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一)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地位不同。据此回答1-3题。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把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表明其对儒

家学说的态度是(  )

 A.利用  B.吸收  C.继承  D.反对

3、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B.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C.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在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据此回答4-5题。 

4、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

素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经济重心南移

 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  D.手工业发达

5、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机房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主要

是因为 (  )

A.机房产品投入市场  B.机房中分工较细

C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D.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

 东北地区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地位都十分突出。据此回答6-9题。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分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称  (  )

 A.匈奴族  B.东胡族  C.靺鞨族  D.女真族

7、下列人物与在东北抗击列强入侵无关的是(  )

 A.康熙帝  B,聂士成  C.周保中  D.左宝贵

8、以下对辽沈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于国民党军队全面防守时期

 B.沈阳被攻下标志着辽沈战役基本胜利

 C.长春是人民解放军攻克的

 D.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9、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其中属于“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取得

的成就是(  )

  A.新中国第一辆汽车造成  B.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C.大秦铁路建成      D.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相互“撞击”中不断发展和解放。依据

有关的历史知识,回答10—12题。

10、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与欧洲启蒙运动宣传的理性主义共同的思想特征(  )

 A.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现实生活的享乐   B.反对封建束缚,崇尚自由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     D.反对私有制,批判圈地运动的罪恶13.戊戌变法以《孔子改制考》等为理论基础,但它却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运动,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依靠帝党,反对后党  B.彻底变革一切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14.马克思的论述适用于戊戌变法以下哪种情况

 A.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变法

 B.在保存君主制度的前提下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未能实现设议院、开国会、定宪制等政治主张

15、维新变法能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了艰难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据此回答

16-19题。

16、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

 A.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D.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17、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

B.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C.确立了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  

  18、抗日战争时期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政策、策略上所做

的调整 有(  )  ①从没有地主土地到保留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游击流动作战  ③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④从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到实行党外合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有一脉

相承的关系,体现在(  ) 

①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规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④逐步实现工业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终极动力。据此回答20-25

 题。

20、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起了直接作用的科学成就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拉瓦锡的质量守衡定律

C.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  D.伦琴发现“X射线” 

  2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C.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D.新兴工业区按人才、交通、环境等建设22、下表为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统计  单位:万人

国家

总人口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800

48%

52%

法国

3600

75%

25%

俄国

5900

93%

7%

美国

2300

87%

13%

以下史实从此表中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外其它国家未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D.人身依附关系与各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无关

23、上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  )

A.必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   B.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  D.进城打工是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

24.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开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电力的广泛使用     B.内燃机的发明

C.飞机、汽车制造业的兴起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5、下表为20年代美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例变化情况

行业 

1970年

1979年

农业

5%

3%

制造业

30%

13%

服务和信息业

15%

72%

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B.侵越战争失败的影响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26题10分,27题13分,共23分。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 “机器固为富

国第—义。”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

之差别限界无之。”

  ——引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 “生产之要素三: 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

惟若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不用之于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引自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请回答:

 ①在上述材料中,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3分)

 ②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3分)

③简要评价这种思想积极意义。(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火箭的故乡,也是四大发明的故乡,曾经长期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列,然而……公元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同时期,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19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自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人民血和泪的屈辱史。公元2003年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6日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全世界也为之瞩目,肃然起敬;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请回答:

  (1)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发明及应用于军事的过程?并指出它的对外传播情况?(4分)

  (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败时期,虽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自然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请分析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 共2题,其中28题15分,29题12分。共27分。

28.唐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各有什么影响?它给我们什么启示?(15分)

29.二战后至今,德、日两国对待二战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德国朝野上下对德国

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表示深深的忏悔,而日本政要却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①结合史实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原因。(5分)

②德国是怎样认识“二战”的?给当今世界带来的作用是什么?日本的所作所为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世界人民应该如何防范?(7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 1、 B  2、A  3、 B  4、 C  5、 D  6、 B  7、 D

11、  C  12、 D  13、 D  14、 C  15、 B  16、 D  17、 B 18.A

19.D 20.C 21、A  22、B  23、A  24、B  25、D

二、26、(1)经济思想:发展工业,以工立国;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工业生产。(3分)  (2)历史因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思想(或: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学、经济学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分)

  (3)梁启超的思想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是爱国和进步的思想。(4分)

 27、(1)唐朝中期发明火药,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宋朝时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十三世纪中期火药传人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对西欧近代史有重大作用。(4分)

 (2)第一、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二、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自然科学的束缚愈来愈严重;第三、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第四、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自然科学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自然科学的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分)

 (3)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闭关自守等种种原因,中国在近代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受尽了侮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深刻的教训!(2分) 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透过“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正在强盛,一个民族正在腾飞!(2分)

 三、28、政策:唐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1分)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1分)

 原因: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2分)由

于统治稳固,统治者能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分)中国沿海地区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1分)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1,分)也为了边境地区的安定,(1分)清政府采取了消极、闭关的政策。 影响: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1分)不仅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分)同时也吸收了国外有益的经济、文化成果,(1分)促进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1分)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1分) 启示:闭关只能封闭自己,只能使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分)只有实行开放

政策,(0.5分)加强与世界的交流,(0.5分)才能使自己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9、(1)二战后对日本的民主改革不彻底;(1分)美国将对日本处置纳入本国战略,(1分)极力扶植日本;(1分)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显著增强,妄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分)日本政界要人的暗中支持等。(1分)  (2)认为德国希特勒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人类犯下滔天罪行,(1分)德国当时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世界人民也给德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2分)对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做出了贡献。(1分)日本的行分给世界带来了战争动荡的紧张局势。(1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1分)增强国力,防患于未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