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历史 |
教学内容:近代史1840—1901年 |
一、考点
1.鸦片战争:英国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新思潮的萌发,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2.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及其失败。
3.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侵略的加剧,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黄海、辽东、威海之战,《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4.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强学会的成立,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康有为提出变法的施政纲领和保国会的成立,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联系中外历史,针对时代特征,把握这一阶段历史在世界史中所处的地位,以便正确评价这一时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如总理衙门、洋务运动、民族企业、资本输出、门户开放等。
2.通过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如门户开放政策,实质反映了美国的实力增长,并随之确立的侵华政策。洋务运动实质是在维护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移植,因而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和太平天国运动所具有的新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 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如中法战争中,中国政府不败而败,是清政府长期腐败无能、屈膝求和的结果;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危机加重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等。
5.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评价。如洋务运动,尽管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如义和团运动中“扶清灭洋”口号,一方面反映了农民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时保卫祖国、驱逐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农民保守、狭隘、盲目排外的一面,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而最终被利用、被剿杀。
6.针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条约内容,结合课文地图分析列强侵华的逐步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7.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资料引文,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资料的能力。
8.引导学生再现历史史实,如回忆法国侵华史,使学生认识中法战争是法国继两次鸦片战争侵华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又是日后法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奏等,从而培养学生把握相关史实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
这一时期(1840——1901年)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时期,西方列强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国家。具体地讲:
(一)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走向全面衰落;而同一时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落后,必然导致被动挨打。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了瓜分狂潮,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全方位的变化: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和推动国家近代化的重任,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和前途都有了新的变化。
3.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逐步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变成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等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税自主权、司法权,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国家。19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 将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南北延伸到琼州、营口,沿长江上溯到汉口,其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天津亦被辟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影响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同时由于俄国趁火打劫,中国失地150多万平方公里,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的标志,有利于列强控制内政外交。
19世纪后半期,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向垄断阶段过渡,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后签订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列强的通商口岸到达长江流域的重庆,也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同时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的规定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伴随资本输出的加剧,政治上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美国推出“门户开放”政策,一定程度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面对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 馆界”,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最终形成。
4.经济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且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5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不满足于他们已获得的侵华权益,要进一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进一步扩大在华特权,把侵略势力伸入到中国内地。在列强侵略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列强侵华步步加深,受外国在华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末,随着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列强排挤、掠夺资源,畸形趋势明显且发展极不平衡。
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疯狂地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开设银行对华实行奴役性的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和大规模投资设厂,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5.阶级结构变化。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在华企业中诞生了中国的无产阶级,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登上政治舞台。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具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力量的薄弱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革命运动失败的必然。
(三)抗争与探索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做出了反应。
1.地主阶级面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作为统治阶级面对新的形势,在对待西学问题上 ,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最终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光绪帝出于夺取清朝最高领导权,亦出于“不甘作亡国之君”的意图,1898年任用维新派实行变法,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但遭到顽固派反对而失败。以那拉氏为首的顽固势力面对中国社会的剧变,列强的侵略,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对抗、“和好”到再对 抗、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
2.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从三元里到太平天国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强烈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组织方式、纲领等体现了旧式农民革命的特点;从其爆发的原因、斗争目标及其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又体现了新的时代内容,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虽然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下层群众广泛开展反侵略、反卖国、反压榨的斗争。作为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间的尖锐矛盾,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落后性。义和团运动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正是这些抗争,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不能灭亡中国。
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比资产阶级早,来源也更广,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极艰难,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学习西方文化相结合,推动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这场改良运动因缺乏群众基础,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但它符合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同步达纲练习】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是因为( )
A.都由鸦片输入问题而引起
B.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C.英国是主要的侵略国家
D.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辨能力。答案是 B。
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实力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位
B.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C.它基本上维护了列强的既得利益
D.帝国主义建立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通过比较,可得知答案是C 。
3.以下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意图的是:( )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答案是 C。
4.19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在华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开放的口岸少
B.英国享有的经济特权小
C.英国商品价格高,中国需求量小
D.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知识再认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需要分析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是D。
