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轮理科综合训练题(二)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量 H—1 C—12 O—16 N—14 S—32 Fe—56 Cu—64 Mg—24 A1—27 Na—23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
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表表示某种食物中的四种氨基酸的含量和人体蛋白质中这四种氨基酸的平均量。食用这种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下列哪种生理过程,才能使食物中的这四种氨基酸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含量 | 丝氨酸 | 组氨酸 | 酪氨酸 | 甘氨酸 |
食物 | 0.01 | 0.10 | 0.05 | 0.20 |
人体 | 0.10 | 0.23 | 0.13 | 0.04 |
A.呼吸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脱氨基作用 D.氧化作用
2.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都来自内胚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两种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对糖代谢的调节
B.胰高血糖素基因和胰岛素基因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可能翻译成不同的氨基酸
C.胰高血糖素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分别只存在于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
D.两种细胞合成的激素不同是相关基因选择性地表达的结果
3.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了人类遗传病
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
传病,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右图是该校学生根
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该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
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对该家族系谱的分析判断
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8的致病基因中有一个来自I1
C.甲病是性染色体病,乙病是常染色体病
D.若Ⅲ8和Ⅲ9婚配,则后代患病概率为7/16
4.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
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增强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活动加强
5.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三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质的油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因为油发生了水解反应
B.糯米酿酒,是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
C.橡胶可溶解在苯等有机溶剂中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能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蛋白质和浓HNO3发生了颜色反应
7.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在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HSO4溶液:Ba2++2OH-+2H++SO42-=BaSO4↓+2H2O
B.NH4HS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HSO3-+OH-=SO32-+H2O
C.向苯酚钠溶液中通人少量的CO2气体: +HCO3-
D.标准状况下,将112ml C12缓慢通人10ml 1mol·L-1FeBr2溶液中:2Fe2+ +4Br-+3C12= 2Fe3++6C1-+2Br2
8.将一定量的五氟化碘(IF5)与水反应生成碘酸和氟化氢(IF5+3H2O=HIO3+5HF),生成的碘酸在弱酸性溶液中与KI反应生成单质I2(IO3-+5I-+6H+=3I2+3H2O),现用标准的硫代硫酸钠滴定I2(2Na2S2O3+I2=Na2S4O6+2NaI),若消耗Na2S2O3 0.3mol,则IF5的物质的量为
A.0.1mol B.0.2mol C.0.3mol D.0.05mol
9.往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I2,发生反应:H2(g)+I2(g)
2HI(g);ΔH<0,当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的某一条件(不再充入
任何气体),造成容器内压强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B.平衡向右移动,HI浓度增大
C.改变条件前后,速率图象如右图
D.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10.现有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lmL,分别加水稀释到1L,其pH
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5时,A是强酸,B是弱酸
②稀释后,A溶液的酸性比B溶液强
③若A、B均为弱酸,则2<a<5
④若A、B均为强酸,则A、B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常温常压下,注射器甲中装有NO2气体,注射器乙中装有相同
体积的空气,注射器与U形管连通,如图所示,打开两个止水
夹,同时向外拉两注射器的活塞,且拉动的距离相等,将会看
到U形管中液面(不考虑此条件下NO2与水的反应)
A.a端上升,b端下降
B.a端下降,b端上升
C.U形管中液面无变化
D.无法判断
12.萤火虫体内发光的物质是萤光素,其结构式为:
下列有关萤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分子式为C11H7O3N2S2
B.萤光素溶液与FeCl3溶液能发生显色反应
C.在Ni作催化剂下,1mol萤光素最多能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1mol萤光素能与1mol Na2CO3溶液反应
13.将一定量的Fe、Fe2O3、CuO的混合物加入到100ml 2.2mol·L-1 H2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896ml,得到不溶固体1.28g,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不变红(假设滤液体积仍为100ml),向滤液中滴加2mol·L-1 NaOH溶液,至40ml时才开始出现沉淀,则未滴加NaOH溶液前滤液中Fe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7mol·L-1 B.1.8mol·L-1 C.1.9mol·L-1 D.2.0mol·L-1
14.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
氦离子能量为E1=-54.4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
下列能量的光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A.40.8eV B.43.2eV
C.51.0eV D.54.4eV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必定增加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16.我们的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四分之一是双星.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s1和s2构成,两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c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天文观察测得其运动周期为T,s1到c点的距离为r1,s1和s2的距离为r,已知引力常量为G,由此可求出s2的质量为
