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训练(三)

2014-5-11 0:33:56下载本试卷

学科:历史

教学内容:高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训练(三)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

A.夏朝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       B.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C.奴隶制国家机器开始建立       D.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今天下已定,令各返其县,复故爵田宅”。汉高祖发布此诏令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B.恢复社会经济

C.增加农业劳动力          D.缓和阶级矛盾

4.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的直接目的是(  )

A.改变少数民族的游牧习惯      B.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C.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5.唐代的专业教育得以确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        B.人们的生活需要

C.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下列对宋辽和议与宋金和议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双方边境维持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B.宋王朝都向对方称臣

C.宋王朝需交纳“岁币”         D.宋王朝都是乘胜求和

7.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8.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制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  )

①民族矛盾  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政府财政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0.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分歧在于(   )

A.对待农民革命的态度           B.对待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

C.对待外国侵略者的态度          D.对待改变清朝政体的态度

11.辛酉政变后,西方列强放弃“中立”主动与清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新的不平等条约得到实施      B.维护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C.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12.下列对立宪派作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动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C.反对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D.参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3.有关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不正确的表述是(  )

A.表明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弱于欧洲列强

B.表明美国要自主争取远东霸权,不再追随英国

C.表明美国兵不血刃地分享到列强在中国的权益

D.表明美国对华侵略要加强经济上的资本输出,放弃军事手段

14.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宣传科学和民主             B.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D.实现文学革命

15.1924年,孙中山说:“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政阶级,如此类官僚等,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却以政权让渡于彼,其政失败,又待何言!”孙中山认为“让位”的主要教训是(  )

A.革命党人的妥协            B.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

C.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相勾结        D.旧军阀依附袁世凯

1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  )

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B.生产的商品投放市场

C.资金来源于私人资本           D.企业相对集中沿海地区

17. 下列战役,最能体现抗日战争特征的是(  )

A.太原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

18.《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对国民党最具有制约性的一条是(  )

A.决定迅速实行宪政           B.保证人民民主和自由

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确认和平建国纲领

19.关于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课堂讨论中有四种不同观点,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不同,但革命性质一致

B.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和革命性质都不相同

C.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前途和革命性质相同

D.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为资产阶级

20.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提出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拿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新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21.中共“八大”和“十三大”对国情分析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  )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B.国内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C.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抓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

22.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万木草堂       C.时务学堂     D.京师大学堂

2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

A.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4.建国后,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  )

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正确  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④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英国新贵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贵族两极分化           B.商人加入贵族行列

C.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海外贸易不断扩大

2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本质的特点是(  )

A.采取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      B.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C.商业资本控制工业           D.大资产阶级领导着革命潮流

27.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  )

A.资金不足                  B.企业设备陈旧

C.缺乏技术人才                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28.19世纪中期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  )

A.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B.推翻各国的封建统治

C.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         D.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9.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所有权,其后果是:(  )

A.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          B.造成了大量雇佣农民

C.导致了农业长期落后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30.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欧洲文学流行(  )

A.人文主义文学潮流             B.古典主义潮流

C.浪漫主义潮流                D.批判现实主义潮流

31.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对外政策及矛盾的变化趋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国关系,共同对待德国

B.德国由称霸欧洲大陆政策到夺取全球霸权政策与英竞争

C.法国要重建欧陆霸权与英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D.英、法、德共同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各自结盟竞争世界

32.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民族民主革命

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33.杜鲁门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其实质是(  )

A.加强与苏联在远东的争夺          B.防止日本的分裂

C.加强对日本的单独控制           D.防止日本东山再起

34.西欧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相同因素是(  )

A.科技的推动                B.美国资本的扶助

C.海外市场的拓展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35.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欧洲各国政治版图,与维也纳会议的有关规定相比照,其最大的不同是(  )

A.西欧国家疆界变动             B.东欧民族国家出现

C.俄国领土扩张               D.爱尔兰的独立

36.20世纪后期,新加坡和日本发展经济的相同措施中不包括(  )

A.发展密集型产业              B.发展外向型产业

C.发展高技术产业              D.发展科教事业

37.电子计算机问世后,仅仅30年就更新了五代,平均每六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这种变化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现代科技发达             B.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发展

C.科学实验不断进步           D.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二、材料解析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明神宗年号:1573-1619年)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票,自往和房发货,而总管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货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茂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肝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之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摘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即使开着风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摘自《豆棚闲话》

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②材料二、三说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③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摘自朱鎔基在“新加坡讲座”的演讲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观点?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西部开发的着眼点上有哪些不同?