5.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潮萌发了,这一新思潮的核心是:( )
A.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向西方国家展开“商战”,保护本国权益
C.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D.效仿西方的君主立宪政治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阶段特征的再现和理解。答案是A。
6.下列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都有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爱珲条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归纳能力,是一道求同思维能力题。答案是A。
7.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
③定都天京后进取心衰退 ④腐朽思想增长,脱离群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问题。答案是D。
8.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归纳能力。答案是C。
9.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私人投资兴办的
B.管理上封建性极浓
C.都受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都为适应军事工业需要而兴办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求同思维题 。答案是C。
10.总理衙门答应外国侵略者关于“各口划一管理”的规定,将上海海关的管理体制办法,推广到各通商口岸,这表明:( )
A.外国开始控制中国海关
B.中国海关管理权完全丧失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外国已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A。
11.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社会的相同点有:①都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平等条约,②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性质的运动,③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④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中外历史,从整体把握事物异同点的能力。答案是A。
12.甲午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相比,共同之处包括( )
①都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
②战争都是首先从中国境外爆发的
③战争都以清朝在军事上的失败而告结束
④所订不平等条约都涉及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史实的比较分析能力,是一道求同思维题。答案是C。
13.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B.索取的赔款额不断增大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更多
D.列强获取在华投资特权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求异思维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答案是D。
14.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
①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 ②土纱质优受用户欢迎
③洋纱的运销受特权保护 ④洋纱价廉更具有竞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材料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当时的历史状况,旨在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答案是C。
15.下列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
B.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运
C.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D.展开投资竞争,掀起瓜分狂潮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再现和理解,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答案是D。
1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知识分子与政客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即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答案是D。
17.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都属于农民运动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都要求向西方学习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求异思维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分析归纳的能力。答案是D。
18.甲午战争后,首先迫使清政府向它们借款的国家是:( )
A.俄德 B.英德 C.美日 D.俄法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答案是D。
19.从根本上说,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国:( )
A.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
B.企图称霸中国的意图
C.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强烈愿望
D.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侵略意图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案是C。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宜筹也,不变则彼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我拙;火轮、舟车亦兴也,不变则彼捷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自序》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善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良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电线、铁路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论一国之政法也。盖出自三权鼎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而神圣。有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万百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①归纳材料一的基本观点。其意图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认识上有哪些深入?其意图是什么?
③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哪些主张?后来实践的情况如何?
④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的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与答案:本题三则材料涉及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知识内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①问是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第②问是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比较、认识能力;第③问是通过材料的理解再现有关历史知识,并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再识和理解;第④问的解答学生应摆脱教材知识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分析。
答案是:
1、开矿山、建工厂、造舟车、练新军。意图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意图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在变法过程中并未真正实施。
4、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顽固派的镇压最终失败了。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大英国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类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明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呈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引自《马关条约》)
回答:
①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②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③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
④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形势 ?
分析与答案:这三则材料均是清政府同外国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需时间,国家不同,而其中却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这就是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主权逐步沦丧。题中的①、②、③问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再认能力,第④问需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摆脱教材知识的限制,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
答案是:
①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入行商制度,自由贸易。
②由沿海通商口岸自由到陆路通商自由。
③开设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④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三)问答题
在洋务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实现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只是条件不同,因而近代化的进程具有各自的特点。试指出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近代化相比,当时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横向比较型的问答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时期中外历史的横向认识能力,考核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再现上,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特点历史时期的理解、综合能力,是学科内的综合。
答案是:
①西方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中国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未经工业革命,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而农民阶级又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夫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更不可能担负此任,开创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便落到开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身上。
②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业,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而中国则不同,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这决定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顺序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③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从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工业化则基依靠本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随着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并出现了官督商办和商办形式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