![]() | ![]() | ![]() | |||||
![]() | |||||||
A. B. C. D.
17.如图中的虚线上方空间有垂直线框平面的匀强磁场,直角扇形导线框绕垂直于线框平面的轴O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设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以逆时针为正方向,那么在图中能正确描述线框从图所示位置开始转动一周的过程中,线框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
18.一列横波沿直线传播,在传播方向上有S、P两点,相距0.4m.当t=0时,S、P两点的位移正好是正向最大,且S、P之间只有一个波谷.t=0.1s,S、P两点的位移正好从t=0时的状态直接变为位移为零.此时S、P之间呈现一个波峰,一个波谷,且处于波谷的那一点距P点为0.1m,则该波的波速及传播方向为
A.1m/s自S向P B.1m/s自P向S
C.4m/s自S向P D.4m/s自P向S
19.如图所示,是迈克尔逊用转动八面镜法测光速的实验
示意图.图中S发光点,T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
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距离反射系统的距离
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
到八面镜的距离.现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
其转速,当转动频率达到f0并可认为是匀速转动时,
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到发光点S,由此迈克尔逊
测出光速c.根据题中所测量的物理量得到光速c的
表达式正确的是
A.c=4Lf0 B.c=8Lf0
C.c=16Lf0 D.c=32Lf0
20.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区域处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电场方向与正方形一边平行,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由某一边的中点,以垂直于该边的水平初速v0进入该正方形区域,当小球再次运动到该正方形区域的边缘时,具有的动能不可能为
A.0 B. C. D.
21.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并使其轨道平面与
地面垂直,物体m1、m2同时由轨道左、右最高点释放,二者碰后
粘在一起向左运动,最高能上升到轨道M点,如图所示,已知OM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60°,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1:m2为
A.(
+1):(
-1) B. :1
C.(
-1):(
+1) D.1: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22.(18分)有一根细长而均匀的金属材料样品,截面为外方(正方形)内圆,如图所示.此金属材料质量为0.1~0.2kg,长约为30cm,电阻约为10Ω.已知这种金属的电阻率为ρ,密度为ρ0.因管线内径太小,无法直接测量,请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其内径d.
A.毫米刻度尺 | B.螺旋测微器 |
C.电流表(600mA,10Ω) | D.电流表(3A,0.1Ω) |
E.电压表(3V,6kΩ) | F.滑动变阻器(2kΩ,0.5A) |
G.滑动变阻器(10Ω,2A) | H.直流稳压电源(6V,0.05A) |
I.开关一个,带夹子的导线若干
(1)除待测金属材料外,应选用的实验器材有 (只填代号字母)
(2)在方框中画出你所设计方案的实验电路图,并把所选仪器在图中连成实验测量电路.
![]() |
(3)用已知的物理常量和所测得的物理量,推导出计算金属管线内径d的表达式.
23.(16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射出,恰好垂直地射到一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并立即沿反方向弹回,已知反弹速度的大小是入射速度大小的
,求在碰撞中斜面对小球的冲量的大小.
24.(18分)如图所示,一对平行放置的金属板M、N的中心各有一小孔P、Q、PQ连续垂直金属板;N板右侧的圆A内分布有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圆半径为r,且圆心O在PQ的延长线上.
![]() |
现使置于P处的粒子源连续不断地沿PQ方向放出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带电粒子的重力和初速度忽略不计,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忽略不计),从某一时刻开始,在板M、N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周期为T,电压大小为U.如果只有在每个周期的0~ 时间内放出的带电粒子才能从小孔Q中射出,求:
(1)带电粒子到达Q孔可能的速度范围.
(2)带电粒子通过该圆形磁场的最小偏转角θ.
25.(18分)如图所示,P为位于某一高度处的质量为m的物块,
B为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特殊长平板, ,平
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0×10-2.在板的上表面上方,
存在一定厚度的“相互作用区域”,如图中划虚线的部分,当
物块P进人相互作用区时,B便有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于P,
f=αmg,α=51,f对P的作用使P刚好不与B的上表面接触;在水平方向P、B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已知物块P开始自由落下的时刻,板B向右的速度为v0=10.0m/s.P从开始下落到刚到达相互作用区所经过的时间为T0 =2.00s.设B板足够长,保证物块P总能落入B板上方的相互作用区,取重力加速度g =9.80m/s2.问:当B开始停止运动那一时刻,P已经回到过初始位置几次?
