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化学试题2
2003.10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l—35.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从石油中提取的矿物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污
染,1998年我国成功地制造出以新燃料作能源的“绿色汽车”,这种新燃料是 ( )
A.90号汽油 B.甲醇 C.97号汽油 D.0号汽油
2.下列灭火技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
A.干冰 B.黄沙 C.干粉(含NaHCO3) D.泡沫灭火剂
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标准状况下,17g氨气的体积恰好是22.4L
B.标准状况下,2.8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产物分子数为NA
C.2g重氢气(D2),在标准状况所含原子个数为2NA
D.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与会34g硫化氢分子数之比为1∶1
4.进行消毒时,先向水中投入一定量生石灰使污染水呈碱性,再加漂白粉、次氯酸钠。漂
白粉、次氯酸钠的作用是 ( )
A.可使污水漂白变成无色澄清 B.可将氰化钠凝固以防止扩散
C.可将氰化钠氧化成碳酸盐和氮气 D.可将氰化钠还原成炭和氨气
5.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80g硝酸铵含有氮原子数为2NA
B.1L1mol/L的盐酸溶液中,所含氯化氢分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11.2L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0.5NA
D.在铜与硫的反应中,1mol铜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6.现有下列物质:①氯水 ②氨水 ③浓硝酸 ④氢氧化钠 ⑤溴,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
瓶里的是 ( )
A.全部 B.①③和⑤ C.只有①和③ D.①②和④
7.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
要原因是 ( )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泄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石墨电极和金属铜
8.25℃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sg,把sg无水CuSO4粉末加入到(100+s)g饱和CuSO4溶液中,得到一定量的蓝色晶体,若将此晶体溶解制成饱和溶液,应加入水的质量是( )
A.100g B.(100+s)g C.(100+9/25)g D.(100-16/25)g
9.K35ClO3晶体与H37Cl浓溶液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钾和水,此反应生成的这种氯气的摩
尔质量为 ( )
A.74g·mol-1 B.73.3 g·mol-1 C.72 g·mol-1 D.70.6 g·mol-1
10.配制100ml 1mol·l-1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
B.把称得的氯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D.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11.F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在加热条件下,物质的量相等的F2(g)跟烧碱完全反应,生成NaF、H2O和某一种气体,该气体是下列中的 ( )
A.H2 B.HF C.OF2 D.O2
12.今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的新制氯水,浓度均为0.1mol·l-1。如果甲瓶中加入少量
的NaHCO3晶体m mol,在乙瓶中加入少量的NaHSO3晶体m mol,丙瓶不变,片刻后,
甲、乙、丙三瓶中HCIO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丙>甲
1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
A.x+2 B.x+4 C.x+8 D.x+18
14.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事实最能够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 )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已经制得I2O5等碘的氧化物
C.已经制得了I(NO3)3、I(ClO4)3·2H2O等含I3+离子化合物
D.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离子
15.已知某溶液的①体积 ②密度 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④溶质的摩尔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多硫化钠Na2Sx(x≥2)在结构上与Na2O2、FeS2、CaC2等有相似之处。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为Na2SO4,而NaClO被还原为NaCl,反应中Na2Sx与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则x值是 ( )
A.5 B.4 C.3 D.2
17.有Mg、Al、Fe、Cu四种金属,若两两混合,取26g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11.2LH2(标准状况)。此混合物的可能组合的方式最多有 (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8.在反应aBrF3+bH2O = cHBrO3+dHBr+eHF+fO2中(a、b、c、d、e、f是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若0.3molH2O被氧化,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 ( )
A.0.15mol B.0.2 mol C.0.3 mol D.0.4 mol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本小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9.(6分)右图所示装置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它除用于洗气,还有其它用途。
(1)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往往在氧气钢瓶与病人呼
|
生的情况,以便调节供氧速率,此时氧气应从
(填标号,下同)管口导入。
(2)实验室用MnO2与浓HCl反应制Cl2的实验中,
将生成的Cl2通入NaOH溶液之前,先将Cl2从该
装置 管口导进,从 管口导出。此
时该装置所起的作用是防止NaOH溶液倒吸入反应器。
(3)当用此装置收集NO时,应采取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①
②
|
试回答:
(1)(A)中盛有的固体深色试剂a是 ,分液漏斗中试剂b是 。
(2)(B)中盛液体C是 ;其作用是 ;(C)中液体d是 ,
其作用是 。
(3)(D)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E)中的保温瓶中盛有致冷剂是 (在干冰,冰盐水,液态空气、液氨中选择)。在(E)的内管所得的氧化二氯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杂质是 。
(5)装置(A)、(B)、(C)、间的连接方式与(D)、(E)间的连接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这区别是 。用这些不同的连接方式的主要理由是 。
三、(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10分)把H2S通入碘水中,过滤出生成的硫,可得一定浓度的氢碘酸,氢碘酸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I2。I2在水溶液中易与红磷反应生成PI3,并水解生成HI和H3PO3(亚磷酸)
(1)写出氢碘酸氧化变质的离子方程式: ;
(2) (填“能”或“不能”)用浓硫酸与固体NaI共热制HI,原因是:
.
(3)在配制的氢碘酸溶液中,可加入少量的红磷。当该溶液置于空气中时,只要溶液的
体积不变,则所配制HI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会变化。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22.(9分)白色粉末A由Na2S、Na2SO3、Na2SO4和NaCl等物质中三种混合而成,取一定A样品,投入100ml 2.2mol·L-1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最终得100ml含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滤液。若将此滤液蒸干,只得到8.19g纯净物B.
(1)B的化学式
(2)A中是否有NaCl (填“有”或“没有”)
(3)若反应后还生成0.896L(标准状况)气体,且气体不会使品红褪色。则原取的A样
品中含有Na2S物质的量。
23.(11分)对一定量的KClO3加热使其部分分解,然后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浓
H2SO4并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
|

假设原KClO3为m mol,第一步反应KClO3分解为α,两步反应生成的O2与Cl2总物质的量为n mol.
(1)计算当氯元素全部转化为Cl2时α值及n与m的函数关系式。
(2)讨论在α不同值时,n与α、m的函数关系式及n的最大值。
化学参考答案
2003.10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答案 | B | B | D | C | A | C | B | A | B | D | C | B | B | C | C | A | C | A |
19.(1)a (2)b ;a (3)① 集气瓶先充满水 ② 将NO从b管导入
|
(3)2Cl2+2HgO HgO·HgCl2+ Cl2O (4)液态空气;Cl2(固)。
|
|
21.(1)4H++4I-+O2 2I2+2H2O
|
|
(3)2P + 3I2 2PI3 ;PI3 + 3H2O 3HI + 3H3PO3
22.(1)NaCl ; (2)有; (3)Na2S的物质的量:0.51mol.
|
|
2KClO3 2KCl + 3O2
|

|

KClO3 + 5KCl + 3H2SO4 3Cl2 +3H2O + 3K2SO4
1mol 5mol
m(1—α)mol mαmol
(1)若使氯元素全部转化为Cl2,则: m(1—α)∶ mα = 1∶5 即:α= 5/6
同时产生Cl2∶3m(1—α)mol 或
n = 1.75m 即 n = 1.75m
(2)当0<α<,KclO3剩余,
<1.75m
当<α<1,KCl剩余,
<1.75m
∴当α= ,n = 1.75m为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