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资产阶级性质团体的区别不包括
A.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否有完善的革命纲领
C.是否有公认的领导核心 D.是否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所以能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其前提条件有①都主张以革命暴力驱逐列强出中国 ②孙中山享有崇高威望 ③都要求用暴力推翻清王朝 ④都有联合斗争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3.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4.“平均地权”思想的进步性主要在于
A.设计了革命后的土地政策 B.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其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7.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份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让步
8.同盟会成立后,出现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根源是
A.对封建制度的态度不同 B.对封建帝王的态度不同
C.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不同 D.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9.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实质上反映出
A.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B.和平改良与武装革命的矛盾
C.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上层与中下层的矛盾
10.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进步,主要体现在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1.20世纪初期,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均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未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B.未制定出明确的革命纲领
C.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D.进行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12.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国人对待自己革命的态度,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人们对待孙中山倡导的革命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有了极大增强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农民斗争不能胜利 D.资产阶级改革未能成功
13.1911年的武昌起义 ①是由同盟会直接领导的 ②原来的计划被偶然因素打乱 ③其成功有深刻的 社会原因 ④胜利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于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5.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先由准备武装干涉变为“严守中立”,后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袁世凯卖国求荣 D.清政府土崩瓦解
16.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能够左右清政府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了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的妥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达成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B.清帝宣布退位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D.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
18.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其主要理由不包括
A.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而建立 B.革命派在政权内占有大多数
C.颁布了反封建的法令措施 D.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
1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0.资产阶级革命派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的思想根源是
A.对列强抱有幻想 B.没有明确革命任务
C.不敢同帝国主义决裂 D.和平外交
21.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是指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的实业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④辛亥革命促使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D.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3.武昌起义后至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期间,立宪派所起的作用有 ①宣传了民主共和观念 ②壮大了革命声势 ③分化了革命力量 ④促使革命党人妥协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4.我们说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这主要是指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革命党人不敢同帝国主义决裂
C.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D.人民获得的民主权利有限
25.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革命相继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 B.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 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军,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素行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以富人虽富,不使其以富害人,吾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 《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主张建立的是什么样的“至完美”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
(2)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论述中有哪些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指出: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文中“这五 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进化?与同时期日本相比,中国又在哪些方面“惭愧无地”?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三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有何区域特征?三者之间有何关系?结合史实综合分析造成上述区域特征的原因。三大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先在中国南方兴起,最后却在武昌一举成功。试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分析说明武昌起义能够成功的有利条件。
5.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任选一种你认为正确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回顾辛亥革命时写道:“革命的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那就是“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1)材料所说辛亥革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目的的含义是什么?
(2)概述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在这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并就其实践结果谈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3)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D 5.B 6.B 7.C 8.D 9.D10.D 11.D 12.B 13.B 14.A 15.A 16.C 17.A18.D 19.B 20.A 21.B 22.B 23.A 24.C 25.D
二、综合题:
1.(1)“至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满洲贵族专制统治。(2)在民族问题上,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不敢彻底反帝;在民生问题上,只模糊提到反对富人专制,未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3)“今民权目的已达到”与后来袁世凯专制独裁的史实不符;“吾国资本家尚无”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史实不符。
2.“重大进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一度产生并迅速发展;引进西方文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重大问题”:日本结束了封建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军阀割据,民国名不符实;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民族独立,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宰割的对象。 主要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扩张的道路;洋务运动未能把中国引向富强,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最终没有成功,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徘徊。
3.(1)区域特征: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北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兴起于南方。关系:三者相互背离,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共同形成一次革命高潮,但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成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南方,较为发达,北方相对落后,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②社会因素:南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北方则主要表现为农民、手工业者的秘密结社。 ③思想因素:南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较广,北方则盛行小农平均主义和宗教迷信。④地理因素:南方距清朝统治中心较远,海外接济方便,便于从事反清斗争。(3)说明:①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治上软弱无力。二者均无法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4.地理: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扼长江中游,控粤汉铁路,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扩大政治影响。武汉拥有三镇,城池高大,易守难攻,革命一旦取胜,可以坚守待援。历史:革命党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多次起义均告失败,促使他们重新寻找革
命基地;武汉遭受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又是保路运动的重要地区,群众基础良好;经过文学社、共进会的宣传、组织,湖北新军成为革命主力;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由于近代各种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在武汉建立了汉阳兵工厂,夺取武汉,可以就地解决武器供应问题。
5.积极作用:①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②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③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消极作用:①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份的政权,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②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派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6.(1)不矛盾。这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承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袁世凯以专制独裁取代民主共和,北洋军阀进行割据混战,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革命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从历史发展的整体上看,辛亥革命又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有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3)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统治下去,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主觉醒;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7.(1)含义:政治方面: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方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方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进行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经济方面: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实施发展实业的措施;带头进行实业活动。结果:①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②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影响: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3)①辛女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复辟君主制度,必然引起全国人民反对。②辛亥革命革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俗恶习,如男子剪辫子、女子不缠足、废除跪拜等。提倡民主,讲求科学,也逐渐形成风气。这都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与现代化的发展。③南京临时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当时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