0 | 0.8 |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同主族内不同元素X值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元素电负性X的大小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 。
(2)预测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应为 ,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 (放射性元素除外)估计钙元素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 < X < 。
(3)验规律告诉我们: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小于1.7时,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AlBr3中形成的化学键的类型 为 ,其理由是 。
五、计算题
21.(12分)孔雀石和石青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碳酸盐类铜矿,它们的化学组成可表示为:
xCuCO3·yCu(OH)2(x、y为正整数且)
(1)孔雀石和石青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时,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2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请推算它们的化学组成。
孔雀石: ,石青: 。
(2)现有孔雀石和石青混合样品,取两份等质量的样品,在一份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3.36L(标准状况下);加热另一份样品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D | AB | D | B | A | D | C | C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B | BD | D | AD | CD | D | C |
二、实验操作题
16.(12分)(1)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
AlCl3与H2O反应而爆炸 (3) B A (4) AlCl3易升华 (5) )吸收多余的Cl2且防止水蒸气进入C使AlCl3发生水解
17.(14分)(1)f e d,c(2)块状石灰石,饱和NaHC03溶液, CaO+NH3·H20=Ca(OH)2+NH3↑
(3)B (4)防止倒吸,NaCl+NH3+c02+H20=NaHC03↓+NH4C1 (5)过滤;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后固体大部分消失,在试管口又有较多的固体凝结。
三、实验推断题
18.(10分)
(1) | a :Fe | ①2Fe3++Fe=3Fe2+ ②2Fe2++Cl2=2Fe3++2Cl- |
(2) | a:NO2;b:HNO3;c:NO | ④3Cu+8H++2NO |
19.(10分)(1)2Al+6H+ = 2Al3++3H2↑(2)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猜想一:Cl-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
猜想二:SO42-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
四、理论推断题
20.(12分)⑴从上向下,X值减小;元素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反之亦然。⑵F Cs 0.8<X<1.2 ⑶共价键 因为AlCl3中Cl和Al的电负性差值为1.5,而Br的电负性小于Cl,所以AlBr3中两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5
五、计算题
21.(12分)(1)孔雀石的化学式为CuCO3·Cu(OH)2 石青的化学式为2CuCO3·Cu(OH)2
(2)孔雀石与石青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备选题
1.(10分)实验室用铜和硫酸制取CuSO4有几种方法:
(1)甲学生进行了下列实验:取6.4g铜片和10mL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
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他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烧瓶中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
(2)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好,他自己设计的思路是2Cu+O2 2CuO,
CuO+H2SO4 CuSO4+H2O。对比甲的方案,乙同学的优点是:
。
(3)工业制取CuSO4是将Cu和少量Ag的混合物浸在稀H2SO4中,并不断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这样做的优点是
①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②提高H2SO4的利用率 ③节省能源 ④提高铜的利用率
A.只有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只有①②
2.(10分)实验室分析白铁(镀锌的铁)样品成分,称取1.00g样品放在烧杯中,加入过量盐酸,然后用玻璃片盖住烧杯,首先观察到大量气体冒出,后来放出气体速率变慢,最后完全反应。接着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分离出灰绿色沉淀,该沉淀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变,最后得到1.20g红色粉末。(提示:氢氧化锌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
(1)白铁镀锌的作用是 ;
(2)放出气体速率由快变慢的原因是 ;
(3)锌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是 。
答案:
1.(1)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逐渐变小,不能再与铜发生反应;
(2)乙消耗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更少;不产生污染物SO2;
(3)C
2.(1)防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
(2)开始形成锌铁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后来锌反应完,不能形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变慢。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