26.(14分)已知α—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亚硝酸HNO2反应得到α—羟基酸
![]() |
根据如下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其中D、E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62g·mol-1、144g·mol-1。
(1)写出A、B的结构简式
A B
(2)写出C→E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溶液呈酸性,且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
。
27.(17分)某化学小组拟用粗氧化铜(含少量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制取无水氯化铜。并测定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其实验过程如下:
![]() |
I:可供选择的药品有:
A.NaCl固体 B.氢氧化钠 C.氨水 D.氧化铜 E.双氧水 F.稀硝酸 G.高锰酸钾
H.氯水 I.浓H2SO4 J.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Ⅱ:溶液pH控制可参照下表(常温下测定)
物质 | 开始沉淀时的pH | 完全沉淀时的pH |
Fe(OH)2 | 7.6 | 9.6 |
Fe(OH)3 | 2.7 | 3.7 |
Cu(OH)2 | 5.2 | 6.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Ⅱ的成分是(填化学式) 。
(2)物质X可以是 物质Y可以是 (填写药品的序号,且要全部选出)
(3)过滤操作中所用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滤纸,还需使用的仪器有 。
(4)第⑤步操作中,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 |
①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各装置正确的连接应是(填接口字母) 接 , 接 , 接 。
②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C装置的作用是 。
(5)若第④步中有90%的氯化铜变成晶体析出,其余各步转化均为完全的,则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28.(15分)甲、乙、丙为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单质,甲、乙同周期,乙、丙同主族,C、D、E、F、G、X均为常见的化合物。B、X的式量相同,E的式量比D大16,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B和H2O反应生成丙和C)
![]() |
(1)C的电子式是 ,用电子式表示X的形成过程 。
(2)上述物质中能与水发生反应且在反应中既不做氧化剂也不做还原剂的物质是 。
(3)反应D+丙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酸性溶液中,x与D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恰好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9.(14分)(1)在室温下,分别取n mol Na、Mg、Al投入到4mol·L-1的V(L)盐酸中,充分反应,要使反应放出的H2符合题中要求,请将V的取值范围填在横线上(用n来表示)
①Na反应放出的H2最多 ;
②Mg、Al放出的H2几乎一样多 ;
③Na、Mg、Al放出的H2几乎一样多 ;
④Al放出的H2最多 。
(2)在室温下,分别取m g Na、Mg、Al投入到4mol·L-1的V(L)盐酸中,充分反应,要使反应放出的H2符合题中要求,将V的取值范围填在横线上(用m来表示)
①Al放出的H2最多 ②Na放出的H2最多 ③Mg、A1放出的
H2几乎一样多 。
30.(22分)某中学的课外活动小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某湖泊的水质污染原因,在注入湖泊的4个主要水源人口处采集水样,并对全部水样进行如表1所示的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注:硫化氢是蛋白质等有机物分解的产物.纤毛虫主要以有机颗粒为食,软体动物等其它动物以细菌及浮游生物等为食)。
表1
A入口 | B入口 | C入口 | D入口 | |
溶解氧 | 极低或全无 | 少量 | 少量 | 很多 |
硫化氢 | 多量 | 无 | 较多量 | 无 |
生物种 | 很少 | 几乎无 | 少 | 很多 |
细菌数(个/ml) | 数十万至数百万 | 数个至数十个 | 数十万 | 数百至数十个 |
主要生物群 | 细菌、纤毛虫 | 细菌 | 细菌、蓝藻、 纤毛虫、蠕虫 | 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 虫、鱼类等 |
(1)根据表中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该湖的4个水源人口中,水源受到污染的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
是 ,上述不同的入口中的水源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最强的是 。
②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上述不同的入口中 入口水源可能受到的是生活污染,而
入口的水源则主要受到的是工业污水的污染。
③结合检测结果分析还可看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对不同水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
。
(2)水葫芦是一种水生植物,繁殖速度快,且能将水中的氮、磷和一些有害污染物吸收在体内,因此有人为了治理湖泊的污染,采用了在被污染的湖泊中养植水葫芦的办法,结果导致了水葫芦的疯长,继而湖中的鱼虾大量死亡。请你分析:水葫芦为什么会在该湖泊中疯长?
。
水葫芦的疯长为什么会导致湖中鱼虾的大量死亡呢?
