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4—6章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据此回答1—3题。
1.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 ( )
A.遏制共产主义 B.维护雅尔塔体系 C.建立全球霸权 D.维护世界资本主义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一战后美国推行的金元外交和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作用是 ( )
A.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B.帮助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
C.加深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D.增强了美国对他国的支配地位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这对世界局势造成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4—5题。
4.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
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
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 )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的支持 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 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哪一一事件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安全 ( )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出兵阿富汗 C.修筑“柏林墙”D.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二战后,亚洲由于局部战争不断和经济发展神速,而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地区。据此回答6—9题。
6.20世纪40、50年代,亚洲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获得独立。这些方式不包括 ( )
A.依据宗主国制订的方案 B.通过长期战争
C.依靠亚非会议决议 D.按照联合国大会有关决议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出现南北分裂的根源是 ( )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留下的后果 B.南北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C.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8.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共同之处是 ( )
①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美国资本的大力扶植 ③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④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军突起,充分说明了 ( )
A.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B.科技兴国的必要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二战后以苏美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据此回答10—15题。
10.以下内容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
A.西欧各国的普遍衰落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西欧和日本的力量增强 D.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11.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局取代的标志是 ( )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2.从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看,雅尔塔体系不同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是( )
A.帝国主义战胜国瓜分世界
B.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两分天下
C.确定分别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的多极格局
D.事实上划分美苏在欧亚的势力范围
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运动,据此回答13—题。
13.以下事件受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影响的是 ( )
①赫鲁晓夫取得苏联最高领导权 ②苏联掀起批判斯大林的高潮 ③南斯拉夫被开除共产党情报局 ④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C.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D.个人专断作风严重
15.制定出比较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国家是 ( )
A.捷克斯洛伐克 B.民主德国 C.南斯拉夫 D.匈牙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两极格局解体。据此回答16—20题。
16.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17.20世纪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
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早
18.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其霸权政策,主要表现有 ( )
①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 ②对南联盟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 ③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④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美国布什政府,一方面访问中国,和中国政府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坚持《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布什政府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
A.美国国家职能的多样性 B.阻挠中国和平大业的完成
C.企图破坏中美关系 D.为增加对台湾出售武器找依据
20.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行为表明 ( )
①联合国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 ③世界形势趋向紧张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88年5月3日凌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货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1-22题。
21.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 )
①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 ②欧盟各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得以出现的根源在于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知识经济的兴起 D.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23.“可持续发展”是指 ( )
A.以知识经济促进的经济持续发展
B.既注重知识经济又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
C.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D.建立在重视后代人发展与生存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发展
2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学术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有 ( )
①学科越来越多 ②学科分工越来越不明显 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深入 ④科学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0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
时间 产量 | 1870 | 1913 | ||
煤 | 钢 | 煤 | 钢 | |
英国 | 11220万吨 | 62万吨 | 14980万吨 | 1501万吨 |
法国 | 1290万吨 | 8万吨 | 4080万吨 | 510万吨 |
德国 | 2390万吨 | 14万吨 | 19110万吨 | 2050万吨 |
美国 | 4250万吨 | 4万吨 | 57110万吨 | 3440万吨 |
材料二 美国最近欲对伊拉克动武的意图,并未获得其欧洲盟友的一致支持。这只是欧美矛盾的表现之一。当今社会,美国与其欧洲盟国间的矛盾与分歧日益公开化,由经济贸易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在有些方面甚至完全针锋相对。这在二战后的美欧关系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003年《参考消息报》汇编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是何原因?
(2)纵览欧美关系的发展史,可知欧美历经了“争夺-合作-斗争”的复杂过程。列举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对欧洲事务扩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3)二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进入20世纪以来,欧美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二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英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请回答:(1)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吗?为什么?
(4)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看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
(5)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美国为建立这一“防区”进行过什么战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93年起,美国企业在计算机、电信和其他高科技方面的投资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电脑软件业已经成为仅次于汽车和电子业的美国第三大产业;信息技术在5年中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对美国GDP的贡献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材料二 微软公司从1975年创立,到如今其分公司遍及世界各地。1996年他的身价达到185亿美元,世界首富打造而成。这是100年前绝对不敢想的事。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1)当前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2)为什么说20年打造世界首富在100年前条件不具备?
(3)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世界一体化有何积极作用?
三、问答:第28题14分,第29题15分,第30题13分。共计42分。
28.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却不同。试问:(1)德国和日本成为二战元凶的相似原因?
(2)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对所犯战争罪行的反思比日本深刻些?
(3)面对今天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29.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6分)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什么作用?(6分)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概括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C | D | C | A | B | C | C | A | A | C | A | B | B | D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B | C | A | B | C | C | B | C | C |
二、材料解析题:
25、(13分)⑴现象:1870年,英国煤钢总产量是其他几国的总和。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2分)1913年,英国的煤钢产量被美德超过,退居第三位。原因: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资本家相对保守,不愿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主要靠广阔的殖民地获取暴利,工业生产相对落后,先后被美德超过。(3分)
⑵德国赔款问题、《九国公约》、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2分)
③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1分)特征:20世纪初欧美主要争夺世界霸权;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在欧洲和亚洲的关系得到调整;20世纪40年代欧美的主题是反对人类共同敌人――法西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全面合作;20世纪50-60年代是欧美充分合作的黄金时期,欧洲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欧洲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政治上谋求独立,摆脱美国的控制,双方的离心倾向大增。(5分)
26、(13分)⑴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2分)
⑵不顾苏联的反对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日本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2分)
⑶不愿像同盟国占领德国一样分区占领日本。不是。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在反攻德国及其占领区的过程中取得的。(3分)
⑷由处置日本变为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便利了美国单独控制日本并在东亚扩张势力。(3分)
⑸“防区”实际上是通过对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包围线。侵略朝鲜和越南。(3分)
27、(10分)⑴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2分)
⑵因为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的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所以在100年前,20年打造世界首富的基本条件不具备。(4分)
⑶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的全球化趋势相当明显。(4分)
三、问答题:28、⑴相似原因: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都对两国以沉重打击,造成阶级矛盾尖锐。②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都要求改变这一世界旧秩序。③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6分)
⑵态度不同的原因:①对两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都进行了惩罚,但惩罚力度不同:对日本法西斯处理得不够彻底,一些法西斯战犯由于美国的庇护,逃脱了惩罚;对德国的处理比较彻底。②对两国都实行了军事占领,但占领的方式有所不同: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③对两国都进行了社会政治改革,但改革的彻底性不同:德国分裂,东西德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但日本的改革却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等残余,改革的不够彻底。(6分)
⑶对策:团结一切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坚决反对日本的反动逆流;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2分)
29、(15分)(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3分)
(2)成功的调整: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分)
(3)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调整或改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原因:两国的国情不同。(3分)
30、(13分)概括:在国家功能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2分)在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2分)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2分)在分配政策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2分)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接轨。(2分)在技术设备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1分)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