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高三化学科考前讲话

2014-5-11 0:32:43下载本试卷

高三化学科考前讲话

一、试卷格局及命题指向:

①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55~0.65之间 ②题型以稳为主,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

Ⅰ卷目的:主要考查双基,覆盖知识面,平衡整卷均分。

试题指向:

⑴ 环境化学 (围绕酸雨、臭氧、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出题)

⑵ 氧化还原(以概念、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电子守恒法计算为重点)

⑶ 化学研究前沿 (围绕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纳米材料、新材料研究)

⑷ NA的考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及阿氏定律的理解,联系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及物质结构知识)

⑸ 溶液浓度的考查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溶解度间的换算,溶液混和与密度的关系)

⑹ 离子共存 (注意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 ;

⑺.离子方程式判断 (注意量的制约)

⑻.热化学的考查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燃烧热的定义与计算)

⑼.原子结构,核组成符号含义 (以新元素的发现,新微粒的重大用途为背景出题)

⑽.周期律 (判断未知元素可能性质); 周期表(X、Y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位构性三者关系)

⑾.分子结构 (以键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形状、是否满足8e结构展开出题)

⑿.晶体结构 (重在判断各类晶体与性质的内在联系)

⒀.速率平衡 (平衡状态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图象分析、转化率大小判断等常考常新)

⒁ pH值计算 (以强酸、强碱稀释类、混和类为主)

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以典型溶液为主;物料守恒、电荷守恒为难点)

⒃.电化学 (电极反应式书写、电解产物判断与计算、实用电池分析)

⒄.元素性质 (突出半径、熔沸点、密度大小比较以及稳定性、酸碱性等递变规律)

⒅.有机化学 (原子线、面分析、异构体数判断、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关系、反应类型是热点)

⒆.基本操作 (围绕药品保存、仪器选用、仪器清洗、鉴别、分离、实验误差等问题考查)

⒇化学计算 (以差减法、平均法、极限法、守恒法为主)

II卷目的:主要考查能力,内容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形式体现旧知性+新信息,设问体现阶梯性+灵活性。


试题指向:

实验题:第1题为基础题A型;第2题拉分题B、C型。突出实验设计与评价,重在旧知迁移,强化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规范性。

           1.基本仪器及基本操作    2.读数的方法与数据

   A.实验操作题 3.试剂配制方法        4.鉴别操作→干扰排除

           5.除杂操作          6.PH测定,焰色反应等

           7.实验安全考核

           1.多种鉴别方法

   B.实验设计题 2.验证Na2SO3. H2O2. Na2NO2的氧还性

           3.除杂试剂选择与顺序→食盐精制

            1.将课本反应设计成实验

   C.实验综合题 2.将课本实验细化研究

           3.运用基本操作合成新物质

           4.运用多种途径合成新物质并评价途径优劣等

理论题:①氧还反应及热化学,②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相结合推断,③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理论的应用,④电解原溶液及电化学综合。

无机框图推断:虽是常见题,但命题角度多,形式常考常新,突出考查思维的整体性,表达的规范性。要紧密联系教材,努力寻找突破口,采用层层推进求得答案。

有机框图推断:考查知识点(写式子、判类型、补异构体…)基本固定,通过识图(或计算)加推断,通常是基础加信息,题供信息多,综合度强,注意信息的提取、理解、归纳和知识的整合以及官能团特性的模仿迁移是关键。

计算题:常规加综合,既考双基,又考能力。第一题通常是化学基本计算,应确保知识运用准,解答步骤清,力争得全分。第二题中的计算常分几个小问,有难有易,难度也不一定依次提升。应注意整体阅读,先易后难,不一定依次答题。注意有效数字及量的单位,注意图表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力争多拿分。


二、热点知识再现

   1.05年诺贝尔化学奖烯烃复分反应

   2.“神六”问题——肼(N2H4)、偏二甲肼((C2H5)2N—NH2

   3.禽流感防治—蛋质质变性及消毒剂运用

   4.能源——煤的气化和液化,新型电池(燃烧电型)

   5.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有机高分子材料

   6.重要化工生产原理、过程、设备、分离、及循环 

   7.三大反应——置换反应、氧还反应、离子反应

   8.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Pv=nRT

   9.金属的冶炼、合金知识、铝热反应

   10.HC. H2SO4.HNO3. HClO. HF. H2SO3主要性质

   11.重要盐:Cu2(OH)2CO3. KCl·MgCl2·H2O. Na3AlF6. KAl(SO4)2·12H2O. NH4Al(SO4)2. (NH4)Fe(SO4)2·6H2O. Na2S2O3·5H3O

