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2
专题二(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据此回答1—7题
1.1895—1900年间,侵占山东地区的外国侵略者有 ( )
①俄国 ②英国 ③日本 ④德国 ⑤法国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下列有关洋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洋教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侵略而传入的
B.洋教是近代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种宗教
C.《黄埔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D.随着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恣意横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问题上的相应表现是 ( )
A.德与沙俄联合干涉,使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B.英德分别开设汇丰银行和德华银行
C.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D.和袁世凯订立《善后借款合同》
4.19世纪末,英德对华贷款合同规定不得提前还清贷款。主要是为了 ( )
A.长期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 B.和其他列强争夺权益
C.攫取高额利润 D.勒索更多的权益
5.下列事件为俄国把中国东北变为其势力范围提供直接条件的是 ( )
A.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 B.发动日俄战争
C.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修筑中东铁路合同 D.策动外蒙古独立
6.1900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南方数省却与上海各国领事协议“东南互保”,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其用意不包括 ( )
A.借外国势力镇压义和团 B.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C.试图脱离清王朝而自立 D.抑制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
7.19世纪末的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实质是 ( )
A.要求对华贸易机会均等 B.主张严格区分势力范围
C.维护中国的关税制度 D.倡仪协商关税制度
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既冲突又稳定,据此回答8—13题
8.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
A.武力镇压 B.严守中立
C.扶植代理人 D.维护满清统治
9.直系军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并与西南军阀相勾结,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各界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B.中日民族矛盾趋于激化
C.美英反对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人民反对巴黎和会
10.辛亥革命后,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制造分裂事端,主要是借助于 ( )
A.中国政局大变动的混乱局面 B.中国各派系军阀的卖国投靠
C.袁世凯复辟帝的迫切欲望 D.上述地方统治势力的独立野心
1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侵华权益的焦点是 ( )
A.对中国海关的控制权 B.对中国路矿的控制权
C.对京津地区的控制权 D.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12.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后”,造成这一系列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袁世凯的卖国求荣 D.清政府已土崩瓦解
13.下列对一战期间美日在华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美国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 B.其矛盾集中体现于府院之争
C.各国扶植代理人明争暗斗 D.日本的扩张冲击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但美日在华争夺日益激烈。据此回答14—17题
14.1922年,吴佩孚提出了“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最符合哪些国家的利益 ( )
A.美国和日本 B.英国和日本 C.英国和美国 D.欧洲列强
15.直系军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并与西南军阀相勾结,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各界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B.中日民族矛盾趋于激化
C.美英反对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人民反对巴黎和会
16.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中国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 )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帝国主义初步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D.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7.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是因为 ( )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横加阻挠和干涉,据此回答18—22题
18.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的直接目的是 ( )
A.占领济南,扩大军事侵略 B.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C.帮助奉军对蒋介石作战 D.维护在山东的侵略特权
19.为破坏北伐战争,在长江流域制造了一系列惨案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20.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的目的是 ( )
A.武装占领东北 B.阻止国民政府“北伐”
C.威迫张学良独立 D.在东北扶植新代理人
21.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在上海实行 ( )
A.高压政策 B.金元外交 C.保持中立 D.欺骗手段
22.1927年,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要是由于 ( )
A.蒋介石的野心日益膨胀 B.陈独秀对蒋介石妥协退让
C.蒋介石和汪精卫争权夺利 D.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十年峙,美日两国加紧侵华。据此回答23—26题
23.1927年秋,英美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
A.进攻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革命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24.在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中,美国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税条约,是为了 ( )
A.率先控制中国市场 B.扶植初掌政权的蒋介石
C.取得在华外交优势 D.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
25.1931年,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B.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
C.张学良服从南京政府,东北易帜 D.趁国民党围剿红军之机
26.1932年10月国际联盟调查团在所谓“中日冲突”的报告书中提出 ( )
A.维持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B.由“满洲国”统治东北
C.恢复中国对东北的管辖和治理 D.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据此回答27—30题
27.甲午战争结束到“一战”前,与日本争夺中国最激烈的国家是 (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28.1939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对正面战场作战的指导方针是建立长期围攻态势,消耗中国的战斗力。其战略意图是 ( )
A.扩大占领区范围 B.对国民党内亲日派施压
C.配合政治诱降策略 D.配合对八路军的围攻
