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综合练习(二)

2014-5-11 0:33:55下载本试卷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综合练习(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4题共51分)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据相关知识回答1—5题

1、从党的历史使命来看,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根本上说是

  A.要实现夺取城市的最终目标

  B.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需要

  C.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

  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2、建国初,政府掌握城市经济命脉最主要是通过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

C.统一财经            C.调整工商业

3、过渡时期,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三反运动 ②五反运动 ③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④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化的特点不包括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机械化

  C.突出国防工业的地位  D.国营经济是工业化的主导

5、改革开放后,对城市经济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实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 ④优先发展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变革。据相关知识回答6—10题

6、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建国初土地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

  A.通过保存富农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B.团结广大农民,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C.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的恢复发展

  D.保存生产关系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部分,促进农村生产的恢复发展

7、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这时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全民土地所有制

8、建国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农民迫切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B.小农经济不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D.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消灭私有

9、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

A.违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C.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D.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10、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D.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据相关知识回答11—15题

1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B.国民党特务土匪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

C.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D.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

12、建国初,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的特点包括

  ①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②加强中央集权,增强政府干预

③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用  ④对资产阶级打击与保护政策并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3、60年代初,党中央的纠“左”工作主要成果是

A.彻底否定了大跃进     B.纠正了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的错误

C.通过调整,恢复农村经济  D.为大多数“右派”平反

14、“九一三”事件表明“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破产,主要是因为

A.制造“文革”的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B.事件使毛泽东开始认识到“文革”的错误

C.事件促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

D.事件结束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开始纠“左”

15、20世纪70年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

A.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十一届三中全会

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反复的过程。据相关知识回答16—20题:

16、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之所以在中国行不通,其根本原因在于

A.国民党统治下不存在合法斗争的可能性

B.民主党派力量过于涣散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17、1947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的人民政协的相同点包括

①主题是讨论建国问题   ②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③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④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国家性质不同

1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探索本国建设的道路         B.正确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解决经济建设中供求矛盾

20、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属于:

A.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       D.统一战线的主要领导者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地区建设和西部开发。据相关知识回答21—25题:

21、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其"新"主要体现在

①获得了平等的民族权利   ②废除了封建剥削  

③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2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23、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政策,根本原因在于

A.各少数民族的意愿不同  B.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不平衡

C.为了团结少数民族上层  D.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程度不同

24、“半个世纪前,他们就为修建自己的铁路进行过殊死的斗争;半个世纪后,他们建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指的是

A.成昆铁路    B.兰新铁路      C.京汉铁路    D.宝成铁路

25、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西部建设的特点是

①与东部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②初步改变了西部交通落后的面貌

③重点发展国防和航天工业  ④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近现代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外交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相关知识回答26—30题:

26、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不同在于

A.国力强盛、地位提高     B.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27、近现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1943年开罗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8、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军队参战主要是因为

A.美军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

B.为了打破美国军事封锁和包围

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

D.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9、以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分析正确的是

A.收回了被帝国主义侵占的所有的国家主权

B.提出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外交原则

C.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只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30、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发展道路有各国的特色,同时又有许多相似甚至可以相互借鉴之处。据相关知识回答31—34题:

31、新中国建立前期,借鉴苏联经验而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④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赎买”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2、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改革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经历动乱或曲折,吸取教训进行改革   B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

C彻底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33、美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南北两制”,它与中国的“一国两制”相似之处有:

①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从各地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

③一国中的两种制度都各有其先进性  ④“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34、中国的工业化应当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最适合当代中国的经验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和农业

B发展高科技产业,全面淘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C以城市化和城镇化推动工业化

D全面实行私有化和自由竞争

二、非选择题(353637题各123813分,4题共49分)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土改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调查:有12.5%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4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2: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20亿公斤。1953年夏……粮食形势更加紧张。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3: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4: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还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2卷

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析说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3的现象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精神是否相符?为什么?(3分)

(3)材料4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3分)

(4)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把党风和群众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抓紧抓好,把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牢牢抓住揭批“四人帮”这个纲,去夺取天下大治的新的伟大胜利。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2: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3: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1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内政治状况怎样的特点?(4分)

(2)材料2与材料1的观点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4分)

(3)邓小平是如何看待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蒋总统集》)              ——刘建成《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2: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蒋经国《十年风木》)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3: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4: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在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回答:

(1)根据材料2和材料1,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3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平等会谈,后来又有何发展?(2分)

(3)材料3、4,对祖国统一问题有何共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共识?。(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看法。(2分)

 38、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充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造政策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新的发展?(3分)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又有哪些新的发展?(3分)

 (3)20世纪晚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上有哪些重大突破?(4分)

 (4)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新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综合练习(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4题共5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A

D

B

C

D

B

C

D

B

D

A

C

C

C

D

B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C

C

A

A

D

B

D

B

C

A

C

B

C

A

C

B

C

二、非选择题(353637题各123813分,4题共49分)

35、(1)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存在着封建生产关系重新滋生的趋势(土地买卖、出租,高利贷等)。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3分)

  (2)不相符。(1分)

  原因:违背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2分)

  (3)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分)

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

  (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2分)

36、(1)“十年内乱”局面已经结束,但党和国家工作指导思想仍存在较严重的“左”倾和僵化意识。(4分)

  (2)材料1机械遵循毛泽东思想。材料2主张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4分)

  (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发展。这次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4分)

37、(1)由准备反攻大陆到谋求台湾自保。(2分)

主要原因:大陆政权日趋强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台湾在国际上陷于孤立。(2分)

(答大陆取代了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中美关系改善,台湾依靠美国支持反攻大陆的幻想破灭,也可得分。)

  (2)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2分)

  (3)共识:主张中国必须实现统一。(2分)

原因: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两岸人民早就形成共同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团结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2分)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2分)

38、(1)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3分)

(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论断。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分)

(3)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4分)

(4)江泽民“三个代表”,从理论上对新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科学阐述(3分)(直接回答“三个代表”的内容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