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试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数据: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Al 27 K39
第 I 卷
(共两大题,12小题,共48分)
得分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有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2.实现下列变化既不需要另加入还原剂,也不需要另加入氧化剂的是
A F2→F- B HNO3→NO
C Mg→Mg2+ D Na2O2→O2
3.科学家制成了一种耐高温、高强度的材料氮化硅,它的化学式可能是
A SiN B Si3N4 C Si2N3 D Si4N3
4.CS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和CO2,用0.228 g CS2在448 ml O2中燃烧后,冷却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已知CS2为液体)
A 224 ml B 201.6 ml
C 336 ml D 448 ml
5.CuCO3 和Cu2(OH)2CO3的混合物34.6 g ,可恰好完全溶解于300ml、2 mol.L-1的盐酸溶液中,加热分解等量的这种混合物可得CuO
A 16.0 g B 19.2 g C 24.0 g D 30.6 g
6. 将KCl和CrCl3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熔制得化合物X,X由K、Cl、Cr元素组成。将1.892gX中Cr元素全部氧化成Cr2O72-, Cr2O72-可过量的KI中氧化出2.667g 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r2O72-+6I-+14H+=2Cr3++3 I2+7H2O,如果取溶有1.892g X的溶液,加入过量的AgNO3,可得4.52gAgCl沉淀,则表示X组成的化学式为
A K3Cr2Cl7 B K3Cr2Cl5
C K3Cr2Cl9 D K2CrCl4
得分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若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正确答案只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7.“混盐”是指一种金属离子与多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如氯化硝酸钙[Ca(NO3)Cl]就是一种混盐。“复盐”是指含有多种简单阳离子和一种酸根阴离子的盐如KAl(SO4)2,下列各化合物中属于混盐的是
A CaOCl2 B(NH4)2Fe(SO4)2 C BiONO3 D K3[Fe(CN)6]
8.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反应式为:NH4NO3→HNO3+N2+H2O 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个数之比为
A 5﹕3 B 5﹕4 C 1﹕1 D 3﹕5
9.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 mol H3O+中含有个电子 B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有
个氧原子
C 2g重氧水(H218O)含有个中子 D 84gNaHCO3晶体中含有
个CO32-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明矾溶液中加放过量的氨水
Al3++4OH-==== AlO2-+2H2O
B 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Ca2++2ClO-+CO2+H2O====CaCO3↓+2HClO+CO32-
C FeBr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水
2Br-+Cl2====Br2+2Cl-
D 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
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11. 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 g Na2O2的密闭容器中,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将残留物溶于水中,无气体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混合气体中O2和CH4的体积比为2﹕1
B 残留物只有Na2CO3
C 原混合气体中O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残留物只有Na2CO3和NaOH
12.吗丁啉是一种常见的胃药,其有效成分的结构简式可用下图表示。关于该物质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22H25ClN5O2 B 该物质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
C该物质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D 该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第II 卷
(共四大题,8小题,共92分)
得分 |
|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13.(8分)已知甲、乙、丙是三种常见的单质,且组成它们的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5,A到H是八种常见化合物。上述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见下图所示(反应条件省略):
产物之一
甲 丙 B 丙 E 水 丙
![]() | |||||
![]() | ![]() | ||||
A D 丙 G
②电
解
乙 丙 C 丙
① F 水 H溶液
试回答:
(1)丙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A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写出①②两步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10分)某二元酸(化学式用H2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
H2A=H++HA-
HA- H++A2-
回答下列问题:
(1) Na2A溶液显__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 在0.1mol.L-1的Na2A溶液中,下列微粒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c(A2-) +c( HA-)+c( H2A) =0.1mol·L-1
B c(OH-)=c(H+) +c( HA-)
C c(Na+ )+ c(H+) =c(OH-)+ c( HA-)+2c(A2-)
D c(Na+ )= 2c(A2-) +2c( HA-)
(3) 已知0.1mol·L-1NaHA溶液的pH=2,则0.1mol·L-1 H2A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是_______0.11 mol·L-1(填“〈”,“〉”,或“=”),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0.1mol·L-1 NaHA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
|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15.(16分)(1)芳香醛(如糠醛)在碱作用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2)不饱和碳碳键上连有羟基不稳定。
(3)化合物A~F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化合物A含有醛基,E与F是同分异构体,F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A生成F的过程中,A中醛基以外的基团没有任何变化。
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生成B和C的反应式:
(2)写出C和D生成E的反应式:
(3)F结构简式是:
(4) A生成B和C的反应是( ),C和D生成E的反应是( )
A、氧化反应 B、加成反应 C、消除反应 D、酯化反应 E、还原反应
(5)F不可以发生的反应有( )
A、氧化反应 B、加成反应 C、消除反应 D、酯化反应 E、还原反应
16.(16分)(1)2003年底,重庆发生井喷毒气伤人事件,这主要是混杂在天然气中的硫化氢(化学式 )、HCN等有毒气体使人中毒。
(2)硫和氧都是 族的元素,乙醇可以看成是水中一个H被乙基替代的衍生物,因此硫化氢中的一个H也可以被乙基替代,得到乙硫醇,其化学式为 。
(3)根据上述规律,异丙硫醇、苯硫酚的化学式分别是 和 。
(4)类似地,如果丙酮中的O被S替代,得到CH3-CS-CH3,则其命名为 ;同样,已知CH3-CO-SH命名为乙硫羟酸,则CH3-CS-OH可命名为 。
(5)苯硫酚具有比苯酚还强的酸性,则对硝基苯硫酚与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硫醇也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与碱反应,1mol化合物HSCH2CH(NH2)COOH能与
mol的NaOH反应。
得分 |
|
五.(本大题共12分)
17.(12分) 将a mol的NH3与b mol的O2混合后,充入一密闭容器,在Pt存在下升温至700℃,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
(1)请讨论b∕a的取值范围及与之对应的溶液的溶质及其物质的量,将结果填于下表中:
b∕a的取值范围 | 溶质 | 溶质物质的量 |
(2)当a=2.00,b=4.00,在室温下得到的产物是什么?若该产物的密度为1.44g.ml-1,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各是多少?
得分 |
|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30 分)
18.(6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合气→( ) ( )接 ( ) ( )接 ( ) ( )接 ( ) ( )接 ( ) ( )。
(2)确认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19.(8分)在实验室里制取某些有毒气体时,为了尽量防止毒气逸散造成空气污染,有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Ⅰ]。并设想用[Ⅱ]或[Ⅲ]两种简易装置代替[Ⅰ]的b~c部分,以求达到同样的目的。
试回答:
(1)若用[Ⅰ]取氯气,b瓶加入的液体一般为 ______________。在选取试剂正确且适量的前题下,反应开始后,当关闭活塞K时如若发现c中液面不明显上升,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查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Ⅰ]中b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分)工业上制硫酸的设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沸腾炉、二是接触室、三是吸收塔。在沸腾炉内二硫化亚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在接触室内有催化剂存在下二氧化硫进一步与氧气化合,生成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流经吸收塔时,采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使三氧化硫最终与水化合形成硫酸。
下面的装置是仿照工业上制备硫酸的流程设计出来的。见下图:
1、 写出二硫化亚铁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2、 请写出上图甲乙丙丁装置的作用
3、 写出在催化剂表面所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
4、 在乙反应器内要求氧气的量要比二氧化硫的量多一倍左右,你是如何控制与估计的?
5、 学生为了比较探究工业上为何采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而不用水,特用上述装置进行模拟实验。若丁装置在反应过程中先出现气泡,不久就出现了白雾,而丙装置一直都没有任何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如果要科学地准确地进行探究浓硫酸与水吸收三氧化硫的效果,应该如何操作?
6、 处理尾气的方法有:
化学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题4分,共24分)
1. B 2. D 3.B 4 D 5.C 6.C
二7.A 8.A 9.AC 10.D 11.CD 12.AC
13、(每空2分)(1)O2 (2)
(3)2SO2+O2===2SO3 2H2O =====2H2+O2
14 (1) 碱性 (1分) A2-+H2O HA-+OH- (1分)
(2) BCD (3分,每个1分,错选0分)
(3) < (1分) H2A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抑制了HA-的电离。(2分)
