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中国古代经济部分复习导读

2014-5-11 0:33:56下载本试卷

中国古代经济部分复习导读

命题趋势:中代经济部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是与中国的国情相吻合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古代的很多经济政策,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赋税改革、对外贸易、生产工具的发明和运用等都对今天有一定的启示。文综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实用性和应用性,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所学知识的隐性介入,从而折射出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要对古代经济部分,尤其是反映时代要求的一些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的问题引起重视。
知识概要: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制度的典型特征。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及均田制。
   ⑴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⑵屯田制: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曹操的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后来,金朝、元朝、明朝都实行过。
   ⑶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二、赋役制度
  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隋、唐初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生产工具与技术
   ⑴原始社会(略) ⑵商朝青铜器种类繁多,出现很多青铜工具。⑶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使用铁锤、铁斧等铁制工具,牛耕技术出现。⑷战国时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⑸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⑹西汉时,普遍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除耦犁外,又出现二牛抬杠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发明耧车。⑺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翻车。⑻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并创制了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兴修水利
   ⑴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⑵秦朝: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灵渠是秦始皇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⑶西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等,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⑷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⑸三国两晋南北朝:魏建国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南朝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⑹隋唐: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 ⑺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成就最显著的是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 ⑻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3、对外贸易
   ⑴汉代:中国的丝帛锦绣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⑵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都有贸易往来。
   ⑶宋朝:北宋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南宋时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⑷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与高丽、日本贸易密切。
   ⑸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⑹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
  4、商业
   ⑴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
   ⑵战国:商业发达,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市场。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名都大邑是繁华的商业中心。
   ⑶三国: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
   ⑷隋朝:洛阳居住着数万家富商,商业盛极一时。
   ⑸唐朝: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布局突出了"市"、"坊"界限,"市"是专门的商业区,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⑹北宋:城市布局打破了"市"、"坊"界限,并且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四川成都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⑺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业城市。从海道、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大都;来自亚洲其他地区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⑻明朝: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全国出现了30多座大城市。明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点拨解疑: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奴隶社会: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
  ②战国、秦汉: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③隋唐: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④宋元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北宋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出当时东京商业的繁华景象。第二,城市商业布局出现新变化。打破了"市"、"坊"界限,还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第三,市场活跃,出现新型货币。成都出现了纸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四,设置边贸市场。在边境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与北宋相比,南宋商品经济突出表现在海外贸易的发达上,出现一些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如泉州、广州和明州等,设置了专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司"。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元朝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第二,海外贸易的发达。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
  ⑤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二是出现一批专业性的工商业城市。全国有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三是明朝前期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进行贸易。四是明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五是明中后期在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限制和自然经济的抵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极为缓慢。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有限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据此回答1-3题。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
  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增强了统一战争的物质力量
  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2、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 )
  ①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 ②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③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④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农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 )
  ①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封建专制加强  ④封建统治者需要通过商业获取奢侈品  ⑤对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挑战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的过程。据此回答4-8题。
4、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 )
  A、废除了人头税           B、征税标准不同
  C、征税范围扩大           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
5、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因为改变过去:( )
  A、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B、以财产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D、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6、以下按土地多少为标准征税的制度是:( )
  ①初税亩 ②两税法 ③租庸调制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7、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
  ①赋役合并 ②以钱募役 ③赋税征银 ④按田亩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8、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平源节流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据此回答9---15题。
9、秦始皇统一中国从经济角度看,最大的作用是:( )
  A、统一了度量衡           B、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C、统一了货币            D、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候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事业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物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12、唐朝经济空前发展,商业繁荣,突出表现在:( )
  A、大量发行"开元通宝"        B、出现"扬一益二"东西两个商业中心
  C、出现国际贸易港口广州和市舶使   D、产生专营货币"柜坊"――银行雏形
13、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沿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14、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明清商贸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
  A、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B、鼓励和保护外商来华贸易
  C、农村中刚刚出现集市雏形
  D、城市中开始有了行会组织 
16、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 )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       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        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
18、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         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19、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0、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
  ①蚕桑 ②茶叶 ③棉花 ④甘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二、问答题
21、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
三、跨学科综合
22、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中西部地区范围很大,如何开发要有通盘考虑。------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试回答:
  ⑴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如何开发西部的?
  ⑵从自然的角度分析西部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的因素。
  ⑶从哲学角度分析,"加快西部开发要有通盘考虑"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B、5D、6D、7B、8C、9D、10A、11C、12A、13D、14D、15A、16A、17B、18D、19C、20A
二、问题题:21、⑴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
  ⑵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口、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木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
  ⑶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三、跨学科综合
22、⑴战国时期:泰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韩国水工郑国在秦的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秦朝:北南匈奴,修筑长城,在河套地区设县,从内地迁民戍边,发展生产。两汉:在西北,西汉时张骞通西域,使中原的丝织品、金属工具、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传到西域;公元前60年又设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两汉时还在西北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在关中,还修筑了六辅渠和白渠等渠道。在西南,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⑵有利条件: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如金属矿产、煤矿、石油、天然气、水利资源等;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不利条件:自然环境处于相对劣势,纬度较高,气候条件较差,对经济活动的承受力较弱;地域广阔,但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消费市场不活跃;地处内陆,交通、通讯设施较差,同外界联系少。
  ⑶哲学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