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2x30')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 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
A 、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 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抵抗列强的侵略
3、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
4、《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C、通过甚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业产品 D、 鳏寡孤独者由国库供养
5、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6、该政策的含义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势力范围需行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7、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 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8、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
A 、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B、防止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9、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A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 D、清末新政期间
10、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公使宣布“帮助官军”这表明
①清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②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帮助清政府③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消除 ④太平天国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敌人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较早
B.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
C.官僚地主最先接触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便于对外贸易往来
12、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所有
盈亏,会师商人,与官无涉”“公家只取官利”,由此可见
A.官府对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自由放任
B.官府把持了民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C.民用企业经营盈亏完全与官府无关
D.民用企业完全是私人所经营的企业
1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的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
衣服,以便穿着这种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此观
点可用于对以下哪一项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4、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
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提供了发展资金
B.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D.列强资本输出迫使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15、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
A.总理衙门的建立
B.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人操纵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16、1862年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局面形成的政治基础是
A.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
B.中外反动势力的根本利益相同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打”后“拉”的策略
D.慈禧太后和奕訢主张“尽心议和”
17、清后期政治上腐败已很明显但其统治仍得以延续下去的主要因素是
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②汉族地主地方势力的扩大
③慈禧太后的倚重 ④满洲贵族,八旗兵的腐化堕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叙述正确的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②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项是
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19、李鸿章说:“必先富而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国”。洋务活动的哪—:项符合上文思想
A.创办天津机器局 B.成立三支海军
C.创立轮船招商局 D.创立京师同文馆
2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办后,
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21、下列四个民族资本企业,其中创办的地区不在通商口岸的是
A.张裕葡萄酒公司
B.发昌机器厂
C.继昌隆缫丝厂
D.贻来牟机器磨坊
22、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其原因是
①西方列强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抢占投资场所
③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④清政府的腐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3、《中法条约》和《马关条约》相同点有
①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
②中国被迫开埠通商
③巨额赔款
④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马关条约》中对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规定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
D.开辟内河航运线
2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以下那种矛盾的结果
A.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
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26、对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相同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送货物的税率给优惠
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27、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其相同背景因素是
A.封建制度的衰落
B.民族矛盾的上升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资本主义的发展
28、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A.没有提出改革主张
B.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行动
C.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
29、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基础是
A.光绪帝及部分清朝官员
B.民族资产阶级
C.开明地主
D.爱国知识分子
30、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31、19世纪未,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寄托
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3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发展社会经济
33、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义和团只是人民群众自发反清斗争
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加以胁迫
C.清政府的实权由主战派转向投降派手中
D.义和团自身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本质认识模糊不清
34、瓦德西说“无论欧美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② D.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5、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 、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清帝退位 D、 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36、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37、春秋时期,齐桓公能够确立其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主要是依靠
A.周王室的支持与认可 B,黄河中游各诸侯国的拥护
C.“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D.较为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38、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渐趋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39、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0、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暴政 B.徭役赋税的繁重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锐
座号 |
高三月考答题卷
二、材料分析
41.阅读下列材料
表1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洋货进口净值
国货出口总值 出超(+) 入超(-)
1864 46210 48654 +2444
1866 67174 50596 -16578
1876 70270 80851 +10581
1890 127093 87144 -39949
1894 162102 128105 -33998
表2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出口指数
入口指数 出超(+) 入超(-)
(1913年为100)(1913年为100)
1913 100
100
-5668
1914 88.3 99.8 -4130
1915 103.9 79.7 -3561
1916 119.5 90.6 -3460
1917 114.5 96.4 -2658
1918 120.5 97.3 -1901
1919 156.4 113.5 -1618
回答:
(1)1864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什么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1866-1876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状况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3)1890-1894年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状况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4)1913-1919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状况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5)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42、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据此,有人认为甲午战争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试论述之。
33、(1)处于出超地位。因为中国的自然经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仍有顽强的抵制作用。
(2)经过一段入超后又变为出超。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进一步打开,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外国商品源源流入中国,所以最初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到了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产生了,它们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基本处于入超地位。一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二是由于外国列强取得的侵略特权越来越多。
(4)入超幅度大为减少,且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使英法等国势力大为削弱。(5)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妨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民主革命必须要反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观点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了朝鲜,为其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创造了条件。中国领土的割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为偿付巨额赔款,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是帝国主义借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新商阜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内地的侵略。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从此对华大量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享有日本取得的特权,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总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观点二: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偿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客观上使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机会,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动救国运动准备了条件。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们冲击封建专制思想,引起中国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观点三:上述观点都是片面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体论证见上)。但二者相比,前者是主要的,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阻碍和延缓作用远大于其客观上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