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国家利益是列强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难点31 国家利益是列强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各国加强了联系,形成了国际社会。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所谓的国际关系。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制约和平衡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各个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必然会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难点磁场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引自《兰斯多斯传》

材料2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

——引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3 1904年,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

——引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4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说,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

——引自《全球通史》

回答:

(1)从材料1看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2)材料2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3)材料3中法国为什么又认为英俄冲突是一场灾难?

(4)从材料1到材料4看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

回答:

(1)根据战后的国际关系,说明“敌人的策略”的含义。

(2)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是怎样根据“敌人的策略”来恢复自己的实力的?

●案例探究

1.(★★★★★)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都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历史阐释能力。命题角度新,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依托:巴黎和会上的英法关系。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错误较多的是选B项, 而A、C与华盛顿会议相关,较易排除。选B项的原因在于对题干所述英、法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解题方法与技巧:(1)用直接判断法:根据题干,英法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分赃;但英国为了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而法国为了保持其欧洲大陆霸权和自身安全,主张严厉制裁德国。据此可判定D项符合题目要求。

(2)用排除法:A、C两项均与华盛顿会议相关联,应排除;B项实际上是英法与美国之间的争夺,也应排除。所以D为惟一选项。

答案:D

2.(★★★★★)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命题意图:本题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切入口,主要考查学生的再忆再现、分析说明和综合概括能力。

知识依托: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国际关系。

错解分析:该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在对相互关系的概括上。大多数考生不善于进行概括性或结论性的表述,往往不厌其烦地叙述各国之间的具体关系。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该题首先要弄清协约国列强不仅包括英、法、俄三国,而且包括美、意、日等战胜国。其次要正确理解“相互关系”一词,它既包括相互勾结,也包括相互争夺。第三,一定要运用教材中的史实去说明结论。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了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锦囊妙计

1.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暖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其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3.从历史上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4.在认识列强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与地区的霸权是帝国主义斗争的核心问题。“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一语道破了帝国主义为共同利益而勾结,为各自利益而斗争的实质。

5.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归纳、概括历史上列强相互关系的基本方法,认识列强关系的变化是建立在实力和利益基础上的。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活动频繁。回答1~2题。

1.(★★★★)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是

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B.美国经济实力不及英国

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所操纵

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表现在

①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②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④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英法关系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回答3~4题。

3.(★★★★★)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

A.防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B.防止法国革命蔓延整个欧洲

C.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D.帮助波旁王朝恢复统治地位

4.(★★★★★)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成盟国,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英国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

C.意识形态的一致使英法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D.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势力均衡”政策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德意志放弃已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国……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以帮助。

——引自1890年《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2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状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仅依英国的恩惠而取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局限在1866年前的政治卑微地位。

——引自1911年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3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来……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还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回答:

(1)比较材料1、3,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2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材料3,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4)综观上引三则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有何特点?

6.(★★★★★)近现代史上,法国对付德国的传统办法是在欧洲范围内结盟。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一战前后法国对外结盟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2)两次结盟的相同目的是什么?实际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以一战前英、德、法、俄等国既矛盾又斗争的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炼概括有效信息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应从材料1中提取信息作答,即英国希望通过与日本结盟达到牵制、制约其远东强敌俄国的目的;结果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以沉重打击,迫使俄国把目光转向巴尔干地区。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进行回答,即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德国更愿意看到英俄冲突,而不希望英俄和解。第(3)问也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由于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不愿意看到其盟国俄国和英国发生冲突,因为这样一来,惟一得利的是德国。第(4)问则须对四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把握英俄关系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解答。第(5)问根据教材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打击。

(2)因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便利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结盟,法国不愿意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而便利了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到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2.解析:本题属材料式限制性问答题,要求考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的含义及其所依据的历史背景,然后进行组织,形成文字。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史论结合能力。解答第一问,必须先明确德国所指的“敌人”是谁。根据题目引言发表的时间和发言者身份判断,应为一战中取胜的主要的协约国。故“敌人的策略”应理解为这些国家的对德政策。

第二问要求回答的实际上是一战以后德国为了复活帝国主义、发展自己的实力,是如何利用英、法、美等国在对德政策上的矛盾的。明确了此问的指向,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就可归纳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为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实力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答案:(1)“敌人的策略”的含义:①法国力图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削弱德国,以便确立已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②英国根据对欧洲“势力均衡”的传统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③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不愿失去德国这个欧洲的投资场所。④英、法、美还想借助德国的力量镇压革命,进攻苏联。

(2)恢复发展实力的举措:①在赔款问题上,德国利用法与英美的矛盾,走上公开抵制赔款的道路。②通过道威斯计划,美国资本大批流入德国。依靠外国的巨额贷款和投资,德国经济很快恢复起来。③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加快了军国主义复活的步伐。④凡尔赛和约允许德国保留10万陆军,德凭此保存了军事骨干力量。⑤德国法西斯利用英、法、美纵容侵略的政策,加紧扩军备战,大肆侵略扩张,实施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废除洛迦诺公约;进军莱茵不设防区,吞并奥地利,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突袭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歼灭难点训练]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巴黎和会前后美国的国力和要求有全面的了解。比较容易排除的是B、C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美国未参加国联造成的结果。D项符合当时美国的国情,但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A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忆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归纳理解能力。弃选①是因为早在一战前美国工业产值就跃居世界第一位,也与华盛顿会议没有关系。弃选④是由于日本、英国在巴黎和会上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能力。英国在反法同盟国家中是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参加同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国强大,威胁其世界霸权和欧洲地区的霸主地位。

答案:C

4.解析:本题以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英法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英国与法国的关系是近代列强大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英法关系无论怎样变化,实力和利益是其根本因素。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是“势力均衡”,其结盟的目的是围绕其利益进行的。

答案:D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处理历史材料和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解答该题一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二是在国家利益原则的指导思想下,全面分析问题,逐层解答。

答案:(1)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转变为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2)德国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德国实力超过英法,它要争取适合其“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增长。

(3)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德国的宿敌法国对抗德国,以维护其所得的殖民利益。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它们彼此间的勾结或斗争关系变化无常,它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是由其各自的侵略利益决定的。

6.解析:本题以法德关系为切入点,考查的内容是一战前后法国为对付德国而采取的对外结盟政策,考查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析、概括主要历史现象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围绕一战前三国协约和一战后欧洲安全保障同盟进行分析;解答第二问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归纳;解答第三问要联系当时法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进行归纳。

答案:(1)①不同:一战前与欧洲大国英国、俄国结成同盟,建立了三国协约军事集团;一战后与欧洲大陆中小国家波兰、捷克、比利时结成同盟。②原因:一战前,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威胁或损害了英、俄两国利益,它们与法国都有共同对付德国的愿望;一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法国社会制度根本对立,而英国则推行“势力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拒绝与法国结盟,这样,法国只有与德国周围中小国家结盟,以限制和包围德国。

(2)①目的:两次结盟的目的都是为了限制和抗击德国,争夺和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②效果:第一次结盟取得成功,一战中打败德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并通过《凡尔赛和约》对德加以严格限制。第二次结盟的目的没有实现,在二战初期遭到了亡国的命运。③原因:第一次结盟成功主要是由于结盟的对象是欧洲强国,三国力量超过德国,结盟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第二次结盟的对象是欧洲中小国家,力量弱小;另外法国实行绥靖政策,无视甚至牺牲小国利益,纵容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难以团结抗德。

(3)认识:①帝国主义结盟,一切以维护自身利益为转移,这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是暂时的,矛盾和斗争是长久的;③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了强权外交,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