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1

2014-5-11 0:33:57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对封建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

1—3题: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种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3、清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B、手工业者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控制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漫长过程,江南经济地位日显重要,请回答4—6题。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已经南移的朝代分别是

A、南朝和唐朝    B、东汉和南宋

C、唐朝和南宋    D、东汉和南朝

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城市,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扬州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④长江流域商业都市的东部中心,江南物产集散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元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同时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请回答7—12

题:

7、下列史实中属于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有

①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已被视为“汉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

③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④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8、清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了不懈的努力,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   ②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③伊犁将军设置         ④台湾府的设立

⑤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A、⑤④①③②   B、⑤④①②③   C、④⑤②③①   D、①②③④⑤

9、我国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在

A、元朝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

10、下列现象体现出新的社会发展趋向的是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

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11、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清初实行的“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驰   B、封建自然经济已经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需要    D、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的反映

1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重本抑末”的传统   B、闭关锁国政策

C、腐朽的封建制度     D、封建国家的关卡林立

中国近代列强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侵略中国,而且在文化宗教上侵略中国。请回答13—16题:

1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4、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大    B、索取赔款的数额不断扩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15、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再谋求扩大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C、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16、下列各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是

A、总理衙门的建立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关税协定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充满艰难、曲折,据此回答17—20题:

1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条件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

C、外商企业的兴办       D、商品经济的发达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主要是指

A、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

C、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D、没有政权的支持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国内最基本的因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20、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是

A、扩大税源摆脱财政危机    B、解决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困难

C、抵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据此回答21—23题:

21、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西学动摇了中国文化存在的根基

B、18世纪前西方的文化侵略即已开始

C、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士大夫承认了西学的先进地位

22、在中国近代思想界中,直接传承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23、导致这种态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西学传播的不断深入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半殖地化的程度加深

《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19世纪40—60年代先生出现的三部重要文献。据此回答24—25题:

24、《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农民小生产的经济地位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5、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主要在于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2615分,271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今陕北和内蒙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的描写;丝绸之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绸之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拉大。……道光以后外国侵略势力入侵,移民垦殖业受创,屯田荒废,在干旱和风沙的影响下,沙漠化推进明显,适合人类基本生存环境的地区减少,西北许多地区走向一种生态性贫困。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发源地是在西北和西南,不能不说与这种生态性贫困密切相关。清代的湖广滇四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大量移民进入垦殖,也形成一个开发高潮,出现“低山尽村庄,沟壑无余土”的格局,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度有积极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密度大增,山地垦殖风潮乍起,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一种结构性贫困。

结合材料,概括西部历史上盛衰的原因。据此,你能对当前西部开发提出哪此建议?(要求:表述应成文,不能超过180字)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家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摘自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的施政演说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的还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她的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摘自《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三 1894年6月2日,清政府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倾日译同郑永邦(日本驻朝使馆译员)以其使命来询‘匪情’,并谓‘匪’之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并不能了……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方必无他意”。3日又电:“倾日署使杉村来晤,该意亦盼速代戡,并询华允诺……似无他意”。(注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李文忠公全集》卷15

材料四 1894年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于平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于6月15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16日向清政府提出此项建议,外相陆奥宗光在回忆录中说:“归根结蒂,所谓内政的改革,原是为了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要求将理由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2)根据材料的有关内容和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

三、问答题(289分,2915分)

28、“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由此往往导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皇权和相权的不断斗争。请概述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

29、有史学家认为,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据经回答:

(1)简要分析每个历程出现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活动及作用。

高三第三次历史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C

B

C

D

A

B

A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A

C

C

D

B

D

B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C

A

C

B

D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1分)

26.繁盛原因:政治中心;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水利工程的兴修。(5分)

衰败原因:生态环境恶化;外来入侵;社会环境动荡;人口膨胀导致过分垦殖。(5分)

建议:遵循自然规律,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控制人口的增长等。(5分)

27.1890年日本把朝鲜、中国列入它的“利益线”范围,充分暴露的侵略野心,(6分)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军事装备和兵力一切准备就绪。乘朝鲜东学起义之机,怂恿清政府出兵,以便把中国拖入预设的战争陷阱炮制所谓朝鲜内政,拒绝并强加给中国,寻找战争借口。

②侵略蓄谋已久,李鸿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毫无战争准备。(3分)故这场战争中国惨败已成必然。(2分)

三、问答题(共29分)

28.唐朝:通过三省的分工和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分割和削弱了权。

 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使相权与皇权合一,完全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29.①主要原因:

  “睁眼看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双重打击下,统治集团为挽救清朝统治,进行了一场“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战争失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关头,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②实践结果:(9分)

  林则徐在广州设置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洋务派创立了一批近代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维新派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失败。

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