29.以下各项,与1941年日本侵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的原因无关的是 ( )
A.企图扭转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 B.敌后抗日根据地迅猛发展
C.国民党战场的抗战态度日益消极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
30.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 ( )
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 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
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在沦陷区采取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方针。据此回答31—34题
31.日本在沦陷区采取的政策不包括 ( )
A.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资源
B.开办中国联合银行,滥发伪币
C.以“中日合办”为名,将矿业、钢铁业交由日本公司专营
D.对粮食实行“统制”
32.日本搞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的相同点是 ( )
A.掠夺地产和矿产,以战养战 B.培植殖民工具,以华治华
C.肃清抗日革命力量,巩固占领区 D.进行奴化统治,以日变华
33.日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
B.解决工业生产发展与国内矿产资源贫乏的矛盾
C.摆脱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D.独霸亚洲并征服世界
34.1938年日军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改变侵华方针,这表明 ( )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B.中国军队进入局部反攻
C.日军认识到中共是实现侵华计划的主要障碍
D.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据此回答35—37题
35.国民政府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 ( )
A.投靠美帝国主 义 B.利用美国抵抗日本
C.获取美援,进行内战 D.换取美国对“改订新约”的支持
36.这一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主要是由于 ( )
A.美国取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权利
B.对中国的危害十分严重
C.条约内容和“二十一条”相同
D.该条约和“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形类似
37.美国通过该条约 ( )
A.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B.打破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
C.夺取了英国在华侵略优势 D.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二、材料解析题:(第38题10分,第39题10分,第40题14分,共34分)
38.材料1:……叛党(太平军)正在帝国心脏区域迅速地无阻地进展中,目前这已使南京与北京同受威胁,……
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中国)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我坚决相信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权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两个月以内,用正式条约获致之。
——《阿礼国上文翰机密报告》1853年3月3日
材料2:局势一天一天恶化,如果叛军再有很大进展,北京朝廷就会四处寻找外国援助的。除非政府用大力振奋起来,我看不出政府怎样能支持下去。……如果反叛运动表现任何复兴帝国的征象。或是有了定型政府的保证,那么让他们去搞是好的,然而不幸他们无此表现。因此事情就成为简单的选择问题了。是等待事情发展到一个不可知的结果呢?还是稳定现状?如果选取前一条路,现在我们的生意已经全盘陷入危险的境地,商人利益已经破灭了;如果选取后一条路,则这个灾难深重的帝国还有一线希望恢复其安全与和平,我们的生意也可望受到保护。
——《罗伯逊致阿斯登》1861年5月10日
材料3:这一场斗争(慈禧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关键,主要看这一年我们和恭亲王交际中给他的印象如何而定。幸运的是,恭亲王信赖自己对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结论,……他向太后保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图,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群恶党徒手里解救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人入京时的行列。
……
今附送恭亲王照会,他通知我已被任为首揆,仍负责外交事务,我给他的回文亦附来,回文措辞是有意给他撑腰的。
——《英国派驻清政府公使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1861年11月12日
(注:阿礼国是英驻上海领事,文翰是香港总督;罗伯逊是英驻广州领事;阿斯登是英驻印度官员)
回答:
(1)从材料1看,英国官员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2分)
(2)从材料2看,英国官员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1分)为什么?(3分)
(3)材料3反映了英国对中国发生的事件采取什么政策?(2分)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9.材料1:“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材料2:“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3:“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请回答:
(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为什么?(4分)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2和材料3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2分)
(3)依据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驳斥材料3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4分)
40.材料1《凡尔赛和约》对中国问题有如下规定:
第132条 德国须将在天津、汉口所得租界退还中国,惟联军各国所有财产在下列德租
界内者,中国不得更动。又,此退回之德租界,中国须允于领回后即行改作万国通用商场。
第156条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关于山东省及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及特权,其中以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材料2:1922年《九国公约》规定:
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凡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加紧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专利或优越权,不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以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请回答:
(1)曾有人评述巴黎和会是“地地道道的强盗分赃会议”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出主要依据。
(2分)
(2)试分析《凡尔赛和约》对帝国主义在华局势的影响,这种局势在《九国公约》中有何变化?(2分)
(3)《九国公约》主要体现了美国的什么方针?(2分)其实质和目的如何?(2分)
(4)材料2 所做的种种限制主要为解决哪一对矛盾?(1分)为什么(2分)
(5)从以上关于战胜国对中国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
三、问答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4分,共42分)
41.1940年毛泽东曾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新民主主义论》)但在1949年他又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上述观点是否自相矛盾?(1分)为什么?(6分)
(2)试联系1840—1919年的有关史实,进一步说明西方入侵时中国社会诸方面产生的
影响。(7分)
42.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远东太平洋地区形势(2分)概括说明列强侵华的特点。(6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6分)
43.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国民党政权都采取既“支持”又“要挟”的态度,请各举一典型事例说明。(6分)试分析外国列强对中国统治者既“支持”又“要挟”的原因(4分)及对中国的影响。(4分)
