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现代科技

2014-5-11 0:33:55下载本试卷

学科:历史

教学内容: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现代科技

一、考点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的世界

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现代科学技术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比较波兰、东德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瓦解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二十世纪三次国际格局重大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5.引导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实质及三个阶段 ②主要原因

2.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②“八·一九”事件 ③苏联的解体及其主要原因

(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1.两极格局的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①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②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影响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②变换中的世界格局

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①世界局势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②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③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

4.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现代的科学技术

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②出现的条件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同步达纲练习】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的根本原因是(  )

A.战后帝国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激化

B.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C.美国、日本、欧共体经济竞争加剧

D.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A

2.东欧剧变实质上是:(  )

A.东欧各国的解体

B.社会主义发生较大变化

C.政党和经济制度变化

D. 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答案是D

3.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苏联经济大滑坡

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分析与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答案是A

4.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振兴经济,其原因是(  )

A.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发达国家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帝国主义力量被削弱

D.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是A

5.对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少数国家到处干涉、插手别国事务

B.世界出现了多极化格局

C.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挫折,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分析与答案: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C

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明智的外交政策

B.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C.各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答案是C

7.下列哪项不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  )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呈现多极化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

D.自由竞争取代客观调控

分析与答案:本题为多向选择,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答案是D

8.下列对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原因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要求

B.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已有相当厚实的基础

C.牛顿个人具有的伟大天才和做出的巨大努力

D.同时代的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分析与答案: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答案是D。

9.“二战”后,亚非拉文学崛起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C.宗主国文化的制约

D.“二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分析与答案:本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学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是D。

10.下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伟大意义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B.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C.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

D. 使人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

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答案是A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1950年~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国名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情况

年份

项目(%)

欧共体10国

美国

日本

1973~1979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2.5

2.6

3.5

1979~1984

同上

0.9

2.1

4.2

1979~1982

消费物价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纪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

国名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据以上各表,运用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以上各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导致的主要后果。

分析与答案:此题属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的仔细分析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

答案是:(1)总趋势:从高速发展走向“滞胀”。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促进。出现“滞胀”的原因:一是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其自身经济特点不同而发展速度有别,其中德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英国相对缓慢。导致的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十分激烈,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7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摇,由二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格局演变为以美为主、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三)问答题

12.归纳概括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并分别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分析与答案:此题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国际关系格局为切入点,要求分析其特点及成因。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的特点是雅尔塔体系演变为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由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抓住了这些,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

答案是: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世界形成三个中心;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推行独立外交,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扩大,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所致。

随着不结盟运动形成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第三世界开始形成。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建立许多新兴民族国家,并且各国人民觉悟不断提高;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有关。

总之,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已受到冲击,并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3.当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二十世纪前两次格局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对世界和中国各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比较、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答案是:(1)方式不同:前两次是通过战争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通过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而确立新世界格局;而两极格局的瓦解是通过“冷战”和长期“和平演变”实现的。

(2)结果不同:前两次在旧格局瓦解后,随即形成新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新旧格局的转换将经历缓慢的演变过程。

(3)影响:对世界:①政治局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资本主义并向多极化发展,②经济形势: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两种趋势同时加强。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将面临经济、政治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