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测试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斗争。哪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中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举例说明材料1中“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1927年攻打南昌等大城市失败
(2)材料2中的“星火燎原”和材料3中的“边界红旗”各指什么?
“星火燎原”指全国布满干柴,要求推翻反动统治已成为人民的呼声,根据地必然会得到发展。
“边界红旗”指根据地红色政权。
(3)材料2说明了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被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一国情。
(4)材料3说的“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你是如何具体理解?
奠定了中国人民跟着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涨。
二、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一次批示中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选集》
材料2、毛泽东在1953年11月14日谈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个有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农具入了股,在社内社会主义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到将来,由现在这种半公半私进到集体所有制,这个矛盾就解决了。我们采取的步骤是稳定的,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行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毛选》
材料3、(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综合上述三段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什么?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毛泽东和对邓小平的主张一致的地方是什么?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主张由集体所有制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
(3)邓小平在中国农业走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杰出贡献是什么?
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指出集体化发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了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从而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
项 目 | 全国总产量 |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
工农业生产 | —— | 50% |
农业生产 | —— | 25% |
粮 食 | 1.1亿吨 | 27% |
棉 花 | 44.4万吨 | 49% |
钢 | 15.8万吨 | 83% |
煤 | 0.32万吨 | 48% |
材料2、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
粮 | 1.95亿吨 | 19% | 30% |
棉 | 164万吨 | 26% | 93% |
钢 | 535万吨 | 296% | 580% |
煤 | 1.3亿吨 | 96% | 210% |
电 | 193.4亿千瓦时 | 166% | 320% |
原油 | 146万吨 | 235% | —— |
材料3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粮食产量 | 比上一年减少 | |
1958年 | 20000万吨 | —— |
1959年 | 17000万吨 | 3000万吨 |
1960年 | 1435万吨 | 2650吨 |
1961年 | 14750万吨 | —— |
材料4、198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量
品种 | 产 量 | 居世界位次 | 比1949年增长 |
粮 | 4.42亿吨 | 1 | 3.3倍 |
棉 | 452万吨 | 1 | 9倍 |
钢 | 8000万吨 | 3 | 505倍 |
煤 | 11亿吨 | 1 | 34.2倍 |
原油 | 1.42亿吨 | 5 | 1183倍 |
回答:
(1)析形成材料1所述状况的原因。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四大家族主首的官僚资本的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据材料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进行的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结束了建国初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学习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材料3指出中共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教训是什么?
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运动,追求公有化程度,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造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分析材料4出现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以来的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和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原因:十年动乱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实行。
变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局面取代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四、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面临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从克服这些困难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
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节约开支。
(2)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临于崩溃的困难。
措施: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经,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
(3)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严重下滑的困难。
措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加强农业生产等。
启示:只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就能克服困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经济建设要注意按比例协调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
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配给他们以坏的“劳动份地”。
1929年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
材料2、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
1935年12月中央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
材料3、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1942年1 月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旧式富农按照平分原则把所多余的土地及其一部分财产之所以应当拿出来分配,是因为中国的富农一般带有很重的封建剥削的性质。。。。。。还因为他们所占的土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如不平分则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1947年12月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材料5、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占有之出租的少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2和材料1的富农政策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从严格限制到放宽限制。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2)材料3实行什么样的富农政策?为什么?
减租减息。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材料4和材料3的富农政策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由保护到打击。充分调动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壮大人民民主力量,以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4)材料5体现了政府对富农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执行这种政策?
保存富农经济。为了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
(5)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不同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六、中共八大对进行社会主义建成设提出了什么任务和方针?八大的路线为什么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我们从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任务和方针: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提出了经济建设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方针。
(2)未能贯彻的原因:政治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到党内;“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造成了全国动乱,“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经济上,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急于求成,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随即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比例失调,“文革”期间的经济损失则更大。
(3)启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搞主观主义、个人崇拜,不以阶级斗争为纲。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张学良自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愈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2、我国人民此刻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面上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材料3、美国政府不能允许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他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权利的条约——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1932年1月7日)
材料4、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基本上接受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声明对“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承认。决议。。。。。。要求日本退出中国东北,恢复中国对日占区的主权,要求在该地成立具有广泛自治权的新政府机构,并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
《国际关系史》
材料5、现在全国无产阶级及劳苦群众身上放着伟大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是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在帝国主义怀抱中献媚乞怜的国民政府,实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以求民族的与无产阶级劳苦群众的彻底解放。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回答:
(1)材料1中,日本为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解释:诬称“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
目的:掩盖其侵略罪责。
真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实现其征服中国的野心。
(2)依据材料2,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的态度和行动。你认为蒋介石采取的态度和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蒋介石的态度和行动:逆来顺受的态度或不抵抗主义;将此事诉之于国联。
根本原因:蒋介石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上,认为共产党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先要合力“剿共”;对国联抱有幻想。
(3)材料3中,美国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不相容,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
(4)材料4中,以英法为代表的国际联盟通过在中国东北建立“新政府机构”和承认在该地区“特殊利益”决议反映了什么矛盾?暴露了他们的什么真实目的?
反映的矛盾:英法与日本的矛盾。
真实目的:怂恿日本进攻苏联;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
八、192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又为什么要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原因:(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俣作破裂,为挽救革命,中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多数失败,说明发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并且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因而要由城市转入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2)194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即将取得全国政权。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上了日程,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在城市,以城市领导农村。
启示:认清社会场矛盾变化,抓住主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九、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答案: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答案: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