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考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2014-5-20 5:51:34下载本试卷

2003年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A 2.B  3.B 4.C 5.D  6.D 7.A 8.D  9.C 10.B 11.B 12.C 13.D 14.B 15.D 16.D 17.C 18.B 19.D 20.A 21.A 22.C 23.A 24.A 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主要在山多田少的山地种植;茶园规模大、产量高、著名品种多;茶叶加工制作专门化和规模化,市场需求广泛、贸易活跃,茶叶商品化程度较高;政府开始对茶叶生产与销售征税,并成为当时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5分)②有利于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也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5分)

27.将东北的局部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即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原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保存东北军实力;对日军有恐惧心理。(5分)由对日不抵抗到决心抵抗。原因:当时中日矛盾激化,日军占领了东北,李顿调查团纵容日本侵略东北,使张学良依靠国联的幻想破灭。(5分)东北易帜是为了国家统一和富强,要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誓死不能放弃东北;为了抗日可以牺牲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5分)

28.(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兵力不足。(2分)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打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5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5分)

三、问答题

29.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2分)②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3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2分)清朝的“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废除了人头税。(3分)③调整封建生产关系。(2分)

30.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地主资产阶级营垒出现了分化。

(1)1932年,马占山组织“黑龙江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在江桥等地抗日。

(2)1932年,驻守淞沪的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抗击日军。

(3)1933年,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多次重击

日军。

(4)1933年,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在福建省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蒋分庭抗战。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些活生生的史实充分证明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8分)

原因: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抵抗”,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引起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国内各阶层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普遍不满,也遭到国民党爱国将领公开反对。(3分)

(2)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资产阶级营垒中由于其利害关系及所依附的国际力量不同,也不是完全统一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加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侵略也损害了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时,地主资产阶级营垒也会发生分化。(3分)

31.布哈林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分)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分)20世纪50至60年代,东欧国家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体制,改革成效不大。(2分)经济体制问题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分)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