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中历史选修Ⅰ模块学分认定考试

2014-5-11 0:33:43下载本试卷

高中历史选修Ⅰ模块学分认定考试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对北方的统治

6. 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7.忽必烈改制后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最主要的管辖体制是:

A.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B.中书省——行中书省

C.中书省——宣政院           D.宣政院——通政院

8.下列对一条鞭法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将田赋与徭役分开征收        D.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

9.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0.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最大影响的是:

A.没收了天主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财产  B.摧毁了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D.促进了西欧各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1.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教派    B.路德教派    C.英国国教    D.胡格诺教派

12.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改革:

A.使用野蛮方式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13.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4.“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

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D.农奴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15.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有人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其含义是:

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      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

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他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   ②民族工业发展   ③人民反抗减少    ④遏制西方入侵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8.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19.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20.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A. 撤并机构    B. 改革财政     C. 改革军队     D. 改革政体

2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在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最终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的是:

①俄国   ②日本   ③中国   ④埃及   A.②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

23.下列中外改革中,使所属政权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4.中国新时期的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推行了一些列重大改革。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产业结构调整   ②税费改革    ③家庭联产承包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25.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是:

①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作出了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5小题50分。要求:紧扣题意,要点清楚,卷面整洁。)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2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

为荒土,此中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3,5

 
                             ——《洛阳伽蓝传》 

 (1)概括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4分)

 (3)严格地说迁都洛阳并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为什么们却将视其为改革的重要部分?(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材料四:图片《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文本框:

⑴材料一中说明,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1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原因各是什么?(3分)

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

⑶从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当时俄国的改革存在明显的问题?(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 (台湾割让) 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3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材料二

    

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            1872年新桥至横滨铁路开通后的情景

    

明治维新时期的新式学校          日本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  

——官办的八幡制铁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2分)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4分)

(3)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遭受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开展的,但最终结局却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两者结果不同的主原因。(4分)

历史选修Ⅰ(岳麓版)模块学分考试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B

D

B

D

B

C

D

D

C

C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D

D

D

A

B

D

D

D

D

B

A

26.(1)内容:①按军功授爵;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特权;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评价:肯定变法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否定变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影响:商鞅变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4分)

27.(1)原因: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便于推进改革,巩固统治地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分)

  (2)影响: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分)

  (3)理由:因为此举既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也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2分)

28.(1)态度:主张废除农奴制。(1分)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3分)

  (2) 权益: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 分)

  (3)问题:在解放农民的过程中,农民所付的赎金远高于比当时的地价,且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真正自由。国家政治改革进程缓慢,专制统治和政治压迫依然严重。(2分)

 (4)意义: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2分,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予一定分数)

29.答(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
  评价:以变法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的思想;但想以此来抵制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1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30.(1)评价:阿里改革有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埃及,因而在客观上又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成长。但其改革是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服务,因而具有明显的封建性,终因人民起义的冲击,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和欧洲列强的干涉而失败(2分)。

(2)信息: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4分)。

(3)原因:阿里改革是以加强封建统治和对外军事扩张为目的,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2分。如答改革措施不力,工业发展面临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可得1分)。

日本明治维新前改革派推翻了封建幕府的统治,比较深入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并结合本国国情加以深化,改革措施有力适当,得到比较广泛支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