③结合史实分析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历史原因。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其枢轴,凡百权利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

材料2 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地,不出二门”。伊滕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

材料3 “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滕博文说:“统治大权大别有二,曰立法权,曰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心思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一公体而非私体,宪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君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

材料4 “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

回答:

(1)据材料1,1889年宪法中天皇的地位如何?

(2)据材料2,1889年中的帝国议会和内阁各有什么权力?这种权力与天皇是什么关系?

(3)从材料3看,1889年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

(4)据材料1、2、3,1889年宪法中的天皇职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5)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

三、问答题

41.试述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2.简述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采取的不同政策,并分析其历史依据和对当时政局的影响。

43.二战结束后,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责任,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一种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请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B 7.C 8.A  9.B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A 17.A 18.D 19.A 20.A 21.B 22.D 23.D 24.D 25.C 26.C 27.D 28. A 29.C 30.B 31.D 32.A 33.C 34.B 35.B 36.A 37.D

二、材料解析题:

38.①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展。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 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选料和制作精细;商业信誉好。 ②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 ③违法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失去信誉。商人也需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恪守信誉,合法经营,才能保持商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39.①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和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②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全局的需要。③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瓦解;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兴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以后西部工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改革开放后20年间由于东部经济特区等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局面。

40.(1)具有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参与天皇立法,内阁拥有行政权,对天皇负责,也对议会负责。

(3)天皇虽然有最高权力,但具有行使三权整个机体中某一权时,须经其他主权“辅翼”,这是用一种“分割”的办法限制天皇权力。

(4)天皇职能具有双重特点:无限的权威和有一定限度的权力。日本是在“还政天皇”的口号下,通过武装倒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为稳定全国政局,巩固维新成果,立宪者需要天皇具有无限的权威。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这种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近代化,但要对天皇的权力作一定的限制。

(5)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式宪法,含有三权分立的原则,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对当时的日本来说,这部宪法只会使日本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这部宪法不仅保证了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且使日本挤进了世界强国之列。

41.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概况大致经历先西后东,先是陆路贸易,后为海路贸易的过程。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进行贸易往来。

唐朝时期,无论陆路还是海路对外贸易交往达到鼎盛,东到朝鲜、日本,西达西亚各国。并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尤为兴盛 ,在原有基础上更为发展,对外贸易远至非洲。

元朝时期,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使政府收入颇丰。元朝大都,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城市。

明朝初年,郑和带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最早的洲际航路,沟通了西亚、东非的往来。

从明朝后期至清朝时期,统治阶级一改对外贸易开放政策,实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

特点之一,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官方贸易,不是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大量手工业精品,大都以交往为目的。

特点之二,对外贸易过程中,文化交流人员的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时世界的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我国。

特点之三,对外贸易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西亚、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互为影响中发展和进步的。

影响:由于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和交往过程中,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元等时期,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影响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导致封闭落后,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这是造成中国落伍的原因之一。

42.(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同国民党合作。②依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③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②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③影响: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共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3)抗日战争时期:①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②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③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②依据:美、蒋勾结,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③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43.答案要点:第一种观点:美负主要责任,苏联也有一定责任。美负主要责任: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维护巩固资本主义秩序而特意制造的。(1)1946年邱吉尔发出“冷战”信号;(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冷战”宣言书;(3)1948年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经济表现;(4)制造柏林危机,分裂德国;(5)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局面恶性发展。苏联也有一定责任:他们对西方政策做出强烈反应。(1)西方国家在德占区货币改革后,苏联不仅在控制区内发行新货币,且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2)美国策划成立联邦德国后,苏联立即支持建立民主德国,修柏林墙;(3)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第二种观点: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答案参见上,要求进一步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