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历史 |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与曲折 |
一、考点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1.中共“八大”和整风运动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林彪集团的覆灭
(1)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全面夺权”和林彪集团的覆灭
4.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和江青集团的覆灭
(1)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和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深远意义
2.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经济建设的成就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4.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
(三)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战线的成就
1.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2.“一国两制”
3.外交战线的成就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和史学
1.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
2.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通过对1956年以来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总结这段历史的成就和教训,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1956年以来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从而提高对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大事件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的学习和思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原因、过程、经验教训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6.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思考、议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
7.通过回忆和分析统一战线在各个时期的史实和作用,提高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8.通过分析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时外交活动独立自主的姿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9.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以及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
1957年至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有:进入初级阶段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并决定性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我党的指导思想历经“左”倾错误的发展与纠正,最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初期有益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屡遭挫折,但总体上仍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历史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57年到1966年5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中共八大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工作中心和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同年一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然而,党又在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急躁病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左”倾错误,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开始纠正错误,但又中断,发动了反右倾运动,造成了三年严重困难的局面。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不断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明显好转。但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又有新的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会议及其群众运动,全国陷入瘫痪和动乱状态。“一月革命”使“全面夺权”从上海扩及全国。蔓延全国的大动乱使党的领导被削弱,大批革命干部被打倒,林彪反革命集团势力膨胀,但终于自我毁灭。“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采取措施逐步纠正“左”倾错误。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方面进行整顿,受到“四人帮”的猖狂反对。“四五”运动的爆发代表了全国人民对“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强烈不满及抗议。江青反革命集团终于被粉碎。
3.1976年10月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从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与反右倾斗争的相同点是( )
A.都是针对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而展开的
B.都是因为党内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
C.都是由于党中央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都是由于违反了党在八大上制定的方针政策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求同思维和知识再现能力。答案是C。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上是(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辨能力。答案是B。
3.“文革”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有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煽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归纳能力。答案是B。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以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为目的
C.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答案是B。
5.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三大对中国国情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和分析的能力。答案是A。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历史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
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答案是A。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唯一途径
C.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能力。答案是A。
8.中国下列科技成就,属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答案是D。
9.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关系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史实的能力。答案是D。
10.现代国际关系中,成功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强权政治的事件是( )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C.1954年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的发表
D.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答案是B。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材料2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肯定了以农户或小组为单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1983年成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并向农村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一年。同年底全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
材料3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宣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这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材料4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0年间增长82.8%,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收入人均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增长3.1倍。
——摘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回答:
根据以材料,评述1985年以来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确立依据以及实施效果。
分析与答案:此题所选材料围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核心问题。材料1、2、3反映了国家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的“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全面落实”、“纵深发展”、“长期不变”等关键字眼。材料4主要反映了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效果。
答案是:形成过程:1982年肯定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83年进一步肯定和全面落实承包责任制;1984年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权问题,确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
确立依据:认为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实施效果: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它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三)问答题
12.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哪几次重大政策调整?并说明调整的原因和产生的效果。
分析与答案:此题审题关键在于抓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凋整”是指哪几次。只要答对了“调整”的内容,相应的“原因”和“效果”就容易解答了。
答案是:第一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家经济的“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财政经济已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时,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效果:到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二次:到1960年冬,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原因:因大跃进、“反右倾”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效果: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重要工程和科技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三次: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经济建设教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原因: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效果:对内,在农村和城市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