。
31.(20分)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 。
(2)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低温效应,根据这个提示将你没计
的实验组合以表格形式列出来。
(3)按照你的设计思路,以 作为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依据。为此,你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剪取根尖2~3mm。
第二步:按照 → → → 步
骤制作 。
第二轮理科综合试题(二)参考答案
1.B 2.D 3.D 4.D 5.C 6.D 7.C 8.D 9.C 10.B 11.B 12.B 13.B 14.B 15.D 16.D 17.A 18.A 19.C 20.D 21.C
22.(18分)(1)A、B、C、E、G、H、I(分)
(2)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实物连线如图乙所示.(8分)
(3)没金属样品长度为l,截面外边长为a,电压为U,
![]() | |||
![]() |
电流强度为I.电阻 ,截面积 故有
解得
(6分)
23.(16分)小球在碰撞斜面前做平抛运动,设刚好碰撞斜面时小球速度为v.由题意可知,v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且水平分速度为v0,则v=2v0 ① (6分)
碰撞过程中,小球速度由v变为反向的 ,碰撞时间极短,重力的冲量不计,根据动量定
![]() |
理,斜面对小球的冲量为 ② (7分)
![]() |
由①②可解得, (3分)
24.(18分)(1)依题意可知, 时刻进入电汤的粒子达到Q孔时速度恰好为零,
t=0时刻和 时刻进入的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于
t=0时刻进人电场的粒子加速时间最长,故从Q孔射出时速度最大.设两极板
![]() |
间距离为d,则 (2分) ①
![]() |
若t=0时刻进入的粒子从P到Q一直加速,设时间为t.则 (2分) ②
![]() |
联立①②可解得 ,说明t=0时刻进入的粒子在电场中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
![]() |
据动能定理 (2分)
![]() |
因此,带电粒子到达Q孔可能的速度范围为 (2分)
![]() |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分) ③
![]() |
设在磁场中的偏转角为θ,则 (2分) ④
联立③④可得, (2分)
显然,v最大时,即
时,θ最小 (2分)
(2分)
25.(20分)依题意,物块P在长木板B的上方做周期性运动,设期周期为(2T0+2T),以v表示物块P刚进入相互作用区时的速度,则v=gT0 (2分) ①
![]() |
P进人相互作用区后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则v=aT=(α-1)gT (3分) ②
![]() |
由①②两式可解得 (2分) ③
![]() |
物块P未进入相互作用区时,B的加速度 (2分)
![]() |
物块P进入相互作用区后,B的加速度 (2分)
则2T0时间内,B的速度的减少量△v1=a1·2T0=2μgT0(2分)
![]() |
2T时间内,B的速度的减少量 (2分)
![]() |
所以在P运动的一个周期内,B的速度减少量 (2分)④
P回到初始位置的次数
由④⑤两式解得n=11.37 n应取整数,故n=11(3分)
27.(17分)(1)Fe(OH)3 (2)E、H;D、J (3)玻璃棒、漏斗 (4)①g、a、b、c、d、f ②NaCl(s)+H2SO4(浓)NaHSO4+HCl↑ ③一是吸收HCl气体,防止空气污染;二是防止空
![]() |
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B中 (5)
(1) SO2,SO3,Na2O (3)2Na2SO3+O2=2Na2SO4 (4)SO32-+2S2-+6H+=3S↓+3H2O
29.(14分)(1)①
②
③
④
![]() | ![]() | ![]() |
(1)① ② ③
30.(22分)(1)①B、A、C、D;D ②A、C;B ③水体受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对生物的多样性破坏越大。
(2)受污染的湖泊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矿质元素,这些元索能促进水葫芦的生长和繁殖。由于水葫芦根的呼吸要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气;死亡的水葫芦枯枝败叶等在水中分解也需要消耗掉大量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缺氧而使鱼虾大量死亡。
31.(共20分)
(1)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依据是低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或纺锤丝的形成、着丝点的分裂),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学生也以提出其它假设,只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也可得分。)
(2)只要学生设计的表格达到以下两个要求,均给分:A.至少作两个温度的对照(常温和时间);B.间隔相等的
培养时间进行取样。以下表格仅作参考。
培养时间 培养温度 | 5 hrs | 10 hrs | 15 hrs |
常温 | |||
4℃ | |||
0℃ |
(2) 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经过不同处理后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计数)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