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下册(二)
1毛泽东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主张,也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讲的"历史条件"应包括:
①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③民主党派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④中共作为执政党,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小资产阶级政党 B.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政党
C.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D. 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3 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爱国统一战线不包括下列哪一部分力量
A.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坚持国际主义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4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A.朝鲜 B.越南 C.苏联 D.古巴
5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殖民主义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6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民族政策 D.中日建交
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江泽民 C.邓小平 D.华国锋
8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政权同国内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
9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抵制“左”倾错误的重大事件是
A.“一月革命” B.“二月逆流”
C.批林批孔运动 D.四五运动
10促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表明“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破产的事件是
A.被诬陷的“二月逆流” B.“九·一三”事件
C.“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D.“四五”运动
11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政府腐败不得人心 B.人民解放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C.人民解放军有巩固的战略后方 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
12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战役是
A.青化砭战役 B.蟠龙战役
C.孟良固战役 D.沙家店战役
13下列重要事件,发生在内战爆发前的是? 57页
A."五·二O血案" 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李闻血案" D."一二·一血案"
14下列事件发生在重庆的是:
A一二.一血案B.李闻血案C.校场口血案D下关惨案
15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台湾的人民反内战事件是
A.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B.抵制美货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D.二·二八起义
16下列事件属于国民党镇压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是
A."五·二○"血案 B."较场口血案"
C."下关惨案" D."李闻血案"
17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反动,失去民心 B.出卖民族利益,投靠美国
C.军队腐朽,战斗力差 D.内部分裂,帮派林立
18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属于地主阶级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②"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③"当世恶疾,帝制为最,谁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④"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领导职务是由蔡元培担任的是
A.华兴会会长 B.光复会会长
C.同盟会执行部庶务 D.国民党理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有
①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②推翻了三座大山
③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④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 ⑤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⑥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1 彭德怀参加领导或指挥过的战争、战役有
A.百团大战、解放延安、抗美援朝
B.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D.松沪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
22建国初,人民政府对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的政策是:
A.限制 B.没收 C.保留 D.改造
23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两次实行精兵简政的主要原因是
A.财政困难 B.军队人员过多
C.政府效率低下 D.统一战线动摇
24 "宁汉合流"是指
A.广东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B.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D.汪伪政权投靠蒋介石集团
25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相比,其共同点是
A.以统一中国为目标 B.以反帝反封为主要任务
C.以铲除军阀为宗旨 D.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
26.1926年、1928年北伐的共同之处有
① 以国民党为领导 ② 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
③ 以统一中国为目标 ④ 以工农运动高涨为基础
A.①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27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共
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 |
|
|
|
|
|
|
|
|
|
|
|
|
|
|
|
题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 |
|
|
|
|
|
|
|
|
|
|
|
|
|
|
|
题 | 31 | 32 | 33 | 34 | 35 |
| |||||||||
答 |
|
|
|
|
|
|
A.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
C.在城市拥有强大的无产阶级
D.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28下列有关南昌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起义军占据大城市,建立新政权
C.直接到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支援起义
D.起义队伍余部转战农村
29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A.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 B.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D.摆脱本国经济危机的困扰
30"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上述言论的真正含义是
A.事变只是偶发事件 B.地方无权处理外交
C 对日不准抵抗 D.中央自有办法
31"九一八事变"表明
A.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2"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的相同点有
①由日本借故挑起 ②受到中国军队重创 ③国民政府不支持当地军民抗战 ④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告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先"安内"再"攘外" B.只"安内"不"攘外"
C."攘外"为旗号,"安内"为实质
D.推行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34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
A.1933.10-1935.10 B.1934年10-1936.10月
C.1935.10月-1936.10月D.1935.10月-1937.10
35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A.会宁 B.井冈山 C.甘孜 D.吴起镇
问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的?它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 | D | C | C | C | D | B | C | B | B | B | A | C | D | C | D |
题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 | A | A | D | B | C | A | B | A | B | A | A | A | BC | B | C |
题 | 31 | 32 | 33 | 34 | 35 |
| |||||||||
答 | C | C | D | B | A |
|
【参考答案】
邓小平
提出: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代表我国政府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意义:这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赞同,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联系,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也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