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化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化学试题 - 正文*

2007届高三化学综合练习

2014-5-11 0:32:51下载本试卷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07届高三化学综合练习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64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6 O-16 Na-23 S-32

Cl-35.5 K-39 Ca-40 Co-59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07年海门)化学与科技、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可以消除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B.“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C.医疗上进行胃部造影前,患者服用的“钡餐”是碳酸钡等难溶性物质

D.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人们能用焦炭等还原剂从氧化铝中获取铝

2.(2006·盐城二模)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

①蒸馏石油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未加碎瓷片,立刻拔开橡皮塞并投入碎瓷片

②实验室做钠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③配制浓硫酸与酒精混合液时,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④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硝酸时,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⑤制乙烯时,用量程为300℃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200℃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A.①②③          B.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钴酞菁”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

D.此工作可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等方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5.(2006·南京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逐渐增强

B.CH3CH2OH、、CH3COOH电离出H+的能力由弱到强

C.等质量的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由少到多

D.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

6.(2005年南京二模)t℃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两份NaCl溶液,一份蒸发掉x 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a gNaCl晶体;另一份蒸发掉y 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b gNaCl晶体。则t℃时NaCl的溶解度一定是A

A.×100 g        B. g         C.×100 g           D.×100 g

7.(2006年盐城市第一次调研)某无色溶液中,若加入溴水,溴水褪色,若加入金属铝,铝溶解并产生大量氢气,则该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D

A.Na、OH、S 2、ClO                  B.H、Na、Fe2、NO3

C.K、Ba2、OH、SO32                   D.Na、K、Ba2、OH

8.若某共价化合物中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以n(C)、n(N)、n(O)分别表示C、N、O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于A

A.2n(C)+n(N)+2                            B.2n(C)+2n(N)+n(O)

C.3n(C)+2n(O)+2                           D.2n(C)+2n(N)+2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9.(2005年南京市二模)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4 g重水(D2O)中所含质子数为2NA

B.4.48 L N2与CO的混合物所含分子数为0.2NA

C.常温常压下,14 g碳烯(∶CH2)所含电子总数为8NA

D.12.5 mL 16 mol·L-1浓硫酸与足量锌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10.(2004南通第一学期)常温时,将Vl mL c1 mol·L-1的氨水滴加到V2 mL c2 mol·L-1约盐酸中,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A

  A.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lc2 V2

  B.若Vl=V2c1= c2,则混合液中c(NH4)=c(Cl)

  C.若混合液的pH=7,则混合液中c(NH4)>c(Cl)

D.若V1=V2,且混合液的pH<7,则—定有c1c2

11.(2006·苏州一模)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B

  A.将氯化铁溶液加热蒸干最终得不到氯化铁固体

  B.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实验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常温下,将1 mL pH=3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至l00 mL,测得其pH<5

12.(2006·崇文区)有时候,将氧化还原方程式拆开写成两个“半反应”。下面是一个“半反应”式:

  ( )NO3 + ( )H + ( )e( )NO + ( )H2O ,该式的配平化学计量数是D

  A.1,3,4,2,1       B.2,4,3,2,1       C.1,6,5,1,3       D.1,4,3,1,2

13.当前,我国正严防含有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的有毒食品流入市场。研究表明:核黄素(即维生素B2)能缓解“苏丹红一号”的毒性,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核黄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核黄素属于分子晶体

B.核黄素能发生银镜反应

C.核黄素能与氯化铁溶液作用呈紫色

D.核黄素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D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2Fe+6H=2Fe3+3H2

B.电解饱和食盐水 2Cl+2HH2↑+C12

C.金溶于王水产生大量的AuCl4离子和NO:Au+4H+4Cl+NO3=AuCl4+NO↑+2H2O

D.向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足量Ba(OH)2溶液

  NH4+Al3++2SO42+2Ba2++5OH=AlO2+2BaSO4↓+NH3·H2O+2H2O

15.500 mL K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c(NO3)=6.0 mol·L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气体(标准状况),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50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原混合溶液中c(K)为2 mol·L1              B.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4 mo e

C.电解得到的Cu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D.电解后溶液中c(H)为2 mol·L-1

16.(2006·徐州一模)化合物A、B、C、D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丙是三种单质。这些常见的化合物与单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已知化合物C是一种有机物),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CD