(4) c(Na+ )> c(HA-)> c(H+)> c(A2-)> c(OH- ) (2分)
15
(1)
A C B
(A、B、C结构简式正确各1分,配平1分,共4分);
(2)
C D E
(D结构简式正确1分,E结构简式正确2分,配平1分,共4分);
(3)
(3分);
OH O
(4)A、E;D (每对1个1分,多选、答错倒扣分,但不出现负分,共3分);
(5)C (2分,多选、答错倒扣分,但不出现负分)
16
(1)CH4;H2S (每个1分,共2分);
(2)第VIA;CH3CH2SH (前者1分,后者1分,共2分);
(3)(CH3)2CHSH;C6H5SH (每个2分,共4分);
(4)丙硫酮;乙硫羰酸 (每个2分,共4分);
(5)
(对硝基苯硫酚结构简式正确1分,产物结构简式正确1分,配平1分,共3分);
(6)2 (1分)
17. (1) 4NH3+5O2=4NO+6H2O ①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26 (1)
b∕a的取值范围 | 溶质 | 溶质物质的量 |
0<b∕a<5∕4 (0.5分) | NH3 (0.5分) | (a-4b∕5)mol (1分) |
b∕a=5∕4 (1分) | / (0.5分) | / (0.5分) |
5∕4<b∕a<2 (0.5分) | HNO3 (0.5分) | (4b-5a) ∕3mol (1分) |
b∕a≥2 (0.5分) | HNO3 (0.5分) | amol (1分) |
(2) HNO3 (1分)
ω(HNO3)=(2.00×63.0∕2.00×63.0+2.00×18.0)×100%=77.8% (1分)
c(HNO3)=1000×1.44×77.8%∕63.0 mol.L-1=17.8 mol.L-1 (2分)
18.(1) (F)(E)接(D)(C)接(A)(B)[或(B)(A)]接(J)(I)接(H)(G)
(2)黑色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因为H2通过灼热的CuO后生成Cu和水蒸气,水蒸气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19. (1) 饱和食盐水;(2分)装置漏气;(1分)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先靠近各边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 (涂肥皂水等合理方法均可)(3分)
(2) 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发生,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2分)
20.(1). 4FeS2 + 11O2 = 2Fe2O3 + 8SO2
(2)接触室、吸收塔
(3) SO2 + O2 = 2SO3
(4)净化二氧化硫和氧气。(因为三氧化硫很易跟水蒸气化合生成酸雾,会影响二氧化硫跟氧气的化合,以及三氧化硫的吸收。)
(5)可以通过调节气阀,控制气体流量,观察甲装置的冒泡速率估计。
(6)原因有两个:
(1)浓硫酸对三氧化硫的吸收效果远好于水,三氧化硫被浓硫酸完全吸收了;
(2)插入浓硫酸溶液的导管插得太深,导致两个吸收瓶内的气压差较大,三氧化硫气体往水中冒出来了,与水蒸气化合形成酸雾。
(7) 用碱液吸收。
命题意图和试题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情况,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前10号元素最多有两个电子层电子层数之比为1:2或1:1,但只有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故比值为1:2才满足。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用化合价升降的知识来解决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很基本的题型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知识,属于基本体型学生容易解答,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重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用一般的解法就较复杂,如果用“Cu原子守恒”和“关系式法”来解,就变得很简单了:CuCl2~~2HCl由这一关系式可得
CuCl2为0.3mol,CuCO3 →CuO , Cu2(OH)2CO3→2 CuO, CuO~2HCl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答,同时利用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n(Cr3+)= 2.667/(127*2)*2/3=0.007(mol) n(Cl)=4.52/143.5=0.0315(mol) n(Cr3+): n(Cl)=2:7
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氧化还原中“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相等”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必对方程式进行配平,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确理解,同时靠查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属于结构的基本问题,学生容易解答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的理解,以及在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用到“量”和“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
11.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属于基本题型,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原子守恒”、“差量法”的运用。反应的总方程式为: 2CH4+O2+6Na2O2==2Na2CO3+8NaOH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熟练程度
13解析:本题属于图框式元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要求考生知识全面,善于抓住突破口,大胆猜想和推理,周密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图中得出的第一印象是丙几乎无处不在,联想到以下几条的反应路线可得出丙是O2
①Na Na2O Na2O2 NaOH、O2
②S SO2 SO3 H2SO4 O2、H2
③N2 NO NO2 HNO3 O2、H2
