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二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和外国的交往促进了各地区的文明进步,同时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依据相关的知识,回答1—4题。
1、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
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入我国
③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朝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印刷、火药、导航技术等方面 B、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方面
C、宗教、建筑、法律制度等方面 D、造纸、纺织、印刷技术等方面
3、西汉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
A、提出勾股定理 B、发明造纸术
C、创制地动仪 D、制成“麻沸散”
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根据历史知识,回答4—5题。
4、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5、下列古代思想家言论与孟子上述思想相近的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孟子上述思想主张的是
A、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唐朝后期的两税法
C、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税法 D、编户齐民制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据此回答7—11题。
7、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民族迁徙
C、婚姻关系 D、民族战争
8、根据中国“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A、民族间不断进行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B、民族间互学优点,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D、迁移杂居、共处、互通婚姻
9、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设置丞相职位反映了少数民族的
①汉化 ②封建化 ③奴化 ④接受汉族先进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别的是
A、突厥 B、回纥 C、黑水 D、吐蕃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据上回答12—13题。
12、杨坚建立隋朝方式是
A、武装政变 B、外戚篡权
C、利用农民起义 D、消灭割据势力
13、隋朝统一全国的根本因素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平衡
B、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间矛盾的消失
C、隋初出现“开皇之制”
D、战略战术的正确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是我国重大的政治改革,对后世影响巨大,据此回答14—16题。
14、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5、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分掌行政、政令的草拟、审批,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不断发展
16、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学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不断发展
宋太祖为维护北宋统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给北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17—21题。
17、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防止军事割据 D、便于保卫皇室
18、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主要是
A、保证中央的财政供给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加强对地方的财政管理 D、统一国家财经
19、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措施是
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 B、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20、“地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自条禁,文臣簿渐为精密。由上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防止“陈桥兵变”的再次出现 B、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加强皇权,巩固北宋统治
2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由此可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的数量和国家财政支出
B、募兵和养兵可防患人民起义
C、扩大国家机器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由之路
D、改革必须精兵简政,提高办事效率
北宋中期,王安石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进行变法,最终失败,没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据此回答22—25题。
22、王安石变法中与唐朝“庸”相似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23、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畅,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D、保守派掌权,废除新法
2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土地兼并相当严重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25、北宋司马光向神宗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不可同时。”这主要是由王安石变法哪些内容引起的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保甲法 ⑤农田利水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二、材料解析题。(26小题8分,27题13分,共21分)
26、阅读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本,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材料二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没有之意)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回答:(1)材料一中的“桓公九合诸侯”是何意?试举出一具体事例。
(2)材料二中的“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指什么?试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之。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帜“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产尽为所收。”——摘自《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鬻丰盈。……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达数千里,不持寸刃。
——摘自杜佑《通典》
材料三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摘自《开元天宝遗事》
材料四 史料记载,邹凤帜“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竟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各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之目之为好友。”
——摘自《开元天宝遗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情况是何种社会实质的反映?
(2分)
(4)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能不能迅速促使资本主义变革出现?
(5分)
三、问答题
28、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表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汉元帝以后也采取过“和亲”政策,王昭君为此远嫁匈奴。
(1)请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西汉时期匈奴的两种不同政策加以评价。(7分)
(2)请对王昭君和霍去病这两个人物略加评论。(8分)
29、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和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注意准确,条理清楚14分)
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答案 | C | D | B | C | D | A | A | B | A |
题号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答案 | C | D | B | A | D | B | B | C | B |
题号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D | D | D | B | A | D | B |
二、材料解析题。(26小题8分,27题13分,共21分)
26、
①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如葵会盟。(2分)
②是指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客观积极作用,即提出“尊王攘夷”,援助燕国打退山戎进攻,(2分)帮助卫国挫败狄人的侵犯,这在客观上维护了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2分)
27、
①唐前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大富商的出现。说明唐前期商业活动频繁,社会安定。(4分)
②唐前期商人的资本较为雄厚。(2分)
③大商人与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反映商人的地位在唐代有所提高。(2分)
④不能。因为唐朝的商业活动是依靠封建势力的保护才得以发展的。而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使商人在经营商业的同时也兼有地主身份。商业活动的是建立在封建统治的保护之下并受封建经济制约的。所以,不能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分)
三、问答题(共29分)
28、(15分)
⑴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贫困;郡国并行制度使中央政权不够强大,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曾在白登山被围困。在这种情况下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对西汉取得暂时安定、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这种和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此后匈奴贵族屡有南下,便是证明。(4分)
汉武帝进,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富裕,兵强马壮,中央政权有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安定了北部边郡,也使西域摆脱了的匈奴控制,使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畅通(.4分)。
⑵汉武帝以后,汉元帝时期,国力稍弱,而匈奴对汉文化更加羡慕与向往。王昭君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远嫁匈奴,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加,四十多年,双方和睦相处,对王昭君这种历史贡献应充分肯定(4分)
霍去病作为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而且表现的公而私的气概也为后人称道。(2分)
29、(14分)
原因:
概 述 | 说 明 |
①政治稳定 |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 |
②经济发达 |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现象 |
③对外开放 | 如朝、日、印、西亚经济交流频繁 |
特点和历史地位:
概 括 | 说 明 |
①全面繁荣 |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 |
②兼容并蓄 |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 |
③世界领先 |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 |
④影响深远 |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