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试题(理科)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页,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5至8页,答在试题卷上。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请你判断有类似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当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2.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A.克已复礼、贵贱有序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存天理,灭人欲D.兼爱非攻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封建王朝的更替
6.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7.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8.有的学者将战国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
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
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最
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10.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
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1.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2.右图是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
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你知道这种书体是什么吗?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13.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
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A B C D
14.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15.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6.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7.(右图)在2006年6月,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潍坊杨家
|
A.文人意趣 B.民间风情
C.宫廷生活 D.渔猎活动
18.下图主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 |
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
A.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B.盛世经济的繁荣
C.“三教合一”的出现 D. 市民阶层兴起
19.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所示京剧角色的四大行当,正确的是
A.①生②净③旦④丑 B.①净②生③旦④丑
C.①旦②生③丑④净 D.①生②净③丑④旦
20.下列关于“乐圣”贝多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功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B.确立了印名胜派音乐的地位
C.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发展与创新
D.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21.荒诞派戏剧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代表作《等待戈多》属于现代荒诞戏剧,其主要依据是
A.作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内容纯属虚构
C.内容多与鬼神有关
D.反映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
22.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B.其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造了控制论
C.他的研究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后得出结论
D.把希腊哲学的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
23.启蒙运动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
A.主张政治民主和权利平等 B.反对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
C.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D.追求个性解放和现实幸福
24.中世纪的欧洲,一国之君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
的门前乞求宽恕,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国王需要到教皇门前祈祷
B.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
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D.王权与教权是统一的
25.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
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 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26.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27.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28.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29.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花费上万元去欧洲旅游成为一种新潮。这不,2005年五一长假,王先生决定随团去欧洲旅游。在交了旅游团费后,又拿出一万元人民币在银行兑换了一些外币。王先生在欧洲独自活动中可能会:
A.在英国伦敦大剧院,花20英镑买票观看了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B.在法国巴黎,花50法郎买票参观了时装博览会
C.在意大利威尼斯,花300里拉租了一条独木舟欣赏水上人家的生活风情
D.在德国柏林,他离团独自乘车去纽伦堡,花20马克购买门票参观了当年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法院遗址
30.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理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注意事项:
1、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 答卷前先将密封内的项目填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9分,第32小题18分,第33小题18分,共55分。要求:紧扣题竟,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否则扣2—3 分。
31.(12分)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 | ![]() |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⑵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⑶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3分)
⑷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又有了怎样的发展?(3分)
32.(15分)胜利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 清朝画家郑板桥的《墨竹》
(1) 如果你是解说员,请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写一段解说词。(包括绘画形
式、内容、艺术价值,不超过100字)(5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仔细观察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墨竹》,指出其绘画特点。(3分)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3)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5分)
书名 项目 | 清朝《红楼梦》 | 意大利《十日谈》 |
时代特征 | 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宗教束缚 | |
内容特点 | 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明清社会展开深入地揭露和批判。 | |
地位 | 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
33.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1)概括上述材料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
(3)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2分)其核心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2分)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3分)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2分)
高二历史试题(理科)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45分。
1-5BBAAC 6-10CADAB 11-15CDBDB
16-20ABACB 21-25DBABD 26-30BCC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5分。
31.(12分)⑴孔子。(1分)核心:“仁”。(1分)
⑵董仲舒。(1分)主要思想: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分)
⑶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1分)
⑷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两宋以来的理学,将之发展为心学;生活在明朝晚期的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分)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1分)
32.(15分)(1)形式;人物画,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宗教题材,直接取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内容:主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艺术价值: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反封建神学的进步意义。(5分)
(2)郑板桥的《墨竹》,注重写意,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3分)
(3)(5分)
书名 项目 | 清朝《红楼梦》 | 意大利《十日谈》 |
时代特征 |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2分) |
|
内容特点 |
| 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歌颂现实生活,提倡生而平等。(2分) |
地位 |
| 享有“人曲”的美称,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成就的高峰。(1分) |
33.(12分)
(1)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4分)
(2)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4分)
(3)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4分)
34.(16分)
(1)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3分)
(2)文艺复兴运动;(2分)人文主义;(2分)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继承与发展)。(2分)
(3)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3分)
(4)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2分)理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