高三新课程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题二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B 2.D 3.C (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则借威海卫,都在中国山东,明显地放映出二者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斗争) 4.A 5.C 6.C 7.A 8.C 9.C (段祺瑞是日本在华代理人,其“武力统一”活动代表了日本意愿,是日本独霸中国愿望的体现。直系军阀是英、美在华代理人,其主张体现英美意志。二者之间的矛盾,背后隐藏的是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10.A 11.D 12.B 13.A 14.C 15.C 16.D 17.B 18.B 19.A 20.D 21.A 22.D 23.B 24.C 25.B 26.D 27.D 28.C 29.A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C 37.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0分,第39题10分,第40题14分,共34分)
38.⑴趁清政府面临太平军威胁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以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2分)⑵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1分)因为对华条约已经签订,太平天国运动继续发展,会威胁到列强的既得利益。(3分)⑶暗中支持恭亲王,以扶植代理人。(2分)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2分)
39.⑴材料1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定的“方案大纲”。材料2和材料3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4分)⑵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3则说明日本“出于正当防卫”。(2分)⑶材料2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定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2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铲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3说的“九一八” 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4分)
40.⑴《凡尔赛和约》132条规定中国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但改作万过通用的商场;第156条将德过原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3分)⑵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局面。《九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3分)⑶“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等维护中国统一市场,以便于美国以雄厚经济实力独霸中国。(2分)⑷日美矛盾。日美矛盾成为中国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最主要的矛盾。(2分)⑸中国实力弱小,是半殖民地国家,不可能获得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帝国主义不会轻易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赢得独立,只有富强才能获得平等。(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小题14分,第42小题14分,第43小题14分共42分)
41.⑴前后并不矛盾。(1分)因为前者强调的是,西方入侵中断了明朝中叶以来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继而把中国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不良影响;后者则说,西方入侵同时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一连带作用。一正一反,相辅相成的,都是事实,但前者的破坏性占主导地位,后者是次要的。(6分)⑵影响:政治上:五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又扶植代理人,加深了中国的政治危机;同时激起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活动,如三次革命运动和戊戌变法等。(2分)经济上: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财富,在刺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分)思想文化上:西方的入侵也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从林则徐到陈独秀等先后主张学习外国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大大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此外,外国宗教在愚弄中国人民并遭到反对(义和团运动)的同时,也曾被用于组织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国社会以极大震动。(2分)总之,西方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矛盾。虽然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技也曾对中国的近代化起过一些推动作用,但这绝不应归功于西方的侵略,是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和勇于探索的中国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才使中国免于沦为殖民地,并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42.20世纪20年的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并且开始发展,国内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政治稳定;在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各国关系暂时得到协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亚太地区在华盛顿体系之下,美国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地位。(2分)特点: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并主要以扶植代理人等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也对中国革命曾进行武装干涉;②帝国主义在华力调整,美英取代日本的优势地位,并重新形成了侵华联盟。(6分)影响:①帝国主义力量调整过程中,加剧了中国政治动荡和混乱,军阀混战不息;②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加重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困难,使社会矛盾尖锐,在人民推动下,国民大革命兴起;③资本主义侵华联盟的形成也恶化了中国革命的外部条件,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6分)
43.(一)典型事例:①对清政府:19世纪60年代,英法等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保住清朝统治;同时迫使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2分)②对袁世凯政权: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条件,趁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称帝,基本上接受“二十一条”。(2分)③对蒋介石政权:1946年,美国既支持蒋介石政权反共打内战,建立独裁统治,同时又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蒋介石政权手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各方面侵略特权。(2分)
(二)原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只有通过扶植中国的统治者,才能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并以此为政治条件,攫取更多的侵权利益。(4分)
(三)影响: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蒋介石政权为稳定自己的统治,镇压人民革命,往往也出卖国家主权,换取列强支持;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促使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中,把反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联合起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