根据组成三种单质的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5,(或根据B+C D是Na2O+SO2 Na2SO3,而Na2O+NO 不反应),可推知三种单质分别是Na、S、O2而非Na、N2、O2,则:
产物之一
Na O2 Na2O O2 Na2O2 水 O2
![]() | |||||
![]() | ![]() | ||||
Na2S
Na2SO3 O2 Na2SO4 ②电
解
S O2 SO2 O2 ① SO3 水 H2SO4溶液
考试时,将物质推出来仅是成功了一半,要养成认真、准确、规范地答题的习惯,以免无谓失分。
14解析:.电解质溶液试题在今几年的全国高考,上海高考Ⅱ卷中屡有出现,这是一道另辟蹊径,思维要求较高的题目。
第(1)问要求书写水解方程式,符合规范才能得分。
第(2)问:A选项只要注意到H2A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的,就能判断H2A在水溶液中不存在,从而否决它。B选项实质是物料守恒式。C选项实质是电荷守恒式。D选项反映的是:
[OH- ](水电离)= [H+](水电离)。
第(4)问的解答融于第(3)问的解答之中
0.1mol.L-1NaHA溶液:
NaHA= Na++ HA-
0.1 0.1 0.1
pH=2, [H+]=10-2 mol.L-1
HA- H+ +A2-
10-2 10-2 10-2
故:[Na+ ]= 0.1mol.L-1 [ HA-]=0.1-0.01 水也电离产生[H+],故[H+]略大于10-2 mol.L-1 [A2-]=10-2 mol.L-1 [OH- ]=10-14∕10-2
可见:[Na+ ]> [ HA-]> [H+]>[A2-]>[OH- ]
0.1mol.L-1H2A溶液
H2A= H+ + HA-
0.1 0.1 0.1
HA- H+ +A2-
若是单独存在的0.1mol.L-1 HA-溶液,[H+]=10-2 mol.L-1,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会对第二步电离产生抑制作用,故第二步电离产生的[H+]<10-2 mol.L-1, 故[H+](总)<(0.1+0.01) mol.L-1=0.11 mol.L-1
15 解析 :本题为信息题,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也兼顾了学生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考察。
(1)化合物A含有醛基,根据其分子式C7H6O,减去醛基(CHO),即得C6H5(苯基),故A为苯甲醛。依据信息(1)进行迁移,利用信息(3),不难判断出B、C的结构,即可写出反应式。
(2)该题是上题的延续,如果说上题不知C的结构式还可以“蒙”对上题的4分,但到此必须明确C为苯甲醇、D为苯甲酸,这可以依据B到D的反应条件进行判断。另外,产物E的结构简式的写法必须注意,千万不要写成PhCH2OOCPh、PhCH2COOPh等错误形式,否则要扣2分(但要注意:写成PhCH2OCOPh是可以的)!
(3)根据“F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醛基以外的基团没有任何变化”、与E(酯)是同分异构体和“不饱和碳碳键上连有羟基不稳定”的提示,可知F中含有2个没有变化的C6H5基团1个OH,但羟基没有和不饱和碳碳键相连,因此可以确定F结构为PhCH(OH)COPh。
(4)考察简单的有机知识。但要注意,A(醛)生成B和C的反应,既有醇(还原)生成,也有酸(氧化)生成,因此它既是还原反应,也是氧化反应。很明显,C和D生成E的反应是酯化反应,此为送分题,悄悄地隐藏在稍难题后面,主要考的是学生的应试心态。
(5)只要写出了F的结构式,该题易于判断,考察的是简单的有机知识。
16解析
本题以重庆井喷伤人事件为题材命题,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题目由无机物入手,从结构特征出发,利用已知的有机物为信息进行迁移,考查内容层层深入,涉及有机物命名、酚的反应、氨基酸的性质等有机化学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该题是送分题,仅作为引子。
(2)该题是上题的延续,一部分作为引子,一部分引入有机部分——实际考查的是“乙基”!——反过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注意:有机与无机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
(3)该题是上题的继续,但暗中逐渐由醇的结构与命名转移到酚的结构与命名,实际考查的是“异丙基、苯基”,同时对“苯硫酚”的考查也为第5小题做铺垫。
(4)本题中继续进行知识迁移,进一步转移到酮和酸(羟基、羰基)的结构与命名的考察,此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硫放在正常命名前”的含硫化合物命名规律,其实也不难。因此,关键是知识迁移后能否自己悟出其中的规律。
(5)本题考察的是酚类的化学性质,但迁移至“硫酚”。作题时,一定还要注意:一、“对位”不要写错;二、“硝基”不要出现拼写错误!
(6)本题考察的是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但要注意该氨基酸(半胱氨酸)中含有具有一定酸性的“SH”基团(巯基)。
17.解析:并列反应计算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题既要求抽象的字母计算,又要求给定具体数据的计算,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较高的难度,适合作为压轴题。
(1) 4NH3+5O2=4NO+6H2O ①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将上述反应合并:NH3+2 O2= HNO3+ H2O ②
①当0<b∕a<5∕4,只发生反应①且NH3有剩,溶液中的溶质是NH3
4 NH3 ∽ 5 O2
4b∕5
b
故n(NH3)=(a-4b∕5)mol
②当b∕a=5∕4,只发生且恰好完成反应①,而NO不溶于水,故不存在溶质。
③当5∕4<b∕a<2,发生①②两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HNO3,设按①②反应的NH3分别为4xmol ymol,则:
4NH3+5O2=4NO+6H2O
4x 5x
NH3+2 O2= HNO3+ H2O
y 2y y
4x+y=a
5x+2y=b
y=(4b-5a) ∕3 故n(HNO3)= (4b-5a) ∕3mol
18.解析:本题是实验设计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解决实际为了体的能力
19.解析:本题是实验设计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制备气体,同时还要考虑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题还要应用到物理学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科综合能力.
20.解析:本题考查硫酸的工业制法,注重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