A.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有三个是化合反应

  B.上述转化关系所涉及的化合物中有一种是电解质

  C.甲、乙、丙三种单质的晶体均是分子晶体

  D.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均为放热反应

第Ⅱ卷非选择题 86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17.(分)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Br2;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Fe3

(1)现提供以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你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2)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____

写出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时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个1分共5分

___乙__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C

有机层无色

第二种方法

D

溶液变红

(2)不可以,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2分)  Fe2;(1分) 2 Fe2+4Br+3C12=2Fe3+2Br2+6Cl  (2分)

18.(分)(2006·苏州二模)为了探究“淀粉溶液遇碘(I2)的显色反应”,经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淀粉溶液检验碘的反应灵敏度极高。当有I存在时,I浓度不低于l×10- 7 g·mL1即可显色;而淀粉溶液的浓度在十万分之五左右即能与碘反应呈现浅蓝色。碘遇淀粉呈现蓝色的灵敏度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淀粉的种类、试剂的浓度和温度等。例如当温度升高到50℃时,碘—淀粉就不易显色;已显色的溶液,温度越高褪色也越快。

请根据下表设计方案(实验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预测溶液的酸碱性对碘—淀粉显色灵敏度的影响及原因。 

  实验

步骤试管序号

向3支试管内各加3mL淀粉溶液,分别滴加如下试剂各10滴

再向混合液中各滴入3滴碘—碘化钾水溶液后,振荡,并对比,预计可能的现象

推侧可能的原因

蒸馏水 

显蓝色

稀盐酸 

氢氧化钠稀溶液

由上述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

预计可能的现象

推测可能的原因

可能蓝色显现更灵敏

抑制了碘与水的可逆反应,碘浓度比另2支试管内溶液较大

可能不出现蓝色

碘与碱发生反应,不存在碘分子(或碱溶液破坏了淀粉分子结构)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9.(分)(2005年南京市二模)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可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l∶1和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A与D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B与C的原子序数之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B________,D________。

(2)A、C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与C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1 mol C的氢氧化物与1 mol B单质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种盐、水及一种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B、C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时,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F、Mg;(2)2Na2O2+2CO2=2Na2CO3+O2;(3)2F2+2NaOH=2NaF+H2O+OF2;(4)c(Na)>c(F)>c(OH) >c(H)

20.(分)已知A是一种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盐,H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Y是一种常见液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6,L、K均为白色沉淀,且K光照后无变化。它们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L加热后得到的固体在熔融条件下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NH4Al(SO4)2;(2)4NH3+5O2催化剂Δ4NO+6H2O;(3)Al3+3AlO2+6H2O=4Al(OH)3↓;(4)2Al2O34Al+3O2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锌一锰干电池是普遍使用的化学电池,如图是干电池的基本构造图,其中含有MnO2、NH4Cl、ZnCl2等糊状物。

(1)干电池工作时正极上的反应是NH4+e=NH3H2,则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nO2的作用是除去正极上的产物,本身生成Mn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电池用久了就会变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1 L含有0.4 mol CuSO4和0.2 mol NaCl的水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在一个电极上得到0.1 mol Cu,另一电极上析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L。

(1)Zn-2e =Zn2 (2分) 2MnO2+H2=Mn2O3+H2O(2分);(2)电池放电过程中有水产生、锌筒变薄造成干电池变软(2分);(3)2.24(2分)

  六、(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2.(8分)已知:①CH3CH2CH2NO2性质稳定,它既不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与盐酸反应。②含有氨基(-NH2)的化合物通常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盐。如:

R-NH2+HCl→R-NH2·HCl(R代表烃基)

右图是有机物M的球棍模型的示意图。

(1)请写出M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

(2)M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A、B、C为其中的三种,且都是芳香族化合物。已知:

①A、B、C分子的苯环上均只有两个取代基,且取代基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差l;

②A、B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被NaOH溶液中和,且两者苯环上的一取代物的种数相同;

③C既不与强酸反应,又不与强碱反应。

请写出A、B、C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C任写其中的一种)。

(1)C9H11O2N;(2)

23.(12分)(2006·宿迁四模)请根据以下知识解答

R1—C≡C—H+R2—CHO→(R代表烃基,下同。)

R—C≡C—(CH2)n—CH=CH2+H2eq \o(\s\up 2(Pd,BaSO4—————→R—CH=CH—(CH2)n—CH=CH2

1,4―丁二醇是生产工程塑料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重要原料,它可以通过下图两种不同的合成路线制备,请写出相应物质的结构简式:

  请写出:(1)A和E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生成CH2BrCH=CHCH2Br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生成F (PBT)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研究发现由乙炔可制得乙二醇,请你设计出合理的反应流程图。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②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aeq \o(\s\up 2(反应物————→beq \o(\s\up 2(反应物————→ceq \o(\s\up 2(反应物————→乙二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CH≡CCH=CH2  E.CH≡CCH2OH;(2)CH2=CHCH=CH2+Br2→CH2BrCH=CHCH2Br

nHOCH­2(CH2)2CH2OH+n+2nH2O

⑶CH≡CHeq \o(\s\up 2(H2————→CH2=CH2eq \o(\s\up 2(Br2————→CH2Br-CH2Breq \o(\s\up 2(H2O/NaOH————→ CH2OH-CH2 OH

七、(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4.(7分)无水CoCl2为深蓝色固体,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水合物,水合物受热后又变成无水CoCl2,故常在实验室中用作吸湿剂和空气湿度指示剂。

CoCl2脱水ΔCoCl2·x H2O

深蓝色     粉红色

(1)现有32.5 g无水CoCl2,吸水后得到59.5 g CoCl2·x H2O,则水合物中x的值是______。

(2)准确称量某有机物样品1.6 g,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将燃烧产物通过足量的CoCl2,固体的质量增加1.88 g;再通过足量的碱石灰,碱石灰质量增加2.2 g,则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______________;该样品的分子式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CH4O、能;该最简式中氢原子已使碳原子饱和。

25.(11分)(2006·苏州一模)将Na2O2和NaHCO3固体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加充分反应,放出气体后冷却。加热时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2 Na2O2+2NaHCO32NaOH+2Na2CO3+O2

2 Na2O2+4NaHCO34Na2CO3+O2↑+2H2O

2NaHCO3Na2CO3+CO2↑+H2O

(1)若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m,反应后冷却再称其质量减少了Δm。设NaHCO3、Na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b,试确定下列条件下Δm的取值范围(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①当a/b≤1时,Δm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1<a/b≤2时,Δm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a/b>2时,Δm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m=14.52 g,Δm=1.28 g时,向反应后的残留固体内滴加2.00 mol·L-1盐酸140.0 mL,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L。

(1)①Δmmmmmmm<m;(2)2.016 L

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B       6.A    7.D   8.A    9.AC  10.A   11.B   12.D    13.AD     14.CD     15.AC     16.CD     17.(1)

___乙__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C

有机层无色

第二种方法

D

溶液变红

(2)不可以,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  Fe2;(1分) 2 Fe2+4Br+3C12=2Fe3+2Br2+6Cl 

18.   

序号

预计可能的现象

推测可能的原因

可能蓝色显现更灵敏

抑制了碘与水的可逆反应,碘浓度比另2支试管内溶液较大

可能不出现蓝色

碘与碱发生反应,不存在碘分子(或碱溶液破坏了淀粉分子结构)

19.(1)F、Mg;(2)2Na2O2+2CO2=2Na2CO3+O2;(3)2F2+2NaOH=2NaF+H2O+OF2;(4)c(Na)>c(F)>c(OH) >c(H)  20.    (1)NH4Al(SO4)2;(2)4NH3+5O2催化剂Δ4NO+6H2O;(3)Al3+3AlO2+6H2O=4Al(OH)3↓;(4)2Al2O34Al+3O2↑      21.    (1)Zn-2e =Zn2  2MnO2+H2=Mn2O3+H2O;(2)电池放电过程中有水产生、锌筒变薄造成干电池变软;(3)2.24

22. (1)C9H11O2N;(2)

23.(1)A.CH≡CCH=CH2  E.CH≡CCH2OH;(2)CH2=CHCH=CH2+Br2→CH2BrCH=CHCH2Br

nHOCH­2(CH2)2CH2OH+n+2nH2O

⑶CH≡CHeq \o(\s\up 2(H2————→CH2=CH2eq \o(\s\up 2(Br2————→CH2Br-CH2Breq \o(\s\up 2(H2O/NaOH————→ CH2OH-CH2 OH

24.    (1)6;(2)CH4O、能;该最简式中氢原子已使碳原子饱和。

25.    (1)①Δmmmmmmm<m;(2)2.016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