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张文斌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之名称缘于
A.英国借口中国禁烟而发动的战争 B.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
C.中国武力反抗鸦片输入的战争 D.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发动战争2.下列有关中国自然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一战前后,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小农经济的破产
D.中国自然经济是在《马关条约》签定后彻底瓦解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是
A.义和团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营口、琼州 B. 营口、汕头
C. 烟台、琼州 D. 天津、汕头
5.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的认识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①④
6.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义和团运动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C.都有统一的纲领和领导
D.从社会进步角度讲,太平天国运动比义和团运动更具进步意义
7.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点是
A.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B.主张学习西方的近代科技
C.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8.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自强”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有
①清政府内外交困,慈禧太后支持 ②他们控制中央政权
③他们大多是占据地方政权的总督和巡抚 ④西方列强的扶植和支持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9.中国的工业化实践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0.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最集中的企业是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民族企业 D.近代采矿业
11.下列各项中,《马关条约》签定产生的影响有①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列强争做中国债主③维新变法由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④日俄争夺日趋激化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德、俄、法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中国的利益
C.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D.日本暂时独霸中国
1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B.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瓦解自然经济 D.民族资产阶级等上政治舞台
1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1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各省保荐人才,引进新人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6.道光帝和光绪帝接受上书的共同原因最主要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维护君主专制政体
C.不愿做亡国之君 D.挽救民族危机
17.义和团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采用暴力斗争形式 B.有先进阶级的组织领导
C.斗争走向统一领导 D.以反帝为主要斗争目标
1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其主要依据是
A.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B.中国已丧失了大部分主权
C.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 资产阶级革命派迈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展开了收回利权的斗争
C.建立政治团体 D.发动武装起义
20.辛亥革命前,有人说:“今日中国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之后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国,整顿内治!”这段话表明了
A.在革命成功之后必须“整顿内治”
B.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明公理、破旧俗
C.资产阶级立宪派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派惧怕人民革命
21.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2.鲁迅在小说《故乡》中说:“故乡的人没有太多变化,单是老了些,见到四叔以后,我们先是寒暄,他说我‘胖’了,然后就大骂维新党。”这段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 B.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没有明确的反帝 D.革命党力量涣散
23.《二十一条》的签订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五九国耻”,主要是因为:
A.北洋军阀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条约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D.条约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
24.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帝制的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2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B.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C.客观上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D.实现了中国民族经济的现代化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对行动的指导与推动充分体现了这一原理。据此回答26-27题
2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维新变法运动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新文化运动
27.在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中,革命派比保皇派进步的表现有① 彻底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②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 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要求 ④政权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8.下列关于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都完全否定了封建思想 B.都主张全盘西化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促进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9.下列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③社会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④尊孔复古的逆流泛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30.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团结”是指
A.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是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B.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1.从太平天国运动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中所得出的相同教训是
A.盲目排外只能招致外国侵略
B.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C.城市中心论道路行不通
D.空想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32.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斗争目标
C.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D.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大力支持
33.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的表现为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D.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据此回答34-36题
34.中共“一大”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
A.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
B.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为最低奋斗目标
C.规定党的中心任务
D.未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5.促成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各方面依据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③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④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表明中共是工人阶级政党②中共对革命动力认识不够③是导致中共成立初期工人运动遭受挫折的重要因素④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7.在中共领导下,1925年出现了工人运动高潮,这一“高潮”的的本质特征是
A.民族资产阶级自始至终积极参加
B.集中反帝反封建
C.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
D.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38.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出现了群众性的反帝高潮,列强在中国的特权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主要表现为收回
A.部分领土主权 B.部分租界主权
C.部分领事裁判权 D.部分关税协定权
39.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相比,下列正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是反帝的,辛亥革命不反帝
B.国民大革命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没有
C.国民大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成功了
D.资产阶级都发挥了领导和推动的作用
4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突出的成就是
A.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建立了巩固的广东革命根据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2分,41题10分,42题12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完美的国家。
—摘自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到,惟民生主义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使以富害贫,……吾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顶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摘自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 三 吾党自第一次革命,国体与政体变更后即以巩固和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己任。
—摘自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四 有人说:“清宫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把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的恶困。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迫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摘自l920年11月4日孙中山《修改章程之说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出孙中山思想中有什么局限?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已完成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谓“吾国资本家尚无”是否正确?为什么?
(4)材料四和前三则材料相比,孙中山在认识上有何进步?孙中山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销售量
(箱)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年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二 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 “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材料三 据统计, 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数为4.9亿日元, 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l.6亿多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的对华贸易额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3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3)材料二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8分)
43. 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确立、伦理
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
努力。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
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序。这一程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
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
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他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
张有何不同?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 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现代化潮流,在19世纪60年代—20
世纪初,也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列举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
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
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04届)历史试题答题纸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注: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答案无效。
|
41.
(1)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2.
(1)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本大题18分)
43.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