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二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氮族单元测试

2014-5-11 0:31:43下载本试卷

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化学第一章单元测试(A)

一、      选择(一到二个答案正确)

1. 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    )

  A.N2是非极性分子          B.N2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C.N2分子由N≡N键结合而成,键能大 D.氮的非金属性比氧弱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氮气化学性质不如磷活泼,故氮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磷

B.氮族元素的单质与卤素单质类似,随核电荷数递增,熔沸点升高

C.空气中含有NO2,下雨时溶于水中生成HNO3,淋洒到地面上,形成硝酸盐类,可促进作物生长,所以空气中NO2含量越多越有利。

D.虽然3NO2+H2O=2HNO3+NO,但NO2不是硝酸的酸酐。

3.实现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是      (   )

4.下列有关含氧酸的对应酸酐不正确的是          (   )                  

A. HNO3;NO2  B.  HNO2;N2O3   C. H4SiO4;SiO2  D. H3AsO4;As2O5

5.下列液体中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          (  )

A 液氨     B 氨水      C NaCl溶液     D 盐酸

6.在相同状况下,将下列四种混合气体:①体积比为3:1的NH3和N2,②体积比为1:1的NO和NO2,③体积比为1:1的NO2和O2,④体积比为4:1的NO2和O2,分别置于完全相同的试管里,并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h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h1>h2>h3>h4   B.h4> h3> h1> h2  C.h4> h1>h3> h2 D.h2 >h3> h1 >h4

7.为了除去铝壶内表面的水垢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  D.浓盐酸

8.右图装置可用于

A. 加热NaHCO3制CO2 

B. 用Cu与稀HNO3反应制NO
C. 用NH4Cl与NaOH溶液反应制NH3

D. 用NaCl与浓H2SO4反应制HCl
9. 1.92g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后铜粉完全溶解,收集到气体1.12L(标况),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  )

  A.0.12mol   B.0.11mol   C.0.99mol  D.0.08mol

10.含7.4gCa(OH)2的石灰水通入CO2后得到5g沉淀,则通入CO2的体积为

A.4.48L      B.3.36L      C.2.24L     D.1.12L

二、      填空

10.要除去NO中混有的NO2,所用的试剂为___    _。

11.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NO、O2、NH3、CO2、HCl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室温下50mL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后体积减小至40mL。再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体积减少到20mL,余下气体接触空气后立即变色。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气体;一定不含有______气体,其体积比为___________(上述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12.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RO3n-+6I-+6H+=R-+3I2+3H2O 试回答: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13.下图中每一个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的产物已省略);其中A、C为无色气体,B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请填下列空白:

(1)物质x可以是     ,C是  ,F是  。(填写化学式)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G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计算

14.在一定条件下,NO2跟NH3可以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2和NH3的混合物20mol,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6ml.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NO2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多少?

高二化学第一章单元测试(A)答题卡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

10.____________。11.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3.(1)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