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高三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题精选

2014-5-11 0:32:14下载本试卷

高三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题精选

【模拟试题】

1. 欲制备干燥的,所需要的试剂是(  )

 A. 固体氯化钠、浓硝酸、五氧化二磷

B. 固体氯化钠、浓硫酸、氨水

C. 固体氯化钠、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

D. 固体氯化钠、浓硫酸、碱石灰

2. 图1是实验室制备、干燥、收集某种气体的示意图,在不考虑是否加热的情况下,圆底烧瓶中的固体和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能是(  )

 A. 硫化亚铁和盐酸

B. 亚硫酸钠和浓硫酸

C. 锌和稀硫酸

D. 石灰石和硫酸

图1

3. 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如图2装置和下列试剂制取少量氧气或氯化氢气体:

 A. 浓       B. 浓盐酸       C. 食盐     D.       E.

F.    G. 溶液

图2

试用各试剂序号回答:

(1)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氧气,应选择(  )。

(2)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氯化氢,应选择(  )。

如图3装置,请选择A~D序号填入4—6题的括号内。

图3

4. 制取某无色非金属氧化物气体时,烧瓶X内的药品应是(  )

 A. 铜和稀        B. 铜和浓

C. 碳酸钙与稀硫酸       D. 亚硫酸钠和浓盐酸

5. 洗气瓶Y中所装的液体应是(不允许非水杂质混在气体中)(  )

 A. 浓              B. 溶液

C. 饱和溶液    D. 溶液

6. 检验集气瓶Z是否集满气体,置于瓶口的滤纸应沾上的溶液是(  )

 A. 氯化钡溶液          B. 酸性溶液

C. KI淀粉溶液          D. 澄清石灰水

7. 图4表示在没有通风橱收集纯净的氯气时设计的装置图,图中A、B是可控制的弹簧铁夹。

 (1)烧杯中盛放的液体是      ;其作用是     ,水槽中应盛放的液体是     

(2)简述操作过程:(从氯气已经产生开始)在收集氯气之前,应      ;当氯气纯度合乎要求时,应     ;当氯气收集完毕时,应     

图4

8. 实验室里在制取某些有毒气体时,为了尽量防止毒气逸散造成空气污染,有人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装置(1)。并设想用(2)或(3)两种简易装置代替(1)中的b~c部分,以求达到同样的目的。

试回答:

(1)若用(1)制取氯气,b瓶中宜加入的液体一般为     。在选取试剂正确且适量的前提下,反应开始后,当关闭活塞时发现c中液面不明显上升,估计可能的原因是      。检查原因的简单方法是    

(2)若有(1)中用固体的硫酸制取气体,通常可以对(1)中制气装置进行怎样的简单改动?      。b中的液体一般应选用     

(3)装置(1)中b瓶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简要回答)      

(4)用(2)或(3)代替(1)中的b~c部分,是否可行?       ,简要说明理由:         

图5

9. 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计用下列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图6中量气装置E是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水。甲管有刻度(0~50mL),供量气用;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

实验室可供选用的药品还有:稀硫酸、盐酸、过氧化钠、碳酸钠、大理石、水。

试回答:

(1)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其中连接胶管及夹持装置均省略):

               

(2)装置C中放入的反应物是              

(3)装置A的作用是        。装置B的作用是       

(4)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             (填写字母编号)。

a.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 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c. 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d. 读数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图6


【试题答案】

1. A      2. B

3. (1)DF  (2)AB

4. D      5. C    6. D    

7.

 (1)溶液  吸收废气—  饱和食盐水

(2)刚产生时,开B夹,关A夹;开A夹,关B夹;关闭A夹,打开B夹。

8.

 (1)饱和食盐水;装置漏气;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连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色。

(2)撤掉酒精灯;饱和溶液

(3)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发生,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体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

(4)(2)可引,(3)不可引;(2)与(1)原理相同;而(3)中的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有危险。

9.

 (1)⑤③④⑥⑦②①⑧(⑥、⑦可颠倒)。

(2)大理石、盐酸。

(3)吸收氧气中未反应的;吸收中混有的

(4)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