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习题集锦]

2014-5-11 0:33:55下载本试卷

[人教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我国加大西部教育发展论述正确的是(   )

①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②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

③在西部8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④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是在(   )

A西昌   B酒泉   C柴达木   D罗布泊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C.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

②改革政治体制

③改革经济体制

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5.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6.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和哪种制度并存( A )

A.半工半读制    B.勤工俭学制   C.借读制   D.奖学金制度

7.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 1954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9.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是在

A 1977年7月      B 1977年12月

C 1978年7月      D 1978年12月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

A扫除文盲的基本方针

B“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

C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战略

D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1.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12.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13.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

14.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在  (  )

A.1949年  B.1952年  C.1954年  D.1956年

20世纪新中国的下列事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 ③中央提出调整八字方针 ④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2001年中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B.“四人帮"宣传的“读书无用”论给教育战线造成巨大危害

C.大学生继续深造,就可获得博士后学位

D.高等学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16.在“双百"方针正确指导下出现的成果是  (  )

A.成立中国科学院  B.郭沫若的《蔡文姬》连续上映

C.新凤霞被下放劳动改造  D.《沙家浜》占领戏剧舞台

17.对新中国教育开基创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B )

A.成功地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的人民教育

B.借鉴了英美先进教学经验的

C.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是通过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奠定的

D.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的自主权

18.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停滞状态的时间是

A.1952-1958年  B.1958-1961年

C.1963-1966年  D.1966-1976年

19.“文革”期间,中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教育目标不明确  B.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C.混乱的政治局面  D.国家对教育不重视

20.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

C.坚持改革开放    D.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齐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 10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 21 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请回答:

⑴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参考答案】

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二 l 984年,邓小平又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提高教师的素质,

尊师重教。他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整

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邓小平尊师重教的呼吁,引起了澈会的共鸣。国家正式宣布每年

9月10日为教师节。……而且邓小平曾不无忧虑地说过:现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成比

例,对教育投资太少,今后无论如何要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否则现代化就实现不了。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6分)

(2)你如何理解“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3.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重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请回答:(1)我国在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哪些偏差?

(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在“大跃进”的年月,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的到来,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那时学校教育秩序混乱,广大教师受到摧残,青少年一代丧失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了。

(2)措施:①文革结束后,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②改革开放后,提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③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问答题

1.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3分) ②鼓励社会办学。(3分) 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3分)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3分)⑤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分)

2.结合史实说明,建国后到“文革”前以及1978年以后我国的科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参考答案】

建国后到到“文革”前以及1978年以后我国的科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治上,建国到文革这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积极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2分,只要有史实说明就落分)而在“文革”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2分,只要有史实说明就落分)

  其次,经济上,建国之初到66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国民经济,于是要求科学文化为这一目标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只要有史实说明就落分)文革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2分,只要有史实说明就落分)

所以,这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体现。(2分答到科学文化是政经反映1分,只有对科技文化加上限定词,才落足两分)

3.列举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参考答案】

兴办: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初具规模;培养一大批人才。蓬勃发展: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两基、职教、普教、成教、高教)。教训: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请回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举例说明我国在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

【参考答案】

(1)措施: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成果:21世纪,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教事业的主力军全国高校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中心,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几十万项。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新型校办企业,发挥了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