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14-5-11 0:33:55下载本试卷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和“自由”

  C.“自由”和“科学”  D.“科学”与“教育”

2.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这两条战线是①经济战线 ②思想战线 ③政治战线 ④文学战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的和爱国的思潮

4.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B.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个“潮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潮流 B.资产阶级改革潮流

  C.社会主义革命潮流 D.世界一体化潮流

6.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的影响下,当时的北大  ①成为新文化阵营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校园内允许交锋 ③聘任的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 ④不允许封建余孽利用讲坛攻击新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

7.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

  A.反对尊孔复古  B.主张实业救国

  C.反对封建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8.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造传统的儒家思想 B.倡导西方思想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C.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D.反对思想领域里的尊孔复古

9.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0.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都曾起过重要指导作用的思想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进化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人性论

11.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没能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B.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化

  C.思想领域的尊孔复古存在绝对化 D.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2.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点是  ①背景不同 ②内容不同 ③代表人物的世界观不同 ④作用不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

13.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革命任务的改变

  C.领导阶级的改变 D.革命性质的改变

14.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彻底”的含义指

  A.彻底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B.彻底完成了反帝任务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1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前途不同  B.革命道路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16.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国内条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7.中国共产党和以往任何政党不同,表现在  ① 阶级基础 ②指导思想 ③反帝反封建 ④奋斗目 标

  A.①②③④B.③C.①②④D.②③

18.中国民主革命纲领与以往的救国纲领或救国主张最大的区别是

  A.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B.提出打倒军阀

  C.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19.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相同点是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无产阶级队伍 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 产国际的帮助 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A.组织严密,纲领明确  B.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

  C.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  D.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1.中共“二大”与“一大”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

  A.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B.会议召开地点  C.革命步骤  D.革命手段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樱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利,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这个方面军是不够的,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近因”和“远因”各指什么?

  ②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③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为什么?

  ④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和主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于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于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 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4)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3.前期新文化运动以什么为思想武器?运动的实质是什么?李大钊开始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概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影响的认识。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维护孔子,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从中国资本主义运动发展的背景中,分析上述现象并谈谈你的认识。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五股进步社会思潮。这些进步思潮的传播者(各举一位)组织、领导或参与了哪些重大革命实践活动?这五股进步思潮的相互关系如何?

  6.简要分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并据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7.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A 5.C 6.B 7.C 8.B 9.D10.B 11.D 12.D 13.C 14.D lid 16.B 17.A18.D 19.B 20.C 21.C

  二、综合题

  1.①“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指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③不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④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3)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评价:学生无论对此观点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酌情给分。

  3。①思想武器: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②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③原因:a.自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真正找到振兴中华之路。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中国人看到了希望。c.一战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d.中国革命屡屡失败的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 ④意义:动摇了封建统治地位,使人们在思想上空前解放;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新思想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普及与繁荣。 ⑤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反映。它的影响说明先进的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①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在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康有为借助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潮涂上了一层保护色(提供历史依据);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在当时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质所决定的。②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打破封建思想束缚为目的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批孔的意义在于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理论基础,促进思想解放,其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对孔子本人绝对否定,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化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5.①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和参与了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了旨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女革命;张謇等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创办近代企业,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②戊戌变法运动便利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下要求建立民主政治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需要新的阶级和政党来领导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的利益。

  7.并存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作为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构成革命的主要动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领导者的责任。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④基于反动势力强大和共产国际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三民主义占主导的原因: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也代表着工农利益,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们共同奋斗的旗帜。②中共幼稚,无产阶级力量较弱。③国民党是中国真正的民主派,在南方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