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2014-5-11 0:33:56下载本试卷

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历 史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

    B.牛耕开始出现 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D.商周时期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 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是                                  (  )

    A.法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墨家

3.秦朝的下列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  )

    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执掌群臣奏章

4.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是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

  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下列我国古代杰出医学家中,被后人誉为“脉学之宗”的是              (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6.下列古代发明按先后顺序列正确的是①曲辕犁 ②铸铁柔化技术 ③灌钢法 ④活字印刷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7.佛教和伊斯兰教传 入我国,分别是                                  (  )

    A.先秦时期 魏晋时期              B.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C.两汉时期 宋元时期              D.两汉时期 隋唐时期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原因有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②南迁的农民带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④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9. 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中不正确的是                (  )

    A.纳税手续趋于简化              

    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C.赋税 缴纳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过渡

    D.人头税越来越少,农民的负担越来越轻

10.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宋太祖派

文臣任知州③元太祖设置行中书省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隋唐时起,从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到江都,途经的河段依次是              (  )

    A.邗沟、江南河                  B.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12.茶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是在              (  )

    A.南北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13.下列哪些不属于“建安文学”代表作                                (  )

    A.《蒿里行》     B.《七哀诗》     C.《悲愤诗》     D.《采桑度》

14.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是                                  (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15.我国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科技成就有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

    张衡发明地动仪 ③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长度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兵民合一”制度的有①府兵制 ②募兵制③猛安谋克制④八旗制

    度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  )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隔阂在增大                 D.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8.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杰出词人是                                     (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9.明朝政府为宣扬国威,决定                                       (  )

    A.重修长城      B.派遣郑和下西洋 C.肃清倭寇      D.营建、迁都北京

20.在中国古代史上,鲜卑、女真、蒙古、满洲的军队踏遍中原,所向无敌。但他们都不得不采用或主要采用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曾经试图把他们的制度施行于中原,但总行不通。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

    A.先进的文化是不可战胜的          B.少数人只能适应多数人的制度

    C.习惯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1.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这项决定有利于           (  )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

    C.扩大棉纺织品的出口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2.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  (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特务机构的设置

    C.军机处的设置                  D.文字狱的实行

23.明清两朝实施“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  )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官、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24.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25.清朝官方组织编篡的最大一部丛书是                                (  )

    A.《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C.《四库全书》   D.《天下郡国利病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国吏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此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固此相沿,逐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日知录·语文格式》

    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重大变

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税法规定:一、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各地征收。二、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立户籍,根据资产定出户等,确定应纳户税税额;根据田亩多少征收地税。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全部废除,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于所在州县按照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三、每年分两次纳税,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 不得过十一月。

    材料二  免役法:即把差役变为雇役。过去当差役的人根据户等高下出钱,称“免役钱”,过去不当差役官户、坊郭户(城市居民)、女户、寺观等也要出钱,称“助役钱”,其中乡户四等以下,坊郭衣六等以下不出钱。官府将征得之钱雇人当差。

    材料三  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民人不再亲自出力役。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变通了丁银的征收法。其法是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大多数地区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应征的丁银总额,按亩分摊到田赋中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史》

    回答:(1)从上述各个时期的税法中分别概括说明封建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减轻农民

负担?

      (2)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材料三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徽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四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

——《大唐六典》

    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隋唐时期确立的主要制度,并结合这些制度的作用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三、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29题14分、30题12分、31题13分,共39分)

29.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哪些反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0.宋元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试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

31.有史学家认为清代的“康乾盛世”(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是值得颂扬和自豪的。试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方面来说明。

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D

B

A

B

D

A

D

A

C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C

C

D

B

B

A

D

C

C

A

C

26.(1)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制。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土。

变化:察举制以德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

取土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2)两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国家选贤,采取从民间直接选拔的方式。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阀制度。

隋唐时期:土族门阀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打破门阀制度,采取科举制,扩

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严格以八股取土,培养出服从

皇帝的奴仆。

27.(1)根据财产和土地多少征税,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纳税;把差役变为雇役,征收

免钱、助役钱;把丁银部分地摊到土地里一律征银;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2)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解放了生产力。

28.(1)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府兵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租庸调制使农民生产有时,负担减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在制度上多有建树并不断革新是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

29.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反映:经济(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私田的出现,于是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剥削方式。(2)由于封建的确立,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

    政治(1)各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最终使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2)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同时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局部统一,促进了大统一。

    文化(1)这一时期思想界异彩纷呈,出现了孔子、老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2)科技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认识: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经济决定了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政治决定了文化。

30.特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有很强的实用性。

    表现: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北宋时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北宋沈括创造了有利于安排农事的“十二气历”;元代郭守敬编成了《授时历》,并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

31.(1)经济上: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税收制度,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粮食总产量大增,经济作物植物面积扩大,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手工业进步很快,具有资本主义萌芽部门和地区增多;商业繁荣,商贸城市及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一步巩固发展,中央同地方特别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各民族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我国辽阔版图最终奠定。(可举:加强同蒙古、新疆、西藏的关系及改土归流、设置台湾府、理藩院等)

    (3)对外关系上:反击沙俄入侵,经平等协商签定边界条约,维护主权完整。

    (4)文化上: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经楼梦》问世,官方编篡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这一时期的中国从各方面都表现出其富强,故对“康乾盛世”值得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