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21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撞击
在中国近代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进步的社会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潮、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也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真理指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难点磁场
1.(★★★★★)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A.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案例探究
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功绩要准确、全面地把握。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语,即“前期”。
知识依托:新文化运动。
错解分析:本题主要是错选A项。“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彻底地崩溃,封建主义仍居支配地位,“民主”与“科学”不可能确立其主导地位。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的排除,上面已有叙述。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的是封建主义而非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未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故B项是错误的。C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作用,也应排除。
答案:D
2.(★★★★)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是综合性的中外历史的对比分析题,着重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思想观点的记忆能力,并通过分析找出异同点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各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依托: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法国启蒙思想。
错解分析:第(1)问的错误主要是回答不全面,认识不到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不知道答题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来回答。
第(2)问的错误主要是答题不能一答到底,只是答到思想对政治运动的推动作用,而没有再回答政治运动的最终结果。
第(3)问难度较大,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任何一种思想的作用取决于这种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否坚固,思想的形成是否形成完整体系,革命性如何,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些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思想的历史作用也就不同”这一理论并正确地运用。
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每一问的各个击破。第(1)问较容易,不但要注意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概括,还要兼顾维新思想主要是要求抵抗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其方式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的回答尽管比较容易,但要注意全面、准确,要体现思想对政治运动的推动作用。第(3)问比较难,答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任何一种思想的作用取决于这种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否坚固,思想的形成是否形成完整体系,革命性如何,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些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思想的历史作用也就不同。”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锦囊妙计
(1)中国近代的思想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的思想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基本上是不断发展、层层递进的,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这是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的。
(2)中国近代的思想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是为清政府的统治服务的。资本阶级的思想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3)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先导。中国近代的思想带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近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并为向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5)要客观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去分析中国近代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既要认识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①代表中下层资产阶级利益 ②学习法国、美国等国的革命学说
③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 ④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是
A.主张推翻清政府
B.主张君主立宪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5.(★★★)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6.(★★★★)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7.(★★★★)“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要不要
A.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 B.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C.谈论理想的主义 D.用理想的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8.(★★★★)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
A.李大钊等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
B.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D.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
9.(★★★★★)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封建思想主张各有何特点?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及其产生这种不足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理解“思想解放”这一历史概念,即解除旧思想的束缚,促使新思想自由发展。在中国近代,封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因而近代的思想解放是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主要是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不涉及反封建的问题,故应排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都促成了思想解放,但最早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答案:B
2.解析:本题的立意十分清晰,即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明清以来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和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种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必须看出本题所蕴涵的一条暗线,即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的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答案:(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戊戌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新制度的建立;
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戊戌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歼灭难点训练]
1.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四个选项中最容易排除的是D项,;因为新思潮只是局限于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既未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未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A项只是强调“认识世界”,与C项相比,不如 C项更全面,加之,新思潮是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有救国的一面,因而A项肯定不能选。虽然林则徐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但并未改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劣势,也未产生更大的作用,故B项应排除。
答案:C
2.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选项的设计有一定的迷惑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地区分A、B两个选项。C项是比较明显的错误,因为维新派并未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D项发生在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以后,故应排除。A项是根本原因,它决定着维新思潮早晚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而决定维新思潮在19世纪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主导因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的能力,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主要内容等方面来认识、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从选项的设计上看,只要从①②③④中排除掉其中的一个,即可得出答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④应该排除。
答案:A
4.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比较、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可以用康有为来排除,B项可以用洪仁玕或孙中山来排除,D项可以用孙中山的《告各友邦书》的有关内容来排除。
答案:C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的辨别出B、C两项的正误。前期新文化运动只是局限于一部分知识精英中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待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故 A、D两项应该排除。前期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但并未强调政权建设,故B项也应排除。
答案:C
6.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传播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都做到了的,因此A项应排除。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是新文化运动的缺陷而非作用,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作用,D项也应排除。只有B项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做得不够的地方。
答案:B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否全面把握“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A、B、C三项与D项之间存在着局部与全部的关系,选哪一个都不全面。
答案:D
8.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把握“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是主要原因。一种理论能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答案:C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第(1)问,需要从思想的理论基础、宣传方式、主要内容(政体、土地制度、对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去分析。解答第(2)问,要注意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的进步主张。解答第(3)问,要注意“分别”和“根本原因”两个限制语。“分别”要求逐一答出不足之处,“根本原因”要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上去分析。
答案:特点:①维新派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但未触动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③维新派主张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进步之处:先进知识分子以人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武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不足之处: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
根本原因: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