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练习题

2014-5-11 0:33:56下载本试卷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有四位同学决定做几个关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探究小课题。请你帮助他们。回答(1-10题)

1.小张找到了以下四本书,你认为哪一本对她的小课题探究最有价值?

A.《论语》 B.《史记》 C.《几何原本》 D.《缀术》

2.小李找到了以下四篇文章,你认为哪一篇与他的小课题研究无关?

A.《从女真到满洲》 B.《话说“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D.《遣唐使在中国》

3.小王确立的课题是“宋朝的民族关系”,他找到了以下绘画作品,你认为与他的小课题探究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幅?

A.《契丹还猎图》 B.《姑苏繁华图》

C.《步辇图》 D.《万国来朝图》

4.小孙打算对有关岳飞的遗迹作实地考察,去下列哪一个城市会最有收获?

A.西安 B.成都 C.杭州 D.北京

5.小赵为自己的小论文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其中哪一个出错了?

A.张骞与丝绸之路 B.秦长城起到了防御作用吗?

C.元朝和北宋的对立 D.金瓶掣签制度的产生

6、小王想了解藏族的历史,下列哪本书最有价值

A《格萨尔王》       B《蒙古秘史》

C《佛国记》        D《马可波罗行记》

7、小孙问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这突出地说明了下列哪项

A秦朝国威和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B中国制瓷技术对世界影响巨大

C秦的统一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影响当时世界

D商文化在世界上有特殊地位

8、小王问研究5世纪初亚洲历史的重要史料是哪部书?

  A.《法显传》       B.《大唐西域记》 

C.《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D.《鸠摩罗什传》

9、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体现在

A.少数民族大量迁往内地与华夏族杂居

B.中原诸侯国抵御了边地少数民族的进犯

C.华夏族与周边戎、狄、夷等各族的接触频繁

D.齐桓公等霸主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

10、小张在以下关于清前期新疆地区状况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清朝称天山南路地区为回部         B、噶尔丹的势力曾达到天山南部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首次统一新疆    D、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大部分地区

民族融合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据此回答(11-22题)

11、根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A. 民族之间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文化交流

 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D.迁移、杂居、共处、互通婚姻 

1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汉化政策  B.各族人民的团结斗争

  C.各民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13、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14、10—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实行创造了条件  

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C、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D.内地与边境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15、以下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传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印刷技术传到东北    ② 铸铁、凿井技术传到新疆

③养蚕技术传到西藏       ④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16、"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完成于隋唐时期的条件有①中国的经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③中国人思想开放,兼收并蓄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以上都不对 

17、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面部和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时,中原的汉政权分别是:

A、东汉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东汉和隋朝   D、西汉和隋朝 

  18、.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出现“胡汉交融”局面最突出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9、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0、蒙古族与满族是实现中国大统一的两个少数民族,它们完成统一的相同条件有:

①   本民族的统一及民族政权的建立

②   军事力量相对强大

③   国内其它政权的纷争及衰弱

④   外国势力的介入及援助

⑤   生产方式与文化的先进性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下列对上题中两次统一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得到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具有群众性。

B、 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具有必然性。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D、主要依靠武力征服完成统一,带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22、关于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

A汉化的过程  B进入中原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我国同国外的交往是从邻近国家开始逐步向外发展的;明清以前,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隋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对外关系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周边国家,也使我国向外国学习到不少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据此回答(23-33题)
  23、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生产技术首先传到中亚地区的是

  A、制漆和冶铸      B、丝织和水利

  C、铸铜和丝织      D、冶铸和水利 

  24、日本最早派使臣到中国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25、自汉代至明朝,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首推

  A、瓷器和丝绸      B、铁器和纸张

  C、丝绸和茶叶      D、纸张和火药 

  26、唐朝时,从哪儿出发,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朝鲜和日本? 

  ①泉州  ②登州  ③广州  ④扬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7、"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完成于隋唐时期的条件有

①中国的经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③中国人思想开放,兼收并蓄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以上都不对 

  28、下列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人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②中国人开始到南洋谋生③中国海船到达非洲海岸④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29、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直接到达非洲的朝代有①唐朝②北宋③南宋④明朝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最早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的科技著作是

  A 《齐民要术》B 《天工开物》

  C 《梦溪笔谈》D 《农政全书》

  31、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①开始了与非洲国家的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开始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④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3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维护国家主权      B、驱逐殖民势力

  C、加强边疆管辖      D、巩固清朝海防 

33、我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34、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体现出唐代文化的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

C充满活力的特征    D影响巨大的特征

35、汉唐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有

①和日本、朝鲜交往频繁②陆路、海路并重③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技术④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普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廓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国,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俱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回答:

(1)材料一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一和二中,两个民族的汉化政策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6分)

(3)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4分)


三、问答题

37、邓小平同志说过:“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国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民族地区分布状况是什么?

(2)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本着民族团结的原则,工业、农业和人口技术方面的政策?

(3)结合汉、唐、清三个朝代的有关史实,说明封建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

(4)我国以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这一制度有何优越性?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什么?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现了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B、2D、3A、4C、5C、6A、7B、8A、9C、10C、11A、12C、13C、14B、15C、16B、17C、18B、19B、20D、21A、23D、24C、25A、26B、27C、28C、29C、30D、31C、32A、33A、34C、35C

36、答:

①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契丹的势力。(2分)②任用汉人,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③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不正确。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金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腐朽造成的。(4分)

37、(1)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在祖国各地,但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新疆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的省(区)。其地域分布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相对集中分布在黑河、兰州、腾冲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祖国西南、西北、东北、华北等边缘地区,形成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积极开发了边远省区农业建设,开辟了新的农业基地;注重了东西部工业的平衡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辖天山南北,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唐:唐太宗在突蹶旧地设置都督府,后又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在东北设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加强同西藏的交往等等。清: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地方设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分别管理西北、东北、西藏等地,通过平定少数民族反动贵族的叛乱、反击外来侵略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4)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相结合;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有助于把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5)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效保证。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别,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国家采取了扶贫、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许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