   12.Al(OH)3的电离及Al3+和AlO2-的双水解

   13.O3、H2O2、Na2O2、NxOy、SO2、Fe3O4、Pb3O4重要性质

   14.电离能、电负性及氢键知识

   15.顺反异构、手性碳、核磁共振谱

   16.Ag(NH3)2OH、HCHO、HCOOH、H2C2O4、氨基酸的重要性质

   17.油脂概念、组成、性质及肥皂的制备

   18.有关高分子结构的基本常识

   19.有机燃烧计算


三、高考难点突破:

   1.小型实验设计:

   (1)除去KNO3溶液中的(SO42-),依次加入的试剂为:

   (2)某溶液中含有CO32-. Cl-.OH-三种阴离子,若只取一次待测液检验,则加入的试剂为:

   (3)运用多种方法鉴别Na2SO4和NH4Cl二种固体

   (4)怎么用实验证明铁片在浓HNO3中钝化

   (5)H2O2滴加到含酚酞的NaOH中,论证原理

   (6)从绿色化学角度考虑,设计NaOH全部转为Na2CO3

   (7)某同学以CuSO4溶液开始制Cu(NO3)2晶体,设计了如下线路:

     CuSO4CuCu(NO3)2溶液 Cu(NO3)2·6H2O

     说明该方案的错误之处及其原因:                    

   (8)设计实验证明有机反应类型: +Br2; R-Cl; Br2+CH3CHO;

   (9)设计实验求证纯碱(含少量NaCl)的质量分数

   (10)设计装置:

      ①贮气瓶中(CO+CO2),除CO或分离。

②贮气瓶中含CO2,证明与NaOH反应。


   2.无机框图

   (1)金属元素. Mg. Al. K. Ca. Fe. Cu. Ag

   (2)非金属元素. C. N. O. Si. S. Cl. Br. I

   (3)气态非金属单质:H2. N2. O2. Cl2. (F2). O3

   (4)液态物质:H2O. H2O2. Br2

   (5)高温条件:Al+Fe2O3-  C+SiO2-  CaCO3(Na2CO3)+SiO2-  CaCO3-  C+H2O(g)-

      C+CaO-  CO+Fe2O3-  Fe+H2O(g)-  H2+CuO-

   (6)催化剂:NH3+O2-   N2+H2-  SO2+O2-   KClO3-

   (7)电解条件:NaCl. MgCl2. Al2O3 七种溶液(关键NaCl. CuSO4. AgNO3等)

   (8)含量:H% C%。 O%

   (9)相对分子质量:绝对值(120. 100) 差值16

   (10)颜色问题:黑:MnO2. C. Si. CuO. CuS. FeS. FeO. Fe3O4

           黄:S. Na2O2. AgBr. AgI

   (11)重要化工生产(HNO3. H2SO4. NH3. 氯碱. 玻璃. 金属冶炼)

   (12)反应规律(置换、归中岐化、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

   (13)单质与溶液产生气体(Al. Si. F2)

   (14)既有沉淀又有气体:(Na2O2. Mg3N2. CaC2. Al2S3……

   (15)高频物质:O2. Cl2. HNO3. Fe

   (16)寻找框图特征

   (17)掌握特征网络

   (18)掌握元素化合物衍变和联系


   3.有机推断及有机框图:

   (1)已知百分含量→计算最简式,确定分子式?

   (2)已知分子式→熟悉所属类别及通式

   (3)结构知识条件:基团种类、基团位置、基团个数、异构体数目

   (4)性质条件:①反应类型 ②跟有关试剂反应 ③现象描述

   (5)问题角度:

   ①官能团名称  ②反应类型  ③反应条件  ④所需试剂 ⑤书写反应式

⑥同分异构体书写

   (6)解答关键:

   (1)通式衍变及结构差异(C8H8→C8H8Br2, C8H6Br2) (C8H8→C8H10O. C8H8O

      C8H10O→C8H8O2

   (2)官能团引入(—X, —OH,C=C, C≡C, —COOH)

   (3)官能团消除

   (4)试剂及条件(Br2. Br2水.浓Br2水. KMnO4/H+. 浓H2SO4. 稀H2SO4. NaOH水溶液、

      NaOH醇溶液,Ag(NH3)2OH. 新制Cu(OH)2悬溶液..

   (5)量的控制(Na. NaOH. 1:1与1:2  1:3Br2. RCHO~2Ag/Cu2O)

    (6)有机物衍变关系:( —NO2—NH2—NH3Cl)

© 2002-2014 小荷作文网www.zww.cn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鄂ICP备05002343号 武汉市公安局备案号:4201502084
查找作文   要 作文投稿,请先 注册 联系邮箱: xhzww@126.com 收藏小荷 ,以免忘记 问题答疑 QQ 782880378 有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