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高三化学简答题的分类与解法

2014-5-11 0:32:36下载本试卷

高三化学简答题的分类与解法

一、解释究因型简答题

该类型简答题就是要解决“怎么办”或“为什么”的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是否真正地学会、学透。试题一般设计成“其原因是       ”、“其理由是        ”、“为什么?”等句式。解这类题型的思路是:先分析题中给出的结果,然后结合化学原因、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推测出产生结果的原因。叙述时一般可使用因果表述法。

    解答此类题型的要求是:①解题时要联系已学的化学原理和化学概念,认真审析题目信息中各种要素,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相同物质的变化要同中求异,异点求因;对于不同物质的变化要把握其本质,挖掘内涵。②确定原因时,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即按照题目所给条件进行正向思维和推理,由变化联系原因,逐步推至结果。也可以采用“由果索因法”,根据变化的结果逆向思维,挖掘出引发变化的原因和依据。③答题时,均采用由原因到结果的语言顺序来表述。解答内容一般由三部分(前提、推理、结论)组成,有时很熟悉的大前提可以省略,只陈述原因,然后给出结果。语言句式上一般是“因为……,所以……”或“由于……,因此……”等。

[例1]在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若在该溶液中再滴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其原因是(以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说明):                                   

[例2]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是非常必要的,血液中存在以下平衡体系:

 

血液

 
       H2O+CO2*    H2CO3  *    H++HCO3

这一平衡体系对维持血液pH的变化范围起重要作用,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碱中毒,太慢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二、判断说理型简答题

该类型简答题一般是依据题意,根据化学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对题目所给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解题的思路是:先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然后再由结论追溯到分析过程,最后再回到结论。叙述时一般使用“先总后分”表述法,即先阐述中心句或提出结论,再说明细节或原因。

[例3]白色的亚铜化合物Cu(NH4)SO3难溶于水,若与足量的10mol/L硫酸溶液混合并微热,生成铜和SO2气体及溶液。

⑴完成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Cu(NH4)SO3+□H2SO4       □Cu+□SO2+□Cu SO4+□H2O+□

⑵按上述操作,铜的最高转化率是        

⑶有人设计让上述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结果铜的转化率大大提高。在密闭容器中反应,铜的最高转化率是       ,其理由是                 

[例4]甘蔗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SO2气体,为此需要在燃烧炉中燃烧硫黄。在生产中发现如下情况:在液态硫表面上空3mm左右,空间的温度为360℃~380℃时,燃烧硫黄的火焰为蓝色,温度超过450℃,火焰呈白色,此时硫黄消耗的速率加快,但SO2产率明显降低,在输送SO2的管道中也随之出现严重堵塞现象。

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⑵该步生产的关键是                            

三、实验设计型简答题

该类型简答题一般是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有的要求根据有关原理和性质设计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定、鉴别,或性质验证,或除杂质;有的要求根据原料和提示设计生产工艺或操作步骤等等。题目一般采取“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的形式来叙述设计要求。

[例5]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稀硫酸,浓、稀硝酸,FeCl3溶液及pH试纸,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答:                                   


      

[例6]乙酰乙酸乙酯( CH3— C—CH2—C—OC2H5)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它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原料。在实验室,它可以由乙酸乙酯在乙醇钠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制得,反应是:

 

2CH3COOC2H5        CH3COOCH2COOC2H5+C2H5OH

反应中催化剂乙醇钠是由金属钠和残留在乙酸乙酯中的微量乙醇作用生成的,一旦反应开始,生成的乙醇又会继续和钠反应生成乙醇钠。阅读下面关于乙酰乙酯制备的实验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⑴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放入约5g的金属钠(已用滤纸吸去表面煤油)和约25mL的二甲苯,用胶塞塞好,加热使钠熔化。然后趁热用力摇动,这样可得到细粒状的钠珠,目的是增大钠与乙醇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其中加入二甲苯的作用是         。若没有二甲苯,             (填“能”或“不能”)改用四氯化碳,理由是                                    

⑵将烧瓶中的二甲苯小心倾出,迅速加入约55mL乙酸乙酯(约0.57mol),装上带有一根长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并在导管上端接一干燥管,这时反应开始。缓缓加热,保持瓶中混合液呈微沸状态。在实验中,使用烧瓶必须干燥,原料乙酸乙酯必须无水,原因是                  。烧瓶配上长导管的作用是        。导管上端接一干燥管的目的是                       

⑶待金属钠完全反应后,向烧瓶中加入约等体积的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然后分离出乙酰乙酸乙酯。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的目的是                 。分离乙酰乙酸乙酯的主要仪器是                。(填最主要一种)

⑷向分离出的乙酰乙酸乙酯中加无水硫酸钠固体,振荡后静置,过滤除去残渣,将滤液减压蒸馏,即可收集到约14g(0.1mol)产品。加入无水硫酸钠固体的作用是     

                     。实验最后所得产品远少于完全转化的理论产值37g,除了反应过程中的损耗外,主要原因是              

四、数形变通型简答题

该类简答题一般是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所给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然后得出结论,要求考生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对满足的一般条件从数形表达转译成科学的概括,并以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题目的一般形式是“……满足的条件是        ”等句式。意在综合考查考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7]有机化合物A和B的化学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如果将A和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那么,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若A是甲烷,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     (写分子式),并写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含甲基(—CH3)的B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例8在25℃,若10体积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